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伟, 胡 阳
(1.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2.山东大学 孔子学院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100)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深入,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共同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趋于稳定,尽管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来华留学学历生数量略超非学历生(1)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去年来华留学[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_1124578973.htm,2019-06-03.,但中国教育部对不同授课语言、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在毕业时的汉语水平都有明确规定,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另一方面,从海外形势来看,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2)孔子学院总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期间签署部分新设孔子学院等中文教育机构合作协议[EB/OL].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网站http://www.hanban.org/article/content_795882.htm,2019-12-17.在中外交往日益密切、孔子学院持续推动等多个因素影响下,全球7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海外汉语教学得到长足发展。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无论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海外的汉语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经验阅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水平和效果。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中,教师问题最为明显和突出。目前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中国公派赴海外的汉语教师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二是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三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师这一群体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关注。
为填补国际汉语师资的严重缺口、培养合格汉语教师而设置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本应成为国际教育教师的中坚力量,但该专业对口就业率一直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外国研究生在学成归国后凭借汉语和对中国的了解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汉语教学以外的工作,他们对海外本土教师的职业身份缺乏认同感。大部分中国研究生无法实现长时期海外就业,而在国内就业时能获得事业编制等身份认可的也越来越少,这对他们的择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行动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进行研究,有利于对教师的职业选择过程进行解析和洞察,进而为“选人”“用人”“留人”等师资政策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是教师或准师资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已有不少研究关注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鉴于此,从CNKI等论文数据库中以“汉语”“教师”“师资”“职业”“专业”(3)就当前有关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与实践而言,存在“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两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有研究认为,专业发展是职业发展的高级层次,是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职业发展关注的是个人发展、职业倦怠、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专业发展关注的是反思型实践、研究型实践、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等。为洞察有关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全貌,本研究在文献检索时并未对“职业”和“专业”予以严格区分。等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二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升策略研究;三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研究。有关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国际汉语师资的培养和供给是相关研究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中外研究生在海外任教、实现对口就业的比例一直很低。(4)王祖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访“汉语国际教育论坛”及“汉语师资培养专家论坛”[J].国际汉语教育,2010,(2); 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J].学术界,2012,(5);陈尔雅.不同学制的MTCSOL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甘健晴(Kan Kensei).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硕士生的就学及就业情况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施家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6,(1); 丁安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发展十一年[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4).吴应辉分析了中国大规模培养与国外汉语师资短缺并存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培养出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太符合国外需求,尤其是达不到发达国家严格的资质要求;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汉语师资需求旺盛,但因国外薪资普遍低于国内,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而言缺乏吸引力。(5)吴应辉.国际汉语师资需求的动态发展与国别差异[J].教育研究,2016,(11).王海兰、宁继鸣则分析了国际汉语师资供求在国际市场内部、国内市场内部,以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等三个层面的失衡,提出培育和完善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市场、增强国内对对外汉语师资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加强国外本土化师资的培养培训、提高国外汉语师资的供给能力,加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动、实现国际汉语师资的自由与高效流动等三个层面的建议。(6)王海兰,宁继鸣.国际汉语师资的供求矛盾、成因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国际汉语教师能力与素质是多年来业内的研究与实践普遍关注的重点,尽管没有明确冠以“职业能力”,但大多研究并未对此予以区分。关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的内容,陈肯认为其与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是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建构的两项重要内容,其中,职业能力的建构要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蓝本,从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入手,要根据现实的教学要求而动态发展和持续更新完善。(7)陈肯.国际汉语教师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建构刍议[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关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何雅沁、罗耀华认为应包括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师资培训两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系统地培养一种复合外向型的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培训,主要是指在教师正式上岗之前进行短期的快速的速成式的训练,目标是要教师们能够迅速投入角色、上岗职教。(8)何雅沁,罗耀华.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J].