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锐丽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 晋中 030603)
基于新时代下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将党建质量的提升始终作为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建工作落实中应当始终贯彻的宗旨。随着目前党建工程需求的不断攀升,党建质量也面临着更严格、更现实的巨大考验,无论对于理论体系的完善还是对于实践思路的改革都需要以高度的先进性及纯洁性为支撑,并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立足于党建工作的实际,展望党建工程的未来,在贯彻落实各项基本方针的前提下,将党的建设质量作为核心主轴,由上而下强化党建质量把控意识,全面实现从严治党。
党建工作开展以来, 其艰巨性与伟大性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被定义为新时代下的“伟大工程”。而作为一项以维护、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主旨的“伟大工程”,党建工作的质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进程。也基于此原因,可以窥见未来的党建工作发展中,只要做到稳抓质量、提高质量,就必然能够从中拓宽更大的新时代发展空间。结合当下新时代中国发展现状来看,随着国情、党情的变化,需要满足的党建发展条件也日益增多。从各级党组织的视角出发,首要任务在于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及时调整步伐;从全体党员及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首要任务则在于及时跟进党的步伐,切实配合党建质量提升方案,致力于成为党建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坚实后备力量。
结合历史发展基本经验可知,革命建设的意义及价值主要在于不断地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并永远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而不断提高党建质量是实现所有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无论从党组织的角度还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保持严格的自我审视态度都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一大要义。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将巩固和深化党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促使新时代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以不断攀升。另外,对党建质量问题加以足够重视,反思近年党的建设中存在问题,能够有效厘清党内出现的各项问题,如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盛行等。发现问题后,再以规范化、常态化的制度加以改进。
改革开放初期,党组织和党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案时,将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性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至今,由于各项新问题的涌现,“伟大工程”的“六大方面”开始暴露不少短板,需要通过不断地查漏补缺来肃清党内不正风气。
一方面,部分党员因受到思想纯洁性不强、立场不坚定、缺乏理想信念等因素影响,难以从根源上贯彻落实新时期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做到活学活用,导致各种风气问题的出现。同时加上部分党员在党性修养及锻炼方面的欠缺,缺乏到位的“四个意识”,党建质量薄弱的问题日益突显,短期内难以出现根本转变。
另一方面,部分党组织在领导过程中缺乏全局统筹的战略性眼光,规划思路具有滞后性,同时还存在党建质量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或是由于党员干部对于党建工作服务宗旨认知不足,在指导党建与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出现脱离群众、主体地位不分的错误倾向。
再有,由于党风建设重要性普及度不足,部分党员组织存在纪律观念淡漠的问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乱象时有出现,严重影响着“伟大工程”落实进程中的质量及任务完成,带来了党内的一股不正党风,需以严格的治理手段加以遏止。
总而言之,针对这些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瑕疵,应当从全党范围加以认识、防范及改进,坚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做到完全以国家和人民为核心,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坚决维护党风的纯洁性[3]。
通过展望党建工作的未来及发展可知,要从根源上推进党建质量、党建价值的升华,还需以制定明确的质量衡量标准为根基,才能彻底突显新时代下提升党建质量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总的来看,这类衡量标准的要求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如下。
1.不断审视党建质量现状,维护政治本色纯洁性。基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特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首先需要认识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等因素上均与其它政党有着本质性区别。虽然受时代发展影响,“伟大工程”的各项具体任务和要求可能存在一定出入,但总体来看,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质量要求基本保持不变,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本色也一直未脱离核心方向,其纯洁性不受时代变化影响[4]。但针对当下党建质量的审视仍然至关重要,只有保持清晰的自查自省意识,才能从根源上继续维护政治本色纯洁性,使其不受不正之风侵害。
2.坚持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及时革新党建理念。目前,在衡量政党先进与否的过程中,党建质量是否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已成为一项重要标杆,它关系着整个政党能够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继续走在时代前沿。党建工作的发展史不仅反映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寻求自身进步发展的光荣历史。新时代下,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加剧,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各项不稳定因素,社会科技化、文化多元化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很大程度上,党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新状况,都在考验着党在自身建设、执政过程中的新理念、新举措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或其质量能否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还需时刻紧跟时代发展动向,不断革新自身党建理念,从而以积极的精神面貌、扎实的质量底气投入到新时代的党建执政当中来。
3.保持党建活力,落实民主集中制。结合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分析,党建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建活力息息相关,换言之,只有在党建工作中保持充足的活力,使其具有发展生机,才能实现与党建质量的良性循环,使党成为一个成熟进取、生机勃勃的政党。而要做到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还需从党内稳抓当下问题、直面困难、打破僵局着手,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务实发展、深入群众、自我批评等方面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来最终达到增强党建活力、打开全新政治局面的目的,以保障党建工程的质量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攀升[5]。
1.以人民为本,高度突出宗旨意识。结合历史经验分析可知,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进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党建质量要取得根本性提升,还需继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服务人民为执政理念,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党建新渠道。这也要求新时期党建工作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高度突出宗旨意识,以人民的满意程度为衡量标杆,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大力解决人民群众燃眉之急,以人民的力量为推动力,实现党建质量的提升。
2.以群众为一体,着重强调功能效应。党组织执政过程中,在坚持以群众于一体的前提下,还应当着重强调党建功能效应,来实现自身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例如,基层党组织干部在领导广大群众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群众当中,也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努力方向。同时,在新时期下,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核心,通过开设专项建设活动来对党建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予以解决,从而高度发挥党建社会治理功能,实现功能效应的最大化发挥[6]。
