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三重意蕴

2020-02-21 05:29:54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群众时代思想

师 林

(1.天津美术学院 思政课部,天津 河北 300141;

2.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7)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组成部分,其结构完备、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不仅是治理理论上的突破,更是实践领域的科学指南。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渊源及体系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时代价值,有助于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对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思想渊源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

1.经典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首先,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必要性,并提出要时刻保持党的领导作用。“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2]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其领导核心地位。其次,马克思提出要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权,通过政治统治实现社会治理功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实现社会良序运行的前提。再次,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社会公正平等、人民按需分配、社会组织机构自身进行管理,为每个人提供真正的自由。最后,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指出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的变革,社会治理是由国家、社会、人民三方参与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愿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达到有效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治理理念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提供思想源泉。

2.实践经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思想

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开展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治理思想。首先,确立了“党领导一切”的治理思想。毛泽东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3]其次,提出党开展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如果我们把作风整顿好了,我们在工作中间就会更加主动,我们的本事就会更大,工作就会做的更好。”[4]再次,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这就是说,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党领导的社会治理工作基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最后,为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配套的制度作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不同时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为革命、改革、建设事业服务,以不同的制度保障各阶层的利益,在广泛的社会层面实现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在长期艰难实践中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经验,为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奠定了实践基础。

3.传统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思想中包含着的社会治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受时代限制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传统文化里对国家治理的主体、方式及途径等内容不断地进行探索超越,为当今的社会治理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首先,重视人民的力量,提出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从“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过程,提出民为天下安定的根本,揭示出社会治理要以民心为出发点,以民意为立足点,将人民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其次,强调法律的主导作用,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法家主张的“缘法而治”“法令出一”均主张以推行法律、制定制度的方式进行治理。最后,鼓励共治的传统思想。传统思想中“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突出众人协作治理国家的作用,再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蕴含了个体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对新时代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在对传统治理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治理精华与现实治理实践相融合。

二、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经济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在深入总结我国社会管理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基本国情,形成了结构完备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涵盖了“领导核心——基本理念——整体格局——方式方法”四大方面。

1.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关键。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创新工作才能抓住核心要点。在社会治理中,以党建引领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能够对各类治理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对政府、社会、社区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夯实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首先,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理念。各级党组织要统一思想,提升党员干部对党建引领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促使党员干部在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其次,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组织以政治引领为基础,规范党员管理,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党组织对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进行监督管理,使社会治理在依法依规的轨道上平稳有序运行。最后,下沉党的领导力量,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基层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成立党支部,通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实现党对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

2.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访谈、定期联系等方式了解掌握群众需求,小到环境卫生,大到社会规划等都要紧抓不放,建立问题清单,不断调整治理方式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一切依靠群众,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发掘群众治理潜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源泉。其次,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当前社会治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社会治理最终是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社会治理需完善反馈机制,时刻聆听群众诉求,对人民群众切实的期待与需求及时回应,保护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将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坚持改革创新驱动

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优化的引擎。在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指导下,持续在社会治理的理念、手段、模式等层面进行创新,拓展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力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首先,创新社会治理理念。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治理的内涵也经历了适应性重构,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社会治理应不断完善与新时代需求相适应的社会运行体制机制,为满足群众精细化、精准化、高质量的生活而服务。其次,创新社会治理手段。科技发展是推动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的动力,现在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掘互联网技术优势,以科技为支撑将传统党建理念与便捷高效的信息治理载体融合起来,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方向。最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以往的治理模式中居民一般扮演着“看客”的角色,是被动的客体,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新时代社会治理在充分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前提下,引导社会组织与居民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4.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这给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搭建了整体战略框架,并从治理体制、治理主体和治理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构建社会治理的共建体制。共建着重强调的是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由此构成治理格局的基础。通过深化改革社会治理体制,弘扬社会共建价值观,引领社会大众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维护社会秩序,打破传统治理中政府一家独大的现象,鼓励公众参与,从完善体制角度为社会共建提供保障。其次,突出社会治理的多元协同共治。社会共治的最大特点是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意愿逐步加强,要在党总览全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优势以及社会组织市场竞争优势,以此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平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治理新格局。最后,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根本上来说社会治理新格局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共建、共治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享目标。为此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在更广的范围上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三、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逐步成熟完善,并历史性地将社会治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汇在一起,对国内、国际社会治理理论及实践具有划时代意义。

1.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所提炼形成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首先,从理论范畴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贯穿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论述中,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张力。其次,就实践范畴而言,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群众路线,能否为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着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在基层,因此社会治理重在基层。强调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显要特征,通过开展城乡治理创新、网格化治理等,将治理目标放在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上,以基层为重的治理导向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边界。

2.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对社会建设的政策路线方针也随之不断调整,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这一命题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治理理念、体制、方式,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阶段。首先,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理念是实践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些列创新性的社会治理新理念。如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等,核心就是凸显出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具有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此指导下,国家将民计民生作为最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次,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要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原则,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最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因此社会治理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在社会治理中突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相结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完善治理方式。通过治理理念、体制、方式的创新,实现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拉开了新篇章。

3.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首先,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抓手。“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引,党和国家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持续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施城乡融合等,为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其次,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着力点。其从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主体等层面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赋予了新内涵。为此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嵌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

4.开创全球社会治理关系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根植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多边格局,倡导“和而不同”、坚持公平正义,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在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及和平对话的国际新秩序,为革新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局部地区持续动荡,在这一大背景下,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结合新的时代需求,从关切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入手,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建共享、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符合各国谋发展促合作的愿望,受到各国认可,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结合国际与国内发展现状、实践环境、治理需求探索出的伟大成果,为人类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开创了全球社会治理关系新境界。

猜你喜欢
群众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