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势:有效防控新冠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石

2020-02-21 05:29:54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优势现代化国家

王 芳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新冠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全球性事件,其突发性让世人猝不及防,持续时间之长、防控难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重大灾难面前,“中国之治”再次显现,生命至上、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为民情怀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上强调,“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新冠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化危为机的伟大胜利,彰显了推进中国理论实践活力的制度优势,是制度优势在治理中效能突显的伟大实践。

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核心

新冠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理性、笃定的责任自觉和特有的精气神,夯实了彰显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坚实基础。历史再次证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在党、根本在党、核心在党。党的坚强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党的坚强领导是核心

1.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起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就提出改革是中国的又一革命,它区别于传统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也并不是对经济体制边缘细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直面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从根本上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社会制度以适应社会的综合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再次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统筹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回应“房子只住不炒”等民生关切,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初心使命未曾改变。改革的总目标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提出的,又在党的带领下,在探索实践中发展完善,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2.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者。“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这也是最大的制度优势。选择来源于实践,不会凭空产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取决于党的初心与使命,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涵盖理论、组织、制度机制等体系,夯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根基。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学以致用,因地制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组织方面,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党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种垂直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另外,党管干部原则更有利于激活体系中的节点,利于盘活上下“一盘棋”。制度机制方面,集中发挥人大、政协、区域自治、统一战线等的制度优势,发挥全民力量和网络监管的反馈优势,使制度的作用更加具体化,治理优势更加明显。

3.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者、探索者。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的过程,党作为引路人,刀口向内的自我革命是保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生机与活力的客观需求。自身强健才不怕风吹雨打。党的建设始终围绕政治建党这个中心,自觉维护核心强化看齐追随,从根基上保证了党的纯洁性与高度集中统一。另外,我们党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创新社会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这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方向引领和力量源泉。

(二)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方向保障

国家政府职能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需要政府在逐渐简政放权中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激发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公共事务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处理公共事务管理的整体效能,新冠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理便是一个例子。

1.党始终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引领治理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厘清政府与企业、资产、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从管到治的转变,合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历史上这一转变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1985年首次提出职能转变政府,到1988年的精简各级政府机构、十四大的政企分开、十五大的企业经营权下放、十六大的兼顾政府的管理与治理职能、2003年的强调政府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等基本定位,到十八届二中全会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党始终主导推进各项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2.党始终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地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3]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一以贯之的宗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基本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干扰。建国后的前期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发展并完善好这一制度,使其更完备、更管用、更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这一伟业是当下的历史责任。无论是建立制度还是完善制度,其根本都是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党始终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注重练好内功,强化法治思维,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让人民用快乐的劳动创造劳动的快乐。

(三)党的坚强领导是重要组成部分

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如何使领导更给力、方向不出错并且效率更高,这是确保头雁先进性的客观需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果在此过程中弱化甚至排斥党的领导,那就本末倒置了,不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必须强化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国家治理包含两层含义,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治理体系方面,涵盖五大领域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规定,是党领导、管理国家的基本遵循[4]。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党的领导体系,它起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特征。

2.治理能力方面,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中,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其注重延续性、全局性和作用的持续发力;但是,倘若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力不够突出,不能引领各个系统运转,可以想象整个系统的力会分散,整体合力会减小,治理效能会减低,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发挥不了好效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的治理能力,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着重提高民主和法治思维下的科学化执政能力,提高国家各个机构运转能力,用政策激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使治理更加务实和先进。

二、新型举国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

何谓新型举国体制?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在传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经济、全球化、数字文明等时代特点,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注重创新驱动的制度设计,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优化统筹与要素协同攻关,注重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制度表征,也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境界。新型举国体制在制度上具有突出的政治优势、竞争优势和协同优势。

1.政治优势方面,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分轻重缓急,尤其是面对大事难事时,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破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体制运行经受实践的检验性能力更强、政治优势也更为突出。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5],全面从严治党整体推进,党的组织力、感召力、引领力持续增强,可以更高效地统筹、调动、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处理各种问题矛盾的强大合力,党的坚强领导地位也在实践中持续巩固。同时,统筹协调机制的创新使得办大事的路径更加集约、体制更加完善,效果更加高效。