3.以长效评价机制为反馈渠道,稳抓党建质量问题。党的建设质量需要以人民的满意度为反馈,这也标识着长效评价机制在党建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应建立起严格的制度,并以合理的流程体系加以配合,目的在于解决各级党组织在党建活动中暴露出的各项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为确保党建活动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建立相应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当长期跟进党组织各项实践活动的落实进程,并及时以信息反馈的形式进行质量评估。
4.以创新为推动力,致力提出“新办法”。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还需从创新角度着手,以“新办法”进行解决。例如,党建研究活动中,可通过新的载体建设党建决策智库,同时结合党建活动及业务管理工作,使党建研究模式呈开放化、多元化。同时,可考虑借助新时代下互联网环境的新功能,如大数据技术等,对党建专项活动的过程、成效进行分析,并在方法把控上做到及时捕捉重点、强化党建活动有效性[7]。
1.建立硬性建设质量标准,逐层完善配套措施。硬性建设质量标准是党建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在设定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应切实结合新时代下党建工作进程及现状,同时确保与党章和党纪法规的硬性要求相符,避免两者出现冲突。在此基础上,还应确保标准章程与党建工作的任务目标相契合,以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实际效用为根本目标,并以群众满意程度为考核标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分别出具相应的配套措施,用于为党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路径提供具体的操作办法。
2.落实管理责任制,坚决从严治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下,需要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处,将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推行到位,才能够有效推动内控机制的建设。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主要可从两个方向着手。一方面,建立依据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机制的公信力,坚决规避制度执行不公、执行不严、管理松散等问题[8]。另一方面,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强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追究力度,对积极、正面的制度落实行为予以嘉奖,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变通性,在确保人人平等的原则上做到褒贬分明。
3.加强风险防控力度,规范岗位职责管理。风险防控工作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党建质量把控的有效性,各级党组织需通过加强党建质量责任体系建设、突出风险防范等措施来不断推进内控机制的落实。同时,还应规范岗位职责管理工作,将各岗位处理业务的权力和责任明确落实到位,以完善的权责体系为后期党建工作质量把控提供清晰的参考依据。
党建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服务人民为落脚点,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建设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服务人民为最终导向,再将取得的成果反馈于人民[9]。基于党建工作的整体要求,现考虑从全局整体的视角来进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以党的章程及各项法规制度为依据。首先,在现有的章程及制度基础上,各级党组织需以自身层级及运行现状为基准,向着同一目标,设置不同环节下的党建质量规范体系,具体情况根据实际功能、层级、任务及规划为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整体党建工作而言,党章相当于党内的“母法”,应作为核心政治律条,使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得以呈现。因此,通过立足于党章及法规制度,有助于实现党建质量规范体系的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在未来的党建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质量把控意义。
2.树立促进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党员干部的专业化建设能够对党建工作质量起到风险把控、战略管理方面的重要保障,因此,可通过优化配置党的领导班子、重点提拔综合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等措施来推动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同时加大党建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彻底巩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认知,从而提高党建成效质量,使干部队伍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党建质量维护工作中来。
3.建立健全党员出入机制。党员出入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提高整体党员队伍质量,主要通过提高党员准入门槛、加强党员竞争意识来达到把控选拔质量的目的。通过这一机制的落实,党组织需对党内意识建设不足、存在渎职现象、无视党内纪律的党员进行坚决排查,如有必要可施行清退,以保障党员队伍整体质量不受影响。
除理论层面外,党建工作的实践进程、实践经验总结等工作也切实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落实党建工作的进程中,需将实践层面工作的有效运行作为根本目标,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调动全体党员共同参与到实践中来,如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漏补缺等。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加大党建问题研究力度,维护问题管理的公平性,同时引导各级党组织领导共同参与,从多向管理的角度发挥领导作用,对整体党建工作运行情况保持严格审视。
另外,为遵循“以人民为本”的核心原则,还应充分强调人民群众在党建工作当中的主体力量,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建质量审查、监督中来。尤其针对问题整改这一方向,应避免“假大空”的盲目衡量,而要针对群众满意与否的问题展开调研,最后根据调研结果,以民众意见为衡量标准,判断党建质量是否与预期目标及群众需求相符[10]。总之,专业视角与群众视角在党建实践质量考核过程中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今后的党建进程中还需重点集合两方观点、意见,强化党建质量问题的针对性,确保党建质量管控工作行之有效。
基于“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党建工作质量的审核应以人民的满意程度为标杆,通过推行严格党建评价机制可对这一因素做出有效的具体衡量。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应自觉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建目标,并将其与党的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衔接,在党建工作落实进程中始终维护这一最初目标,致力于完成这一价值理念在党内的彻底渗透。在党建活动开展过程中,需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党建质量考核标杆,从严格遵循党建规律做起,持续性推动党的建设进程,并做好大方向把控工作,防止与根本目标产生脱离。另一方面,针对党内风气问题,要做到坚决肃清不正党风,在严格治理党内不良风气的同时,可引入群众参与监督的新制度,规避党内相互结盟、相互包庇等乱象。同时,还可通过创建党建活动质量评价制度,来针对以往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单向度发展问题加以改进,使党建质量标准体系更趋于功能性、群众性及品质性,以便于在后期服务人民的党建进程中发挥更大功能。总之,党建质量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与目标点均在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因此应将党建质量把控工作作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项目,从而更全面地把控新时代下的党建工作要求,使党建质量的完善路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综上所述,党建质量提升与否直接关系着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革新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需从完善制度、革新理念、落实实践等层面综合致力于党建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为党建导向,使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价值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