“课程思政”: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2020-02-22 02:27张笑怡胡和平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张笑怡,胡和平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当今世界,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剧烈变化,这些都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形成了新的挑战。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如何跟上时代形势、结合自身特点,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作用,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教学五要素”都与以前有所不同,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下进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观点,也顺应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要求,还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文以载道”的理念,或能为公安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总之,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下进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既需要我们更新认识,也呼唤我们有革新的勇气。

一、学生:多样文化下的“野蛮生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作用,首先得认真地把学生研究透。00后大学生思想新锐,包容性也更强,可以说,他们是多样文化下“野蛮生长”的一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以来,中国人民历经屈辱,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自信。及至“五四”运动,青年学子高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把中国传统文化踩碎,走上向西方文化学习的道路。一时间之间,各种主义如潮水般涌来,热闹非凡。[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中国。自从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便在中国传播开来。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进步的知识分子很快就在思想文化的“洪流”中撷取出这颗最璀璨的明珠——马克思主义文化逐步发展,并在建国后正式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2]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的众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各种文化异彩纷呈。9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 “国学热”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人们认识到曾经被踩在地上的“孔夫子”并非一文不值,儒家文化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视的部分。[3]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发展,千禧年后出生的“00后”面对着比以往更为绚丽多姿的文化园地。总之,目前的文化现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风云激荡,各种非主流文化光怪陆离。这些共同造就了“00后”开放包容、无拘无束的成长经历,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来表述,正可谓“野蛮生长”!

大学语文课程面对的是高等学校非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并不以文学为专业,而更多的是要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所面对的群体更是极其特殊,他们是新时代的预备警官,是未来公安事业的生力军。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是,不但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顽强的斗争意志。一句话概括,公安院校要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无疑,“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与“野蛮生长”的现实境况之间形成了一定对立。

“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能在目标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有效运用了语文课程在德育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论中早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在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上,除了交给学生一件听说读写的“工具”,也能教给学生一份忠真智勇的精神。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能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作为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可谓惊涛拍岸、掷地有声;而作为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则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无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修养品德、涵育文化,使得公安院校的“育人”过程更富亲和力、吸引力。

二、教师:“工具论”的挑战和“自由主义”的谎言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公安院校要实现培养公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教师这个主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要在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在“教师”这个维度上至少有两个问题亟待革新。

受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一些语文老师也包括公安院校的部分大学语文老师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更注重大学语文“实用”的一面。至于思政教育,被他们认为是思想政治专业课老师和指导员的专利。此为第一个必须进行的革新。

语文课的“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由来已久,论战双方各持己见。在实践中,我们更认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方式。既将语文视作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也用它来磨砺品格、陶冶情操。而且,由于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属性、阶级属性,用文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行,而且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6]所以,公安院校老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应该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对于思政的内容,我们不但要讲,而且要讲得理直气壮。

西方自启蒙运动起就把“自由”当成对抗封建与皇权的利器。到了近现代,更是在全世界鼓吹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所谓“普世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推行所谓“自由主义德育论”。[7]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大多毕业于地方院校的中文系,他们深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些人甚至将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奉为圭臬,在教学中羞于讲阶级、耻于讲集体。而公安院校以政治建校,为人民办学,其教书育人工作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另外,公安院校讲求整齐划一,强调集体主义,还大多实行警务化管理。由此看来,部分老师“自由主义”的主张与公安院校确实有些格格不入,此为教师这个维度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并不否认自由主义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价值,然而西方世界的道德危机和社会问题都已经证明,世上绝无绝对的“自由”,西方推行的所谓“普世价值”只是站在其自身立场上强加给其他文明的价值。近期反中乱港分子在香港制造的种种暴乱事件也证明“自由主义德育论”不过是一场别有用心的骗局,所谓价值中立的德育只会造成人心的混乱和社会的撕裂。[8]所以,一旦站上公安院校的讲台,不论你是教授哪门课程的老师,理所应当少谈点自由主义。由于大学语文科目天生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的优势,大学语文老师更应该理直气壮地讲革命理想、谈爱国精神。

三、教学内容:市场经济下文学的“媚俗”

当前,为盲目迎合市场而导致的文学上的“媚俗”倾向,主要表现为“审美粗鄙化、叙事格调调侃化、叙事方式极致化”。[9]这导致年青一代审美能力低下;而为了迎合新人类的审美旨趣,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学的“媚俗”。

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直面这些困难、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从源头上保证我们输入给预备警官的都是适合他们职业特征的“精神食粮”,才有较大的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公安事业接班人,所以,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成为相当关键的问题。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选取一批“文质兼美”且符合公安院校教学目标的课文供学生们精读。

为什么说要选择“文质兼美”的课文呢?人民公安代表的是人民利益,公安院校的教学不可避免的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大学语文科目的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大学语文课毕竟不同于马哲、毛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教育,忽视了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那只会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儿”,从而模糊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界限。所以,“文”与“质”实在需要兼顾。实际上,“文”与“质”也可以兼顾——从本质上看,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是可以统一的。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上就要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既具审美价值,又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考虑了美育方面的要求,也满足了德育方面的要求。[10]

除了“文质兼美”,公安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最好还要符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符合预备警官的身份特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很多公案小说、侦探小说、法制文学、公安报告文学等,都可以成为比较理想的教学内容。当然,那些与公安工作、执法行为不直接相关的作品,只要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只要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主动挖掘其中的思政因素,为公安院校的育人目标服务,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教学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后的初心

近年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智慧课堂等等,你方唱怕我登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加持之下,微课、MOOC、SPOC等等也纷纷涌现,让人眼花缭乱。热闹背后,我们还是有必要进行冷静思考,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从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孔子有关于诗歌的“兴观群怨”说;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张载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可见,文学天生就是具有社会作用的。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看:马克思认为,“文学应当接近真实和实际领域,而不应漫无边际地飞驰遐想”;[11]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新时期要求“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习近平提出文艺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1)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可见,文学应当与时代、与人民紧密相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学发展的要求,而且在中国古代的教学实践中早已有之。

具体到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教学,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所有这一切的“初心”都是为了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认清楚这个“初心”,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也注重它的亲和力、吸引力;[12]第二就是要平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既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也教给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主动在“审美属性”教育与“意识形态属性”教育之间保持一定张力,既给学生以美育,又给学生以德育,让他们全面发展。[13]

五、教学环境:“文明冲突论”与文化殖民主义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更新换代,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绚丽多彩却又波诡云谲的“云世界”,反映在文化上则是文明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在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影响下,美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围堵中国,在文化上更是积极进行文化殖民主义渗透。[14]文化殖民主义理论是指西方利用其话语优势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将西方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传播到东方世界,以达到同化“他者”,甚至使“他者”产生一种崇拜和归附心理的理论。香港的“占中”行动、修例风波等背后都依稀可见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子。[15]

教学环境(特别是教学的文化环境)的改变,要求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引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改革。第一,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气派解决世界问题、化解文明冲突至关重要,应是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和天下”“和而不同”等观点充满智慧,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证明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于中国。第二,公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教育学生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并要注重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总之,我们的时代总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又怎能固步自封?让我们怀抱“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为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不断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