2.竞争优势方面,新型举国体制全面地看待市场的作用,尤其是更加自信地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互促互进的整体效能,它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作用发挥并重三个阶段。它注重政府职能的务实转变,强调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政府通过创建竞争有序和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可以更加集约高效地配置相关资源,提高办事效率,这就使公共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3.协同优势方面,新型举国体制关于“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的创新,使得处理公共事务的各要素分工界面清晰,资源配置科学节约,工作链条运转简洁明晰,注重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功能互补、反馈协同和良性互动,合作体系设计的竞争优势突出。

在处理新冠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1 000张床位的火山神医院仅用10天时间就落地投用,这确实让人佩服不已,这也是新型举国体制运行的效果。党中央一声令下,7 500人同时在5万平方米的工地上协同作业,建筑设计院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整理完毕小汤山医院17年前的全部图纸,并在1天时间内完成图纸设计,2天半时间将施工图稿敲定。期间,国家电网、通信部门完成了电力铺设和5G网络架设,具备远程会诊功能和云资源共享功能。施工单位协调配合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最终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墨守成规最终会阻碍社会发展。新型举国体制产生有其逻辑必然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打破既有利益壁垒,推进系统配套、规范科学、高效运行的制度体系,释放制度活力,进一步发挥制度优越性。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尊重自身实际、差异化较大,更加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新发展理念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更有利于降低资源配置成本,释放市场活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互促创新与协同,为社会的综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新型举国体制也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快捷高效的社会公共事务处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共识,凝聚广泛意志,这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大有裨益。

三、人民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原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6],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和初心使命,其理论内涵深厚、实践经验丰富。

1.主体维度上,人民主体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主体。坚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我们党取得了从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改革的一个个胜利。人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富有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和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理论上自信是实践上成功的重要基础。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跃进。关于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8]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民观点:我们党政治上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人民群众不仅是执政基础更是力量源泉,要依靠人民,更要一切为了人民。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了人民改革才不会偏离方向,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改革才能有不懈动力,才能持续推进。

2.价值维度上,始终关心人民需要什么、关切什么、最缺什么,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党的基本属性,党不存在自己的特殊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原点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从村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建设“沼气池”到“事不过夜”干工作,再到统筹解决一件件民生关切,无一例外都是把为百姓办实事作为工作标准和责任担当,体现了浓浓的爱民、忧民、为民和惠民之心。从改革开放的把蛋糕做大,到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吃得上蛋糕,使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到每个人,使共建共治共享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革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贯穿其中不变的都是人民立场的传承与发展延续。

3.政策维度上,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更需要实践支撑,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将理论细化落实到具体生活中,体现在人民周围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已从满足基本生活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对全面发展也有更多的期待和关注,这就需要紧跟群众所需,满足群众所要,理解群众所想,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尊重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性,从统一模式化供应向订单式定做转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焦点也总是聚焦到民生方面出现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构建完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9]制度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同时,实现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尊重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自觉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民主体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的团结意识,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邻观,“合而不同”的睦邻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义利观等等,传承了文化自觉的优秀因子,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兼具二者特性并进行了转化与发展,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亲身躬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时代特点创造性形成当代文化特质,自觉反思近代百年文化弱势的文化观点与心态,在伟大实践中增强自信自觉,进而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体系。坚持要以坚守传统文化的自觉,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自信,面向未来勇于突破和创新,谋求文化自强,负起应有的文化担当。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形成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智慧,给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这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得到体现。

1.以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构建与实现中,文化价值观念与精神理念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内核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在所难免,资本的逻辑理念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讲,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很多出入。“一切向钱看”曾误导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实践反复证明,尚德的人文情怀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它注重个人的自立自强的价值自觉,这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2.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与精神力量,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核心价值观,利于民族精神基因的延续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会更有底气和后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尤其注重整体观念的眼光格局与注重礼伦的价值思考,尊重“合而不同”与“和”的思想,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层次化、诉求多样的利益格局相吻合,也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共赢发展与和谐共存,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优势现代化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矮的优势
趣味(语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画与话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1:58
第二优势
中国体育(2004年3期)2004-11-11 08: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