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记忆及其意识形态功能 *
——以五四政治记忆为例

2020-02-20 14:18左路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集体记忆

左路平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五四运动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给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所以如此被重视和强调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历史政治事件发生的本身,更在于由其引起和改变的历史进程,其对近代中国政治道路选择和历史进程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五四记忆具备的强烈政治属性和政治意义使其被后来者不断重复地进行历史书写和历史纪念,成为了当代中国人印记深刻、难以磨灭的政治记忆。也就是说,五四运动之所以作为历史记忆不断被回忆和激活,是由于其不仅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调整和政治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与当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着内在联系。总之,五四运动作为历史记忆,在根本上具有着政治属性和政治意义,也正是因为其对当前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形成、发展乃至近来以来的政治发展都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所以才得以不断被当代中国人所记忆和书写,可以说五四运动是当代中国人集体的政治记忆,对于五四运动的不断纪念、记忆和历史书写,有助于提升当代中国人民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助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

一、政治记忆的概念与功能

目前学术界对政治记忆概念的研究并不多见,只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或运用,因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必须首先理解历史记忆这一概念,进而为解析和阐释政治记忆的内涵提供基础。

(一)历史记忆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历史记忆的概念,在学术界有着多个称谓,如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等概念,但从一般规定性维度上看,这些概念都有着相似的内涵,即一定的群体对该群体以及该群体先辈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的事件的回忆和记载,其记载和回忆形式可以是文本的、图像的、身体的、语言的、仪式的等等。关于记忆,阿斯曼认为记忆有两种类型,即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或称为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记忆和通过学习获得的记忆。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与他人交往时,记忆才会产生,纯粹的个体记忆就像一种只有一个人能懂的语言,只是一种特殊情况。①扬·阿斯曼,陈国战.什么是“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16(06):18-26。也就是说,记忆是具有社会性的,只有从社会维度对记忆的存在和延续进行认知和理解才是有意义的,记忆是集体实践交往的产物,也是被集体所拥有和共享,因而,历史记忆又被称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国外有诸多学者对历史记忆的进行了研究,其中,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认为集体记忆是“特定群体的成员共同分享回忆的过程,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群体意识能够维持集体记忆的延续性和传承性”。②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2。在其看来,历史记忆是群体共同记忆和回忆的过程,历史记忆一方面被集体所不断建构和重构,另一方面又在建构中不断被历史地传承和延续。阿斯曼则认为,“为了成为集体(比如国家)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共享或接受集体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将远远超越个体生命的长度。个体通过认知学习,以及有关身份认同和纪念的情感活动,参与到集体关于过去的想象之中。过去不是被‘记住’,它需要被‘记忆’。”③阿莱达·阿斯曼,教佳怡.历史与记忆之间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7(01):16-25。也就是说,历史记忆是被集体所共享的、关于历史的共同想象,个人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集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历史记忆是被集体所共享的、共同回忆的关于共同历史发展的想象和认知,它具有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不断被不同时代的集体所建构和重构,对于集体成员来说,它具有身份认同、情感维系等现实功能。

(二)政治记忆的内涵

正如阿斯曼分析时指出的:“集体记忆特别容易受到政治化的记忆方式的影响,……政治化的记忆方式的核心是利用历史事实,外加有感染力的口号,来争取大众的支持,以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④扬·阿斯曼,陈国战.什么是“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16(06):18-26。。也即是说,历史记忆一旦被政治权力所介入,就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记忆了,便有了政治属性和政治意义,成为了政治记忆。关于政治记忆,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并不多,王海洲认为:“记忆活动中的主体——尤其是具有一定政治权力诉求的组织、团体或实体等——在政治生活中通过对历史经验的集合和筛选,彰显出一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意图,并作用于政治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合法性建构。我们将这种具有政治意义的群体性记忆称作政治记忆,它是往昔政治生活的实践经验与价值理念的总和。”⑤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再生产:政治记忆的双重刻写[J].江海学刊,2012(04):186-190。可见,在其看来,政治记忆是一定的政治权力主体对历史记忆中具有政治价值和政治意义的部分进行筛选、整合和重构,进而通过话语、文本、图像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以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再生产。⑥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1。总之,笔者认为,政治记忆是历史记忆中具有政治权力属性和政治价值的部分,历史记忆之所以成为政治记忆,是由于其不仅发生时与当时的政治权力有联系,而且在被集体所重构时亦渗入了政治权力,成为具有政治属性和政治价值的记忆内容。