社科纵横,2015,(2).此外,部分研究还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进行了区域和国别化分析,如陈申则以澳大利亚为例,讨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本地化的发展特点、发展理念和提升途径。(9)陈申.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师职业发展[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1).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教师职业成长逐渐提升。国际教育教师职业发展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话题。央青在总结国内外教师职业发展“三阶段论”“五阶段论”“八阶段论”和“职业周期论”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职前教育、职业入门、职业适应和职业成长等阶段,不同阶段的关注焦点不同,了解各阶段关注焦点有助于趋利避害,使职业发展更加顺利。(10)央青.案例教学法与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13,(8).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进一步分析职业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如白思娜在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教师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特性的基础上,构建并检验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教师的职业认同因子,即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满意度、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成就感、职业意向与期望等7项。(11)白思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而郭睿则分析的是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阶段,发现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汉语教师在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上有明显倦怠、教龄长的教师在情感耗竭维度上的倦怠尤其严重,并提出减少教师课时量以缓解情感消耗、引导教师做科研以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打破专业发展“瓶颈”、掌握不良情绪舒缓策略以增强调适能力等建议。(12)郭睿.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综上,关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从研究路径上看,不仅借鉴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性研究成果,还充分考虑了国际汉语教学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从研究方法上看,不仅有逻辑分析和概念建构,还涉及数据调查和实证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不仅分析职业发展的静态影响因素,还研究了职业建构的动态发展过程。事实上,除聚焦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外,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持续影响,教师的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命题。坚守还是转出国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职业选择的结果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动因。因此,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选择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该过程呈现出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职业选择是衔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行业的人才流向和资源配置。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择业者的心理和行动在与社会环境不断碰撞、磨合的过程中调整优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行动选择属于一种社会行动,对职业行动的研究属于社会行动研究的范畴。
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具有以上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受到以下两个特殊因素的影响:第一,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边界张力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国际汉语教师面向全球化需求,要求人力资本全球化流动,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前以民族国家为边界的观念和客观条件制约;第二,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的针对性和稳定性受所在国和派出国语言文化政策的影响较大。对于中国派出的国际汉语教师而言,由于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历时不长,“国内储备使用-海外派出管理”的循环机制尚未形成规模,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汉语教学尚未实现完全统筹,这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和稳定性产生动态影响。鉴于此,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更加复杂,涵盖自准师资培养培训、就业,以及教师择业的全过程。
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理论以个体面对社会环境的行动过程为研究重点,为洞察和研究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行动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础。韦伯将社会学定义为“一门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的科学”(13)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并将社会行动分为4种类型:一是价值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二是目的理性行动,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状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三是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所左右的行动;四是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形成的行动。(1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具体到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群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生存与发展,还会根据职业环境和中长期收益重新审视自身的就业行为并加以优化调整。这本质上是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行动者与社会环境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互动的过程,其结果必定受教师个体感知和自身条件的差异而体现出不同表现。韦伯社会行动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分析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行动的类型,以及类型之间的演化关系具有适用性。
“坚守”还是“转出”?这是众多国际汉语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坚守也好,转出也罢,在看似明了的结果背后,始终存在一个复杂的心理博弈过程,而左右这个过程的动因及结果,可以根据韦伯社会行动理论按照以下四种类型进行分析。
成长型职业行动主要是价值理性因素驱动的国际汉语教师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这一部分教师群体有意识地强调行为的最终价值,其目的在于实现自己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责任。他们实现职业行动目标的途径有三种:一是通过国家公派汉语教师项目或汉语国际教师志愿者项目从事海外汉语教学,进而通过海外教学经历寻求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二是通过考试成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或进入其他体制内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三是攻读汉语国际教育及其相关大文科类博士学位并留在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在具有2年及以上教龄的国内高等院校、中小学在职教师中遴选(15)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EB/OL].http://www.hanban.org/teachers/node_9753.htm.2019-04-20.,该类群体的规模不大,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招募人数逐年递增,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2019年5年中分别为4277人、7004人、7242人、8808人、9376人。(16)数据来源: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方网站,www.hanban.org.在志愿者项目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主要群体,该项目为这些准师资提供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过渡和培养机制,为其“成长”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或公派汉语教师奠定基础。
