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几个问题

2020-02-21 16:07:44张献生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工作

张献生

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使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确立了新目标新任务,党外知识分子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象“精准起来”、人员“组织起来”、作用“发挥出来”、价值“体现出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一、科学界定内涵,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象精准起来

什么人是党外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范围和对象是什么?党外知识分子与相关的具有知识分子属性的统战工作对象如何区别?这些问题是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前提。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宽泛性、身份的多重性、与其他统战工作对象的交叉性,使我们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雾里看花”。比如,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留学人员、民营经济人士等中有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这些是否都属于党外知识分子?是否都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对象?是否都要由统战部系统有关业务部门来做工作?又比如,高校统战工作对象主要是党外知识分子,是否都属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高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否属于党外知识分子?如不属于两者如何区分?界线在哪里?如果对这些不清楚,若明若暗,似是而非,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因此,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首要的就是把基本概念、工作范围、联系对象和相关界线搞清楚。

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的一个特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统一战线党与党外人士联盟的角度讲,党外知识分子是广义的,是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包括加入民主党派和作为无党派人士的知识分子,也包括统一战线各个工作对象中的知识分子;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讲,党外知识分子是狭义的,主要是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不作为无党派人士,不在统一战线特定范围内的,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能的脑力劳动者。

党外知识分子的分布十分广泛,高校、科研院所、留学人员自不必说,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各行各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党外知识分子。这些是否都是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范围?从全党做统战工作的角度讲,这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都要由党委(或党组)有关部门去做;从统战部门做统战工作的角度,主要做四个部门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

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人士的源头,不少统一战线工作对象中都有党外知识分子,甚至主要是党外知识分子,如无党派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营经济人士中也有不少党外知识分子。由于统一战线成员身份属性的多样性,虽然他们具有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但又具有特定的政治职业身份属性,如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营经济人士等,往往根据身份归类为特定的统战工作对象,并不作为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对象。有的虽然是单列的统战工作对象,如无党派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但由于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特色比较突出,则纳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范围,由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部门来做。这样,统战工作部门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就不仅是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还包括统一战线线内的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统战工作对象无党派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

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统战工作对象,既具有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又具有不同领域统战工作对象的身份特点。这既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统战工作对象具有共同的党外知识分子属性,如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又使具有党外知识分子基本属性和不同身份特点的人同处于同一个单位、团体或领域之中,如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的统战工作中,既有党外知识分子,又有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因此,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既要把握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还要划清具有党外知识分子基本属性的不同统战工作对象之间的界线,不能笼统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对待。如,无党派人士与党外知识分子基本属性相同,都没有加入党组织,都由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部门来做,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弄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针对性开展工作,而不能把无党派人士与一般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混为一谈。只有这样精准区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才能避免大包大揽、笼而统之,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二、搭建广阔平台,把党外知识分子有效组织起来

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和人才群体。根据201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国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7亿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约占70%左右,总数在1亿以上。但他们在社会中并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整体,而是呈现出碎片化、空心化、职业化、差异化特点:(1)存在方式碎片化。党外知识分子分散在社会有关部门和行业单位之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自由职业人士等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如同分散于海洋中的各个孤岛。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众职业走进社会生活,使这个碎片更碎。(2)组织领导空心化。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没有固定的统一的领导机构,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而是广泛存在于体制内外许多机构和单位,或自由流动于社会不同职业单位之中,基本上是一盘散沙。(3)社会角色职业化。党外知识分子基本上没有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都与一个相对固定的某个职业结合在一起,或是教学科研人员,或是国家公务人员,或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是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即使是自由职业人员,也流动在不同具体职业之中。(4)自身特点差异化。不同部门、单位和职业的党外知识分子之间差异很大,无论是工作环境和专业技术,还是收入待遇和利益诉求,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体制内外的党外知识分子,差异更大。这些特点既是党外知识分子的存在形式、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制定方针政策、做好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新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新的社会阶层,面临着一个再组织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城市的单位制度、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以及“城乡分立”的户籍制度,国家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知识分子,都是体制内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人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部分知识分子离开体制内的部门和单位走向社会,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主要构成人员。他们分散于社会各行各业之中,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之外,是体制外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人”。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人建立了各种“自组织”“自媒体”,但尚未进入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之中。面对这些脱离了国家单位、规模庞大、分散存在、职业流动性强的党外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社会治理体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来实现“组织化”,就成为新时代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保障。