(三)政治记忆的意识形态功能

历史记忆只有具备了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才能称之谓政治记忆,而政治记忆作为政治权力主体持续性激活、强化和重构的共同回忆和历史想象,其自身便具备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化政治认同的功能。“而对记忆的操纵——凸显、遗忘、修订和不断唤起、重构与嵌入——正是培养合法性信念的最关键途径之一。”⑦周海燕.记忆的政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371。显然,政治记忆的不断被重构和激活并不是无目标的政治行为,其政治价值即在于其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维护和强化作用,通过政治记忆的唤醒和重构来从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角度来维护当权者的政治合法性,进而获得集体的认同和支持,集体中的成员也借助政治记忆来获得个人的政治身份认同和历史现象。第二,提升政治情感的功能。政治记忆的情感功能不仅仅在于这种记忆本身是具有情感体验功能,如对敌人的痛恨、对革命者的同情等,还在于政治记忆借助纪念仪式、影像等等形式得以展现,在进行政治记忆共享和回忆的情境和场所中,借助情景渲染和场所布置等来实现所有成员的共情效果,集体中的成员会产生强烈的身份归属感和积极情感体验,最终提升政治情感。第三,构建政治共识的功能。政治记忆本身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时代重构,是一种关于历史记忆的政治共识性结果。因而,在集体对政治记忆进行共享和回忆时,政治权力主体会通过政治记忆来建构一种集体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包括对历史事实的知识性共识,还包括对一种共同性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共识,而这些共识的达成最终会促进现时代政治共识的构建。第四,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在桑塔格看来,‘集体记忆’这一概念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别名而已。”①阿莱达·阿斯曼,教佳怡.历史与记忆之间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7(01):16-25。可见,已有学者把意识形态与集体记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而政治记忆是集体记忆中具体政治属性、价值和功能的部分,其意识形态性更为明显,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也就凸显,政治记忆中不仅具有史实性的知识,更是具有价值性的思想观念,都可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和素材。

二、作为中国人民政治记忆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能够成为持续不断被中国人民所共享和回忆的政治记忆,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历史事件在发生时具有的政治属性,还在于其在不断被中国人民的纪念中产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功能。

(一)作为历史政治事件发生的五四政治记忆

五四运动在其爆发时就具有政治性质和政治意义的群体运动,这也是成为后来者政治记忆的首要条件,五四运动是群众对当时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满情绪和爱国情绪的集中爆发,是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事件。第一,五四运动在历史上是作为一个政治事件的存在,使其有了成为政治记忆的可能性前提。五四运动在开始时就是学生群体的抗议北洋军政府的政治游行活动,是学生群体表达政治诉求和政治愿望的群体性政治运动,后来随着工人群体、市民群体等等其他社会阶层的参与,已然演变为全社会的政治抗争和政治运动,因而它必然会成为集体记忆成为亲历者和后继者所回忆的内容,而其作为政治事件本身的属性也使得五四记忆成为一种政治记忆。第二,五四运动在爆发后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一方面,它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成果,即维护了五四运动本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被羁押人员的释放、罢黜卖国贼的政府职务、宣布拒绝签订合约等都是其政治成果。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引起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关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政治斗争精神,这些也使五四记忆成为政治记忆提供了支撑。第三,五四运动发生后深远的政治影响,促使其成为了政治记忆。五四运动发生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北洋军阀政权的合法性大大削弱,国民党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后来掀起了席卷全国的北伐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无至有,从弱小到壮大,使得中国革命斗争的面貌焕然一新,这种深远的政治影响促使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珍惜和分享的政治记忆。

