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林,帅明
1 江西省青原区人民医院 (江西吉安 343009);2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老年人群骨折类型,多由间接外力造成,患者伴局部疼痛、功能障碍、肿胀及压痛等临床表现[1]。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易诱发坠积性肺炎、褥疮及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增加致残、致死风险[2]。而在患者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开展髋关节置换术及内固定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活动能力恢复,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但临床针对术式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0~84岁,平均(71.36±8.25)岁;Evans-Jensen骨折分型,Ⅱa型19例,Ⅱb型14例,Ⅲ型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0~83岁,平均(71.28±8.34)岁;Evans-Jensen骨折分型,Ⅱa型20例,Ⅱb型12例,Ⅲ型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明确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年龄≥60岁;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严重感染、传染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伴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伴多发骨折、开放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等其他类型骨折的患者。
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明确骨折部位,选择髋关节外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骨折位置,于直视条件下复位骨折断端,利用适宜的内固定钢板实施加压内固定,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明确骨折断端复位满意、内固定完整后,完成手术;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治疗,辅助患者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并行1~6个月随访。
试验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选择髋关节外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对肌肉实施分离,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股骨小粗隆,于股骨小转子上1.5 cm位置截断股骨颈,清除残留组织,然后扩髓,安装大小适宜的假体并复位,对关节活动状况实施检查;术后实施预防感染治疗,辅助患者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并行1~6个月随访。
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效果、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1)术后恢复效果:依据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 d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其中术后7 d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4],分值0~10分,评分越高提示关节疼痛越严重。(2)髋关节功能: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1、3、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5],涉及髋关节活动及疼痛、功能等6项内容,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提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3)并发症:包括骨折不愈合、感染及出血等情况。
试验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术后 7 d VAS评分(分)对照组 41 75.97±19.85 16.04±2.81 13.86±3.02 4.09±1.13试验组 41 41.16±10.68 13.37±2.50 13.49±2.17 2.25±0.89 t 9.888 4.546 0.637 8.191 P 0.000 0.000 0.526 0.000组别 例数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周)术后住院时间(d)
试验组术后1、3、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分, )
表2 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分, )
组别 例数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 41 48.82±7.83 62.41±5.64 76.58±6.45试验组 41 73.56±5.12 80.37±6.73 82.77±4.06 t 16.933 13.097 5.201 P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术后骨折不愈合2例、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试验组术后感染1例、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45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老年患者骨量丢失严重,造成股骨粗隆小梁骨的排列菲薄、稀松、断裂,降低骨强度,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产生脆性骨折,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缩短及髋内翻畸形,影响下肢活动。临床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关键在于促进股骨颈功能、骨折解剖结构恢复,相关研究发现,针对可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手术治疗能够获取稳定的骨折复位,促进患者运动、生活能力恢复[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确切,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机体疼痛;试验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提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为临床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常用术式,生物力学特性较高,能够经挤压方式传递负荷,促使股骨内外侧承受应力均匀,增强骨折内固定有效性、稳定性[8-9];但可增加锁钉周围骨折风险,且远端锁钉置入难度大,加之髂胫束激惹及髋内翻畸形能够诱发股前区域疼痛,术后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风险较高。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选择假体置换,可预防血供不足导致的骨折不愈合,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维持患者髋关节稳定性。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