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清华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临时党支部的思考

2020-02-21 16:11任怀艺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

赵 岑,任怀艺

(清华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北京 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增加,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达11.87万人,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13.83%[1]。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正式印发,意味着新的基于学习方式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分类标准将彻底取代传统上的分类标准,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通知》规定要“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明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通知》新政策的实施,对于推进高校依法行政和依法办学,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纲领性意义。

与此同时,《通知》的实施也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周文辉等分析指出,《通知》新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报考人数占比明显”“招生面临生源压力”“录取机制灵活变通”“生源构成趋向多元”“考生选择多种多样”等招生形势,以及“招考机制隐形失衡”“计划配置与实际供需错位”“在职人员升学渠道趋窄”等问题和挑战[3]。高一华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招生环节缺乏针对性”“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管理松散”“师资力量不足”“社会认知有待提高”“学生对学校缺少归属感”等问题[4]。陈谦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短期内应以在职人员为主体,要研讨修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权益和社会地位,改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出口和提升通道[5]。宋朝阳指出,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改革中存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脱节”“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缺位”“就业管理和创业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6]。文献调研发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培养、管理、学位等研究相对较多,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极少。事实上,如何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切实保障两种教育形式在德育方面做到“同一标准”“同等质量”,是贯彻落实《通知》要求、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2018年初开始,清华大学积极探索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集体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并依托党支部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临时党支部的制度探索和实践经验,阐述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二、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方向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7]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都是高校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而高校办学方向是立校之本、建校之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年龄较大,“三观”已定型且复杂、多元,工作难度较大,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更切实际、更具针对性的举措,促进其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重塑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干事创业劲头,增强综合能力,矢志成为坚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这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方向的基本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必须牢牢抓在手里。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通知》中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和全日制要“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此处的“同一标准”“同等质量”不仅包括知识、能力层面,更包含价值层面。《清华大学章程》中明确提出,“实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因此,价值层面的教育培养不仅不能缺失,而且居于首位,发挥着先导性和统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8]。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贯穿主线和核心内容。该原则不仅适用于全日制研究生,也同样适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9]。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8],缺失思想政治工作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从另外角度看,人的成长是主体建构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知识、观点和思想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个体的独立认知和判断,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才能实现个体的真正成长和发展。换言之,人的成长的过程即实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的过程。这个规律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适用。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着重学习和提高的,有时并非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治素养,也可以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学习效率。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端正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和热情,改进人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二是促进集体学习。集体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的重要依托,集体学习是学历学位教育方式与“社会大学”教育方式、自我教育方式的重要区别,也是学历学位教育的重大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强人的集体意识,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融入高校和班集体,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帮、互促、互学、互鉴的机制,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更好学习专业知识。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的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相关内容,本身也是知识的重要范畴,对促进所在专业领域知识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成熟、生源结构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难度较大

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呈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年龄普遍较大,社会阅历丰富,思想成熟。例如,某高校2018级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入学时满30岁比例为74.5%,年龄最大的已60岁;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中,入学时满30岁比例高达97.3%,平均工作经历在10年以上。因此,从教育对象个体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已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可塑期”,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二是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差异明显,来源多样、个体性强、群体性弱。而且《通知》实施后,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这势必使其生源结构更加复杂。例如,某高校2018级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50后”“60后”占3.5%,“70后”占21.2%,“80后”占56.7%,“90后”占18.6%,年龄跨度为22岁到60岁;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中,“60后”占12.8%,“70后”占37.6%,“80后”占48.3%,“90后”占1.3%,年龄跨度为27岁到55岁。非全日制研究生中有的来自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也有的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部队、应届毕业生等,几乎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生源构成非常复杂。

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基础心理、群体共同特征的弱化和丧失,导致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能完全契合不同研究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基本特征,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普遍关注专业学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为在职研究生,承担较重的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学习动机和目标千差万别。例如,某高校2018级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已婚比例为66.2%,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中已婚比例为92.6%。访谈调研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动机多元,有的研究生希望提高现职工作的竞争力和薪酬水平,有的希望为职业发展或职业转型储备知识、提升能力,有的希望获取学历学位证书“文凭”。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任务繁重、有机会学习时间短,甚至异地求学,求学成本高、困难大,多数非全日制培养项目的课程只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呈现“方波式”“脉冲式”在校学习的典型特征[9]。此种窘境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缺乏提高思想水平的自觉和动力,只专注于专业知识层面,聚焦于知识、技能等外在方面以及由此带来的显性回报,而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层面,对研究生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内在要求则缺乏兴趣,意识不到价值层面的进步对人的全面成长发展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