(二)不断被政治主体所纪念和集体所回忆的五四政治记忆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被集体所共享的政治记忆,还在于它被后来的政治主体以各种方式所纪念和回忆,进而被社会成员所回忆和共享,进而实现其政治功能。第一,五四运动被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各种纪念活动所纪念和回忆,通过纪念活动不断复现和唤醒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还未掌握政权之前就已经每年都通过各种纪念活动来纪念五四运动,并且通过五四运动的纪念活动来进行政治活动,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政治斗争,通过五四运动集体记忆的不断激活来团结青年群众、助力现实斗争。正如《红五月工作决议》中提到的:“利用‘五四’的意义去召集各学校的学生群众大会,举行同乐会表演戏剧等,去揭破国民议会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宄室、中央档案馆.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9 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61:118。建国后,五四运动更是作为政治记忆被各种纪念活动和纪念仪式所回忆,每逢五周年或十周年都会进行系列的纪念活动,如作为政治发言人的党刊和政治报刊,都会借助媒介话语的建构功能来实现对五四记忆的时代刻写和重构,以便使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第二,五四运动被政治主体符号化为节日标签,成为社会成员每年都会借助节日形式共享和回忆的政治记忆。193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官方渠道规定了五四青年节,毛泽东还撰写了《五四运动》一文以示重视,进而五四青年节便延续至今,成为青年群体的节日,五四政治记忆便以如此形式成为青年群体共享和回忆的历史内容。第三,五四运动不断被集体成员中亲历者个人所回忆,在个体的回忆中属于集体的政治记忆不断修缮和重构着。五四记忆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由于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众多,后来这些亲历者特别是一些政治人物,都通过各种途径回忆和记载自己处于这一历史事件中的所想、所感、所悟,通过丰富的个体记忆的形式为这段集体记忆充实细节内容、补充集体记忆的空缺,进而修缮和重构为当代人的共同政治记忆,使得五四记忆成为一种历史标签,成为一种集体共享的政治记忆符号,建构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历史认同。

(三)在时代发展中实现各项政治功能的五四政治记忆

五四记忆之所以成为政治记忆,根本上在于其能够在历史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实现各项政治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政治功能则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时代,其政治功能也是多重的。第一,五四政治记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功能。在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政权之前,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活动大多数是为了反对国民党对政治民主的破坏、对群众政治权利的剥夺,进而实现政治动员的功能,鼓动群众进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斗争,把五四运动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牺牲精神提炼出来为政治斗争增添精神力量。在建国后,五四政治记忆便逐渐转型为一种对当前政治合法性的历史性维护,纪念活动的开展在更多意义上成为一种巩固集体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的仪式。第二,五四政治记忆对不同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政治功能。对于五四运动的亲历者而言,五四记忆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认同,对待这种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一份感情、一份责任和一种使命感,通过不断的回忆获得积极的或者负面的情感体验。而对于那些通过学习获得五四政治记忆的人来说,五四记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通过历史标签和政治符号的方式被刻写进脑海,五四记忆被政治主体重构为精神性的内容和符号性的节日标签,进而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体通过精神和符合两种形式回应和共享这段政治记忆。第三,五四政治记忆有着其他一系列丰富的政治功能。前文指出,政治记忆具有强化政治认同、维系政治情感、构建政治共识、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素材等功能,五四记忆作为政治记忆同样有着这些功能。

(四)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素材的五四政治记忆

五四历史记忆作为政治记忆,其还能为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情感体验场景,进而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第一,五四政治记忆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知识性材料。正如欧彦伶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与传递政治记忆的实践活动,其所关注的记忆申述类型就是,促使教育对象在其过程中,获得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政治记忆,并由此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①欧彦伶.基于政治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建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104-107。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意识形态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对政治记忆中具有政治价值的内容的提取。五四政治记忆为当代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的首先就是史实性的知识材料,五四政治记忆作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必然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史实性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进行教育,有助于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认知自己国家的历史,从历史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形成正确历史观,同时,还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第二,五四政治记忆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精神性的教育素材。作为政治记忆的五四运动在后继者的不断纪念和回忆中,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存在,更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五四精神”被政治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凝练、提取和总结,而“五四话语”也在不断地被不同时代的政治主体所建构,五四话语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且被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实践所采纳和潜移默化。如五四政治记忆中的抗争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所记忆和共享的精神内容,这些精神性内容的提炼也构成了五四话语体系,被当代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实践所采纳和运用。第三,五四政治记忆还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场景性的情感体验。在五四政治记忆的各种纪念活动、纪念场景和纪念仪式中,社会成员中的个体通过参与其中,可以在场景性氛围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

