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栋
寻乌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江西寻乌 342200)
肾结石为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阻碍患者经尿路排尿,造成尿路损伤、尿路感染[1];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肾积水、尿毒症等严重病症[2]。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肾结石患者,基于此,本研究比较传统开放手术和经皮肾镜取石术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试验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5~75岁,平均(46.9±4.7)岁;病程2~7年,平均(5.8±2.1)年;肾结石直径2~7 cm,平均(4.2±1.2)cm;左肾结石8例,右肾结石10例,双肾结石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4~74岁,平均(43.2±3.8)岁;病程2~8年,平均(5.6±1.8)年;肾结石直径2~6 cm,平均(4.1±0.8)cm;左肾结石9例,右肾结石11例,双肾结石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协助患者调整健侧卧位姿势,麻醉后,于患侧11肋间做手术切口,并根据患者肾结石状况选取相应开放手术方式,如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原位低温下肾实质切开取石、肾盂肾实质切开取石[3]。
试验组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并取膀胱截石位,于患侧逆插入输尿管导管,并逆行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以人工方式制造肾盂积水[4];调整患者体位,以便于使用超声进行定位,选择腋后线、肩胛线第11肋处穿刺,使用18 G穿刺针,直接刺入集合系统,并置入特制弯头导丝,同时抽出穿刺针;沿导丝用筋膜扩张器扩张穿刺部位,扩张达到F21标准后,于肾盏置入操作鞘;建立经皮肾通道,置入肾镜,在肾镜协助下使用气压弹道碎石,并使用相应工具取出其中较大的结石块;术后检查患者肾盏、肾盂等部位及输尿管连接情况,确定患者机体无残留结石且肾部无活动性出血症状,则可置入斑马导丝,并留置双J管和F16肾造瘘管[5-6];术后3~5 d对患者进行腹部平片(KUB)检查,若患者无残留结石则可以关闭肾造瘘管,并在1 d后将其拔出,若患者存在残留结石,且体积较小,则使用体外冲击波方式震碎;术后1个月,拔出患者体内的双J管,并对患者进行随访3~6个月,以观察术后状况。
(1)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复原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取出结石干净率;(3)比较两组感染、发热、尿外渗、切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手术时间、肠胃功能复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x-±s)
试验组取出结石干净率为88.46%(23/26),高于对照组的61.54%(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2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近年来,肾结石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泌尿外科常见病种之一,其形成原因复杂,且因患者机体存在差异,因此其临床症状也具有显著差异。临床上治疗肾结石患者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虽然治疗肾结石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但因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导致患者术后恢复缓慢[7]。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取石逐渐普及,其中以经皮肾镜取石术效果最为显著。经皮肾镜取石术是在建立脾肾通道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手术使用穿刺造瘘技术,减轻患者术中痛苦,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同时在肾镜的协助下,扩大了手术视野,结石得到有效清除,减少了结石残渣余留,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8]。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肠胃功能复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取出结石干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效果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升取石干净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