党外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和特点,使无组织成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状态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矛盾。由于无组织,许多碎片化的党外知识分子所在单位部门,特别是体制外的单位,没有统战机构和统战人员,党外知识分子没有组织和“娘家”,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缺少依托和抓手。中共党组织和民主党派对他们往往是“两不管”或“两不顾”,致使他们长期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他们体制内的政治参与常常轮不到,专业性的社会政治参与水平达不到,本单位的建言献策领导想不到,通过培养推荐使用成为党外领导干部基本不可能。这些无组织的党外知识分子,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资源,统一战线人才智力的重要来源。如何把这些数量不少、碎片存在的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2]。

组织起来主要是吸收党外知识分子参加统一战线和社会相关组织与活动,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在新时代,把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起来,就是要掌握他们的存在方式和职业特点,利用现有平台或搭建新的平台,为他们开辟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变分散个体作用为整体效能。要充分利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作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统战部门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在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发挥整体作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它既有利于发挥党外知识分子整体作用,也有利于增强党外知识分子个体作用,还有利于在互相交流碰撞提出更有质量的建议。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新时代把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起来的主要形式,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才、育才、爱才、用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的主要平台,应充分利用和运用好。要推动建立体制外党外知识分子参加的各种社会组织。针对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人”,游离于单位体制和社会组织外的状况,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引,通过各种形式将处于非组织化状态中党外知识分子重新组织、整合起来,吸纳到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之中。要适应社会化的趋势和特点,稳妥推进建立各类联谊组织、工作基地、活动平台的建设,把分散的“社会自由人”变为“有组织的代表人士”,使统战工作向各类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延伸,实现社会力量与统战工作力量的无缝对接,使其成为关心照顾党外知识分子的“娘家”,进行培养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要努力拓展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空间。利用党外人才资源,建立建言献策小组,如,中央统战部分领域成立10个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就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和献策;组织无党派人士、博士考察团,围绕党和国家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课题赴各地考察调研;推动打造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等。不断拓宽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为改革、发展、稳定、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激发创造活力,把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党外知识分子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条件,是长期执政、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最基本的就是因为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先进知识的传播者”。但这种力量和作用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和扎实的工作激发出来的。因此,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团结教育引导工作,核心要义就是着眼充分激发他们作为“开拓者、创造者、传播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一)要在正确定性基础上着力凝聚政治共识

历史经验证明,正确界定党外知识分子的性质和地位,是把他们团结起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一度将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知识分子必然导致机会主义,把知识分子与剥削阶级联在一起,使知识分子遭受歧视、排挤和打击[3]。新中国成立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经过学习教育改造,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仍然界定为“资产阶级性知识分子”,当作“臭老九”,严重伤害了党外知识分子的感情,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重申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4],使党外知识分子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对知识分子的正确定性,并不等于不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并不等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1957年发生的一些右派分子对党猖狂进攻,1979年出现并愈演愈烈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都是在我们党作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定性后发生的。因此,在坚持对党外知识分子正确定性,充分肯定其历史进步和积极作用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在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目标、政治原则问题上不断凝聚共识,使他们真正成为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从我国的实践发展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始终是影响党外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根本问题。它贯穿于党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全过程,贯穿于党和党外知识分子关系全过程,也贯穿于团结教育党外知识分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全过程。因此,新时代在充分肯定和坚持对党外知识分子定性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不断凝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中心环节切实做好。

(二)要在正确制定政策基础上着力发挥政策效能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依据,也是党外知识分子创造活力的“催化剂”。毛泽东1939年就指出,“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争取为重点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了大批党外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的基本政策,使他们过了社会主义这一关,激发了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改革开放后,制定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基本方针,实行“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使党外知识分子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6],为党外知识分子创新创业、施展才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党的正确政策虽然作用和威力很大,只是为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创造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并不等于他们聪明才智、创造活力自然而然地发挥。这是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党的政策为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搭建了广阔舞台,能否演出创新创造的“活剧”,还要靠党外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是两者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激活党外知识分子创新创造的内因,从而充分发挥和实现党的政策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过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相关政策,使政策这个外因与党外知识分子内因相融汇而激活的过程,使他们的潜能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因此,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政策效能问题。政策是着眼全局制定的,往往比较原则,考虑不同地区情况,要求不够具体;政策是明确基本标准和要求的,需要具备和创造相应的实现条件;政策是有鲜明的导向的,而这种导向又取决于实际贯彻的把握,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偏差和偏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政策的性质和特点,围绕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作用发挥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把政策用好、用足、用正,做到落实、落地、到位,使政策效能充分释放出来,防止和避免造成政策的低效、失效和浪费,使党的政策真正成为党外知识分子创造活力发挥的发动机、护卫舰。