三、五四政治记忆的现实功能及其实现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人民集体的政治记忆,其在历史和现实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不仅可以提升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认同、政治情感和政治共识,还可以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的记忆素材,因而,在新时代要开创丰富形式和采取多重途径推动五四政治记忆的时代共享与集体回忆。

(一)以纪念仪式和纪念活动的开展激活五四政治记忆,强化新时代政治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每个时代政治主体都会借助政治仪式的开展来维系政治合法性,强化政治认同,而在新时代,人们对仪式感的追求已经不仅停止在政治层面,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也不断增多,因而,在新时代要以政治仪式和纪念活动的开展激活五四政治记忆,以提升人民的政治认同。第一,以政治纪念仪式的开展激活五四政治记忆,实现其政治认同功能。政治仪式“是一种意义的载体和精神的外化表现,蕴含着特定的精神体验、信仰共享和价值共同体,对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凝聚人心,增强政治和文化认同具有深刻的意义。”①田旭明.发挥国家纪念仪式在涵育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功能[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64-68。可见,借助仪式传播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集体记忆,进而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五四政治记忆,也要借助政治仪式的方式进行政治传播,如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每逢五月四日都会颁授五四青年奖章的方式举行政治仪式,通过这种青年群体身体在场的、精神融入的颁奖仪式,可以促进在场或不在场的群众在这种政治记忆的共享和回忆中达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且享受来自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建构一种高尚的精神意境,激发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增进对政治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第二,以各种形式的五四纪念活动来唤醒五四记忆,促使社会各群众在共享政治记忆过程中提升政治认同。对于新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亲身经历五四运动,五四记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学习获得的语义记忆,因而只有借助提醒机制来实现集体记忆的复苏和唤醒,才能实现其政治认同功能,各种纪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社会成员记忆这段历史,避免个人的遗忘和集体的沉默,这种纪念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形式各异的,如对于学术领域可以是纪念文章的撰写与发表、对于青年学生群体可以是文娱活动和展播活动、对于普通大众可以是新闻报道和报刊书写等等方式。总之,通过政治纪念仪式和各种纪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人民共享和回忆这段集体记忆,进而在回忆中实现身份认同、集体归属和政治认同的功能。

(二)以影像的拍摄和场景的布展再现五四政治记忆,提升新时代政治情感

关于历史记忆的影像拍摄和纪念场景的布展都有着相似的功能,即在于复现历史记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对于观看者和参与者而言,可以在参与中跨越时空的限制,以想象性融入到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想象性融入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会在回归现实时发生转移和内化,移情为对当前政治领导者的政治情感。第一,借助影像的拍摄复现五四政治记忆的历史情境,让观众在想象性融入中提升政治情感。“电影通过影像记录下繁复的时空变化,承载不同角度的多重记忆,刻写镜头下的历史嬗变。……电影对曾经的重大政治事件、人情风貌、民俗生活的记录,随着时间的疾驰也变成了凝固的影像资料。”②陈伟龄.政治记忆的影像表达——论“十七年”电影与政治记忆建构[J].艺术百家,2017(05):95-102。可见,电影具有记录历史事件,刻写政治记忆的功能,通过这种影像中记忆的复现,实现对历史记忆的当代重构和情境回忆,进而实现其维系政治情感的功能。正如宋震指出的:“电影所构画的关于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的图景,以形象思维灌输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政治行为的准则和政治生活的规范,其在银幕上经常灌输或强化的某种政治文化规范,影响着公民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③宋震.当代中国电影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3。影像对政治记忆的复现,是为了规范政治行为,为人们提供共同的政治价值,实现政治记忆的政治功能。对于五四政治记忆而言,影像可以通过复现五四记忆,使人们想象性地融入到五四运动爆发时期的群众运动中,跨越时空的界限融入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中感受当时的社会情绪、体验五四时期的政治情感,进而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现实中对党的情感认同。第二,通过有关五四的纪念场所和纪念馆的营建,为民众提供共享政治记忆的场所。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提出了记忆之场的概念,意指要通过一定的场所、一定的地理建筑来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只有这样集体记忆才会不容易被忘却,被时刻提醒着。

