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坚持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在农民工稳就业、促创业、治欠薪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今年以来,共投入农民工服务保障资金3.89亿元,协调解决返岗复工、维权救助等方面问题1268 个。
向外地精准输出。建立18 个内江市驻外农劳工作服务站,新增厦门市海沧区等6 个劳务输出基地,主动与广东等20 多个返岗属地及219 户返岗企业“点对点”对接,定向输出农民工2.08 万人。疫情期间,通过开通1.89 万辆长途客运班车、1454 辆返岗专车及9 列专列(厢)等方式,将16.84 万名农民工由“家门口”安全送至“厂门口”。截至10 月底,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8.11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3.79 亿元。
向本土挖潜拓岗。建设成渝地区原料药制造基地等20个特色“园中园”园区,开发岗位4.7 万个,吸纳带动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5 万余人。依托川南电商中心等7 大电商集聚区成功培育电商企业283 户、网商22898 家,带动农民工“触网”就业2 万余人。改造提升六段锦等8 条“夜经济”特色街区,规范设置49 个临时摊区、摊位3300 余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8000 余个。
兜底帮扶农民工。组建1256 支就业小分队开展“三进三帮”行动,通过举办院坝招聘会、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帮助1.93 万人就业。率先开通就业援助热线“就业110”,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帮扶体系,帮助5425 名就业困难农民工就业。开发非全日制、临时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6342 人。
基地载体拉动。整合、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采取“园中园”模式,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截至10 月底,建成返乡创业园区19 个、孵化器基地6 个、示范乡镇14 个。
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政策措施,构建“1+N”产业优惠政策体系,每年由财政安排1.4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返乡创业奖励补贴和创业园、创客空间建设,并对返乡创办小微企业的农民工给予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截至10 月底,为农民工等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 亿元。
完善服务促动。推行“双联两会六送”机制,组建286人的联络员队伍,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等服务。开设“绿色通道”,推出1524 项“最多跑一次”、322 项“马上办”、418 项“网上办”及33 项“就近办”事项,返乡创业项目审批平均提速88.4%。截至10 月底,新增返乡创业2100 人、返乡创办企业296 户,引进投资总额58.31 亿元。
解决薪资到手难的问题。制定完善农民工工资专户、实名制管理等制度,与自贡、泸州、宜宾联合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案件跨区域协查,组建农民工维权律师团,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截至10 月底,检查用人单位1152 户,查处拖欠工资案件7 件,追回拖欠工资90.36 万元;处理劳务纠纷515 起,挽回经济损失2590.39 万元。
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安排132 所小学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10 月底,累计帮2.1 万名农民工解决随迁子女入学,入学率100%。
解决城区住房难的问题。举办返乡农民工住房大型团购会,向农民工群体投放5000 套价格优惠的优质房源。深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定向分配给进城务工农民工。截至10 月底,提供公租房1118 套,惠及农民工2300 名。
大力培育能人。依托1637 所农民夜校,通过集中开展专题讲座、实践训练、院坝课堂等方式,帮助农民工学法律、学政策、学技术。截至10 月底,建设“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1652 个,开展培训19.1 万余场,培养“农村家庭能人”77.18 万名。
大力提能塑人。建立三级联训工作机制,培训农民工后备力量150 余人次。实施“学历升级”培育工程,联合职业院校开办基层治理等特色课程,帮助79 名农民工后备力量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选拔农民工后备力量参加“百名能人走千村”活动,将2370 名农民工后备力量放置在脱贫攻坚等岗位历练。
大力选贤用人。调整补充农民工村干部200 余名,提升优秀农民工村干部比例。结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目前,有农民工村党支部书记57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