(三)要在坚持团结多数基础上着力对少数的教育引导

政治是众人之事,必须坚持多数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与党外知识分子建立统一战线,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数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作出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政治判断,也建立在他们大多数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强调,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也是着眼于知识分子大多数。因此,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开展工作,都要着眼和注重大多数,团结和调动大多数,把党外知识分子的整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着眼于团结和调动大多数,绝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和忽视少数。恰恰相反,在团结和调动多数的同时,必须重视少数,着力做好少数的工作。这是因为,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发生问题的往往是少数,团结教育的难点也是少数,少数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影响大多数。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中,也有值得关注的少数,如一些有影响有个性的人,他们往往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不愿与政府打交道;他们喜欢针砭时弊,不时发出一些过激言论;个别为了名利,打“擦边球”,成为“死磕派”,甚至违法乱纪。因此,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着眼多数的基础上,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少数,深入研究做好少数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在做党外知识分子少数人的工作中,既不能因为是少数而掉以轻心,也不能因为工作难做退而却步,而要硬着头皮做工作;既不要轻率定性,也不能轻言放弃,而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既不要劈头盖脸扣帽子,也不要满口都是大道理,而要在设身处地、情理交融、润物无声中增进理解、促进转化;对其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不上纲上线,但也不能含糊,要坚守底线,旗帜鲜明,进行批评斗争,不能反客为主。总之,既要坚持多数,又要注重少数,不能因少数人的问题影响对多数人的判断,也不能让少数人错误影响多数人的认识。要在团结多数中着力争取少数,在促进少数转化中不断扩大多数,从而实现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广泛团结和整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秉持人民至上,把党外知识分子的自身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重视人生价值,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抱负,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但实现知识分子自身价值是需要政治和社会条件的。从知识分子自身看,由于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基础,只能附在这张或那张“皮”上。从社会统治者看,维护和发展统治阶级利益,自然也需要“帝王师”和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干部集团。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在新时代,知识分子始终怀有人生抱负,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始终需要人才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政治引领、事业引领和价值引领,使党外知识分子个人抱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相辅相成,既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根本取向,也是团结教育引导的着力重点。

要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把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深刻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深刻揭示了个人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只有把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结合起来,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和升华;离开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个人价值就毫无价值。在新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奋斗成就梦想”是党外知识分子普遍认可的价值准则,但要使梦想变成辉煌的现实,就要把个人的知识和奋斗汇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洪流之中。因此,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既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以知识成就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又要教育党外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国家和人民事业是个人价值实现之基,积极参与到党和人民的奋斗中来,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在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得到展现和实现。

要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把个人价值实现体现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中。崇尚真理、追求进步、抨击社会弊端、积极主张变革,是知识分子具有的重要品格,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但在履行社会批判职能时,必须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没有道义的担当,就没有文章妙手。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石。这个“道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7]。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变革期,利益多元,价值多元,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少,很需要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激浊扬清,明辨是非,克服片面狭隘,唤醒社会良知。但有的人却在维护公平正义旗号下追求个人名利,使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沾了铜臭,变了味道。因此,既要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发扬社会批判精神,针砭时弊,揭露丑恶,苟利国家生死以;又要教育引导他们坚持国家、民族和人民立场,使各种社会批评和批判建立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在弘扬正能量中彰显社会批判的价值。

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把个人价值实现体现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知识分子实现个人价值,是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毛泽东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职业化、大众化,许多人不再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不再是单纯的授业、传道、解惑,而是不断向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管理者等拓展,与包括工农民众在内的社会各方面成员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由于仍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存在旧社会的腐朽思想残余,轻视工农群众、轻视体力劳动、自命清高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既要为知识分子搞好科研、教学、企业发展、创造发明等创造有利条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世界中进行知识积累更新、科研创造发明,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中实现和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
文苑·感悟(2012年12期)2012-12-13 01:53:52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