随着高校教师招聘的标准越来越高,以合同制或劳务派遣的形式聘用汉语教师成为多元途径弥补师资缺口的有效办法。其中,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推出了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政策,是指通过总部选拔储备到指定教学机构(一般是孔子学院合作的中方大学),待需要时可派出到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截止到2017年12月,全国有25所高校成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单位”(17)汉府中文.25所高校成为汉办专职汉语教师储备单位!公派汉语教师VS专职汉语教师!(2018-09-11)[EB/OL].https://www.sohu.com/a/253325697_651875,2019-04-20.,个别高校甚至专门辟出事业编制名额用于教师招聘。这种制度性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选留了一批业务能力强、从事汉语教学意愿高的年轻教师。
还有一批博士研究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获得国内高校事业编制身份,成为国际汉语教师,体现为成长型职业行动。其中,一部分教师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语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背景,另外一部分则是大文科专业背景,他们一方面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博士阶段的研究,出国任教的意愿不强烈,其职业行动也体现出一定的目的理性。
转出型职业行动主要是目的理性因素驱动的国际汉语教师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这一部分教师群体通过观察国际汉语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他人的行为,认为国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与个人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有较大偏差,便在某个合适的节点上选择转行,不再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相关工作。
从转出的时点上看,一部分作为准师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或本科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就产生了转出的想法,他们在毕业时便不会再选择严格意义上的对口就业即担任国际汉语教师;一部分准师资在毕业时选择到海外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志愿服务期间也在寻找更多的海外机会。
从转出后的择业状况来看,一部分教师或准师资仍然选择与本行业相关的工作,如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进入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企业工作等;一部分教师或准师资则选择在海外其他岗位任教或继续攻读学位;一部分教师或准师资则完全脱离国际汉语教学行业而另谋职业。
呼吁型职业行动主要是情感因素驱动的国际汉语教师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这一部分教师群体大多在准师资身份时就具有教学经历,培养了承担国际汉语教学任务的热情,喜欢这份职业,但其执教的身份尚未完全得到体制认可或保护,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对其身份、薪资待遇等予以重视。呼吁型职业行动的国际汉语教师主要包括三个群体:一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二是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专聘教师;三是公派汉语教师和孔子学院专职教师。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海外任教周期一般为1~2年,其中相当一批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部分本科生,即所谓的准师资。其中,硕士研究生大多将海外任教作为其专业实习的内容。志愿者们在海外任教期间对汉语教学的职业产生了感情和惯性依赖,但由于政策等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在海外择业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国内的就业环境和现实需求。由于离硕士毕业尚有一段时间,所以他们中的部分人选择通过各种途径呼吁政策优化和调整。应该说,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关就业政策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有关管理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准师资的呼吁有关。
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聘教师,是国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受事业编制岗位数量限制,国内高校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招聘对外汉语教师,尽管这是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一项举措,但同时也给汉语教学质量和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通过合同制、劳务代理或兼职协议招聘的汉语教师,一般都是对外汉语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出身,其中一部分人具有海外教学经历,他们热爱汉语教学,主观意愿上不愿意离开本行业,通过各种形式发出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的呼声,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身份认同和职业长期发展相关问题。
相比于以上两类教师,公派汉语教师、孔子学院专职教师的呼吁型职业行动并不是特别凸显。他们热爱汉语教学岗位,但海外任教使得他们的生活、家庭等受到一定影响,他们呼吁国家采取更为支持的政策,一方面提高有关的驻外待遇;另一方面提升家庭团聚和在外生活的便利性。值得专门关注的是,随着孔子学院专职教师任教年限不断增多,这一群体对其身份的认同需求也在增加,越来越表现出呼吁型职业行动的特征。
过渡型职业行动主要是传统因素驱动的国际汉语教师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这一部分教师群体中,除一部分准师资外,大部分人在准师资身份时就具有教学经历,尽管未必有较高的汉语教学热情,但已经习惯了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工作,因此会产生“边走边看”的观望心态,在继续担任国际汉语教师的同时,观察行业政策的变化以及可能的职业机会。过渡型职业行动的国际汉语教师主要包括两个群体:一是作为准师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二是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部分专聘教师。
尽管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在入学伊始就有放弃对口就业的想法,但是大部分硕士研究生仍然具有海外任教的意愿,并在心理上把2年或者3年的求学期作为一个缓冲和观望阶段,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择业观。因此,毕业就业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时点,如果能较为幸运地获得汉语教师的稳定身份,或者获得更为理想的其他类型工作机会,该研究生的过渡型行动结束,如果工作的机会不理想,该研究生仍有可能在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专聘教师的同时,将过渡型职业行动继续延续下去。
而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部分专聘教师而言,他们没有太高的工作热情,只是体现出传统择业观下的从众行为,他们通过观察国际汉语教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他人的行为,认为国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与个人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有较大偏差,便在某个合适的节点上选择转出,不再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相关工作。
尽管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但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的指向,很少只表现出上述一种类型。实际行为或者多多少少地接近其中某一纯粹类型,或者是多种类型的混合,而后一种情况更为常见。(18)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4.事实上,在分析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行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印证了以上观点。更进一步而言,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师本人与他人、社会不断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其本人的心理认知和判断也在发生渐进式变化,一旦接受外界刺激,便会对原有的职业行动进行调整,因此,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存在若干较为常见的演化路径。