(三)以文本书写和故事叙事传承五四政治记忆,构建新时代政治共识

五四政治记忆作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必然会成为历史知识得以记载和传承,在作为史实性知识的记载和传承中,可以成为当代政治合法性的佐证素材,为构建新时代政治共识提供史实性知识基础。第一,对五四政治记忆的文本书写要以史实材料为基础,达成知识性共识,为构建政治共识提供历史知识基础。无论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五四记忆书写,还是教科书中的五四记忆书写都要以历史事件的史实为基础,再佐以正确的政治价值导向,还原五四运动的历史原貌,为人们认知和记忆五四运动提供清晰的历史图景,达成关于历史知识的共识性认知和价值性认同。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正确认知和科学理解,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乃至整个中国近当代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贡献和历史功绩,强化对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认同,达成关于五四运动以来整个近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正确性的政治共识。总之,以五四记忆的文本书写构建关于历史的知识性共识,进而为构建新时代政治共识提供知识性共识基础。第二,以五四运动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的编写和叙述来唤醒和建构关于五四运动的集体记忆,用更加贴近生活的人物故事来构建政治认同和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精心编写中国故事,以故事形式推动新时代的宣传工作创新,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①央视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 http://politics.cntv.cn/special/gwyvideo/zhanggaoli/2013/20132013123104/index.shtml,2013-12-31。这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民需要的宣传形式,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零散化传播使得群众更加容易接受和喜爱故事叙事,更愿意以聆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和思想。对于五四政治记忆而言,也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叙事来进行强化人们的集体记忆,一方面,故事叙事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和兴趣需要,更加容易被青少年群体接受并记忆,为集体记忆的延续和传承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历史人物的故事叙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为构建新时代政治共识提供情感基础。

(四)以精神的提炼和标识的符号化建构五四话语,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在中国人民的思想印记中已经不仅是知识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即五四运动经过历史的沉淀,累积为一种精神标识和观念信仰,成为一种符号性的精神象征,在新时代,对这种精神信仰的提炼与回忆,可以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的记忆素材和精神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第一,在新时代不断提取和凝练五四政治记忆的精神内容,构建关于五四记忆的精神话语体系,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的记忆素材。五四记忆的精神内容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凝练和提取,如早已被发掘和提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团结精神、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标识的提取不仅为五四政治记忆增添了精神内核,也促进了五四记忆不断被人们所回忆和共享。新时代亦要坚持提炼五四政治记忆的精神内核,打造五四记忆的精神标识,构建关于五四记忆精神内容的话语体系,丰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素材和内容,在受教育者群体分享和回忆五四记忆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其精神内核,将其精神标识刻写于集体记忆之中。第二,新时代要着力推动五四政治记忆的符号化,借助符号化的传承构建五四话语体系,丰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内容。在五四运动发生以来的一百年里,五四记忆已经不断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符号化和标签化,如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被不断标记为节日符号和节日标签,成为青年群体的符号记忆和标签记忆,每逢五月四日这种政治记忆都会被激活和唤醒;再如五四青年奖章已经成为一种荣誉标签,获得者在这份荣誉的体验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和政治认同。但依然还有一些关于五四记忆的标签和符号尚处于构建和打造中,如五四记忆的精神标签和精神符号还有待继续挖掘和凝练,五四记忆的话语符号和话语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总之,要通过五四记忆的政治符号化和标签化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五四记忆的话语体系,丰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内容。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集体记忆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我为集体献一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警犬集体过生日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