(三)高校不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缺失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点是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松散,管理范围仅局限于学籍、课程、论文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存在普遍的认识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现象还比较严重。部分高校职能部门和教师甚至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价值观完全定型,无需也无法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因此,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未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没有专门工作队伍,资源、经费等投入不足,甚至部分校园活动、设施、平台也不面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开放,严重制约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党的领导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龙头”,只有建设好基层党组织,才能有效发挥思想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党组织关系无需转入高校,导致难以建立正式的非全日制基层党组织,上级决策部署难以通过党支部进行传达和落实。而基层党组织建设缺失,也不利于整合资源、汇集力量,无法有效开展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先进性难以得到充分彰显,朋辈激励效果受到影响。

四、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指出,“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既是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党建工作,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尝试,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创新举措。

(一)契合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特点,因地制宜推进临时党支部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工作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基础。近些年来,在高校中建立学生临时党支部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尝试,比如复旦大学在世博会期间建立志愿者临时党支部[10],北京大学在考古实习团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11],安徽大学在学生服务大厅设立临时党支部[12]等。清华大学也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支队中广泛设立临时党支部,实现学生党建工作暑期“不断线”“不断档”,并依托临时党支部加强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成立临时党支部成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是满足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契合新时期学生培养特点的重要创新。

非全日制研究生党支部(简称非全日制党支部)属性为临时党支部,须按照临时党支部的要求进行管理,以和正式党支部相区分。非全日制党支部由院系党委批准设立,并在研究生学习结束后即行撤销。院系党委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项目类型、培养特点、人员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立非全日制党支部,对该党支部支委会建设、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全面指导、规范管理和严格监督,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支持[9]。2018年1月至今,清华大学共在金融学院、公管学院等6个院系和创新领军博士生集体中成立了50余个临时党支部,覆盖非全日制研究生党员近1000人,并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入校

依托临时党支部,可以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深高校精神烙印和文化印记,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入校。一是可以发挥临时党支部作用,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党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全日制党支部的主要职责,也是设立党支部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各非全日制党支部都结合实际,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党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党支部的系列活动,非全日制研究生加深了对学校的感情,增强了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等清华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更加坚定人生选择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扎根祖国大地干事创业的决心。二是健全党支部、班级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集体建设。成立非全日制党支部,可以使党的组织覆盖到非全日制集体,形成党支部、班集体协同共建的局面,起到党建带班建、班建促党建的工作效果,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例如,公管学院MPA17集中班临时党支部在成立时便提出“不能让一位同学在学业上掉队”的口号,积极发挥党支部服务先锋作用,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发展;同时根据学校部署开展“学风大讨论”主题党日,共同学习清华优良学风传统,思考清华人应有的治学境界和追求,引导班级成员严守学术底线,崇尚科学精神,坚定学术理想。

(三)以非全日制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除建立非全日制党支部和集体外,高校还须在工作队伍建设、骨干培养、经费保障、资源支持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前形势下,需要着重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针对独立成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可以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岗位,并在学术科研、实践实习、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专业辅导,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二是设立因材施教培养项目。学校应有意识地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骨干培养,发挥骨干标杆作用,带动周围非全日制研究生共同进步。对于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设立奖学金或提供专门资源,促进培养质量提升。三是加强经费和资源支持。校内原有的各类学习平台、硬件设施、实践机会、文体活动等,应尽量面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并匹配相应经费,通过浸润教育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加大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优秀集体和个人的宣传力度,发挥榜样作用,增强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

(四)利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经验,强化与全日制研究生朋辈激励

非全日制研究生集体中建立临时党支部,不仅可以实现研究生党建全覆盖,促进党建工作新发展,为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服务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而且可以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独特优势,加强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交流和融合,助推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压力大、校内活动参与度少,具有融入校园生活的强烈需求。同时,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职业领域与院系人才培养方向比较契合,对行业发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是对全日制研究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引导的宝贵资源。因此,非全日制党支部成立后,可以与全日制研究生党支部开展“1+1”联学共建活动。例如,公管学院MPA16集中班党支部与建筑学院建研162党支部共同参观校史馆并组织座谈;座谈中,MPA同学分享自己在公共部门的奋斗故事,激励尚未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坚定人生理想,努力将校园所学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祖国和人民;建研162党支部同学则重点分享学校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的理解。清华大学研究生骨干研修班则邀请在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研修班学员作小班交流,讲授分享基层工作经历与经验。因此,依托临时党支部建设,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兼具“同窗好友”和“社会导师”的双重身份,从而更好地发挥朋辈激励作用,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总之,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破解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认真学习贯彻《通知》精神,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审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凝聚共识,对标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情况,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政策保障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非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