作为准师资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一旦在毕业后选择过渡型就业行动,不管他们是继续赴海外担任志愿者教师,还是以不同的聘用形式在国内教育机构教授汉语,他们的汉语教学经历都将逐渐得到积累和丰富,这客观上为其在行业内的流动奠定基础。如果能成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或是与国内的教育机构签订更为稳定的聘用合同,都是一个职业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该类教师的行动就演化成为成长型就业行动。
与此同时,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选择过渡型就业行动,但很快就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的行动就演化成转出型就业行动。即使一部分人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依然采取过渡型就业行动,他们也会随时观察和等待行业外新的择业机会,并对就业现状和择业机会的综合效用进行对比,随时都有转出汉语国际教育行业谋求更好发展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该类国际汉语教师的行动也会演化成为转出型就业行动。
呼吁型的职业行动者通过对就业问题的呼吁来取得行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以期能够得到解决就业困境的办法。这部分教师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怀揣激情,一旦当某些诉求被应允或者以其他方式得以弥补甚至实现,他们就会以更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实现稳步上升,完成呼吁型到成长型的演化;与此相反,一旦其呼吁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呼吁型行动者的热情必然会逐步消退,即使没有更好的行业外机会,也存在转出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可能性,完成呼吁型到转出型的演化。
相对于其他三种职业行动类型,呼吁型的演化途径更为普遍,除演化为成长型或者转出型,还有较为普遍的中间态,即从呼吁型演化为过渡型。与呼吁型到转出型演化路径相似,呼吁型的就业行动者经历了呼吁的挫败和无效,行业热情和呼吁愿望减少,但不同的是,在呼吁型到过渡型的演化过程中,国际汉语教师并没有彻底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失去信心,而是保留一线希望,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客观审视职业的发展,最后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情况决定去留。
根据分析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行动的类型及其演化路径,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如何进行完善、如何做好完善后的宣传和推行,取决于内部政策与外部环境的均衡、机制设计的精准性与效率优化等关键环节,基于此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第一,持续优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结构,通过结构“内循环”逐渐形成具有引导性的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加大志愿服务、国内储备、专业博士人才培养、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及其他形式公派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互系互惠力度,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用好派出待遇这把“双刃剑”,对发挥“保健功能”和“激励功能”(19)“激励——保健理论” 亦称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把组织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激励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的政策措施进行适度剥离,在尊重国别和地区差异、国内分散培养和海外统筹使用等原则的基础上,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与共享,优化配置效率和效果。
第二,转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尤其是“高等院校-国际汉语教师”观念,通过行业“外循环”拓宽国际汉语教师输出口径。如以服务跨国企业汉语需求为平台,把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与中国的跨国企业的汉语需求进一步整合,通过师资配置为企业开展定向服务,通过企业规范、企业文化等培训内容使单纯的汉语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定向的“汉语+”教育,把面向企业的服务形式从一元的培训服务转向二元的教育服务供给与师资供给组合,提高企业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吸附性。再如,在汉语国际教育低龄化的进程中,国际汉语教师积累的中小学生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经历经验,尚未在国内实现转化和反哺,中小学接收国际汉语教师入职,可以在多元文化教育和学生的全球公民精神培育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第三,加快研究国际汉语教师分级评价标准,一方面提升师资供给的精准性;另一方面加强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过程性。教师等级评价标准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汉语教师也不例外。目前,国内高校聘用了大量的兼职汉语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性和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加快完善国际汉语教师分级评价标准,研究开发“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其操作体系,不仅有利于不同级别教师与一线汉语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有助于通过阶段化、持续性发展稳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准师资在内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推动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化和社会化发展。
第四,充分培育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在职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功能,形成“政府+协会”共治模式。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作为主要力量支持推动海外汉语教学相比,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缺乏应有的组织机构的领导,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多年“停摆”,使对外汉语教学失去行业协会的指导。(20)李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J].语言战略研究,2019,(4).随着中国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的进程不断深入,部分行业管理职能“转移”或“委托”给行业协会并进而提高公共供给效率,已是大势所趋。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也不例外,高等院校的人才政策,使得国际汉语教师未必忠诚于学校,但依然会忠诚于职业。在师资的储备和供给方面,行业协会还有很大的作用空间,有关的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构成的大教育系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政府,与行业协会建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同承包、补贴等方式向行业协会购买专业资源与服务。而扶持好行业协会发展,政府也是责任主体,任重道远。
就业联结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行动,是国际汉语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国际汉语教师的4种职业行动类型,即成长型、转出型、呼吁型、过渡型的特征和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考虑到国际汉语教师在不同的职业阶段会受不同因素影响,进而改变原有的职业选择,以上4种行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以演化出若干路径,较为普遍的路径包括三类:一是过渡型到成长型/过渡型到转出型;二是呼吁型到成长型/呼吁型到转出型;三是呼吁型到过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汉语师资队伍结构、拓展对口就业路径、建立教师分级评价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功能等四项建议措施。有关下一步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应探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能否作为准师资纳入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应从概念和框架建构向调查研究深入,在研究内容上,应把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结合做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