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过程中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02-20 07:32丁莉峰赵晓红牛宇岚宋政伟陈冲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师教学

丁莉峰,赵晓红,牛宇岚,宋政伟,程 军,陈冲艳

(1.太原工业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太原030008;2.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太原030051)

0 引 言

国务院于2015年发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开始在我国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1]。山西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内涵建设,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2]。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转型过程中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目标、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做好科研教学平衡等影响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要问题。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要把聚焦点放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一些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工程类专业,主要研究各专业间的相互关系,并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同时,很多交叉学科也是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代科学的各领域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要应用交叉学科的专业实验方法和技术。而企业行业发展快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迫切需要融合各专业,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以及教学的差异化、个性化[3]。

1 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和社会的供求不协调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工程类专业相关课程,多年固定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的相同学科方向研究性人才,这样多年积累了同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同时,工程类专业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工艺多,内容广,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兴技术专业。所以注重介绍实际工程中的常用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的同时,又兼顾实验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工艺。工程类专业以原理、机制为基础,以测试技术、工艺分析、工程应用等为先导,而且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众多问题。许多高校仍旧沿袭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科技进展不相匹配。在高校的课程教学当中只注重学生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堂中缺乏最新学科前沿知识介绍。这样社会需求的人才和高校培养人才难以对口,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工程应用能力[4]。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2 科研和教学分离

科研成果为高校带来了各种国家和社会的荣誉和经费支持,因此高校的管理层将更多的经费和资源倾斜给了科研。这样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也促使教师转投科学研究活动,而无心教学改革工作。另外,企业提供的经费支持也是为了解决企业短期的困境,也不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5]。在我国高校的职称考核、评优评先和年度任务考核中,主要以获批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编著作教材、获奖等成为考核的重点。于是教师明显将精力投入科学研究活动,相对减少了在课堂教育上的钻研精力,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影响了整个教育过程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前的准备不充分,教学方式技巧没有更新,课堂讲授过程没有最新前沿知识,所以学生会觉得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展示学科魅力,教师将教学过程只当作完成任务,在科研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同时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教师更愿意开展科研工作,而学校强制分配各种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和科研在研究学科、研究内容、投入时间和精力等方面出现种种矛盾,教师每天都疲惫不堪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科研成果向教学工作的转化十分有限,从而也导致了科教分离的状况。

1.3 教学科研管理模式不一致

在管理考核制度方面,高校对科研和教学的要求不一致。高校教学管理教条严苛,而科学研究的管理则相对灵活多变。在教学方面,高校在教材选用、大纲设置、内容讲授、考核要求、课堂模式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很多基础课程都是全校划定统一范围,然后统一命题。所以教师仅能在讲授方法和技巧上有所改革,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机制也存在众多问题,比如没有可以量化的评价机制,只能通过编著的优秀教材、少数学生的获奖、教师的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来评价。这样只是针对极少数的特别优秀教师给予了肯定,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直接给予定量评价[6]。相对而言,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几乎就没有限制。教师只需进行合法地科学地开展研究。高校对教师的研究类型没有任何规定,反而鼓励多学科、跨专业的开展合作。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科研条件、社会需求、团队特色等开展自主研究,选择范围广,科研成果体现出多样性。同时,科研评价有着不同的考核硬性的指标,比如项目、专利、论文、获奖等都能够量化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相对容易比较。

1.4 教学工作量超标

部分地方高校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巨大的教学任务,这样导致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去做教学改革。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目前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3种类型的实验项目[7]。其中基础性实验注重基本技能的精准训练,综合性实验注重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不同教师代课不同,所以同一个班的学生经常在不同课程间会遇到试验内容、方法或目的部分交叉等。而同一名教师,也会遇到盲目地作繁重的重复活动。虽然教学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但却只是所有教学质量几乎没有大的提高和改善。此外,国内分享的专业教学资料有限,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改革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国内的专业教学书籍、精品课视频、网络文档、教学期刊等教学资源有限,普通高校教师国内国外的教学交流、培训学习机会很少,导致教师对教学改革没有方法,缺乏积极性。所以,学生学习欲望不强,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能与时俱进。

1.5 学生重成绩、轻实践

高校学生在就业的时候,社会企业对其评价标准就是行业的各种等级证书,所以本科生为了找到待遇丰厚的工作,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考证。而化学类各种考试都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所以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提高了自己的应试能力。大学生对科学研究认为高不可及,自身现有基础理论无法理解科研内容和目的,所以很难主动融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导致学生基础动手能力欠缺。此外,本科生参加科技活动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现象,随着课题开展难度的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理论知识理解不充分,所以学生也慢慢失去了做科研的兴趣。同时,教师带领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既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又会投入大量的实验仪器、材料、药品、场地等成本。最重要的是本科生做科研的数据等也不具有重复性和科学性,导致教师拒绝本科生参与科研。加之高校对学生的相关科研激励配套机制不健全,使学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失去了热情、动摇了信心,缺乏持久性[8]。

1.6 师生间沟通不畅、学生间欠缺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随时会面临各个环节的方法选择甚至根本无法顺利进展。这样就需要指导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讨论,让学生及时理解教师的意见并能斟酌、选择、采纳合理的建议。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激励,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科研引航。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往往不及时。所以出现了师生间沟通不畅的问题[9]。现在的科学研究涉及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科技创新需要很多专业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而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个体勤奋发展,潜心研究。学生以“单兵作战”为主,对于团队意识淡薄,欠缺协作能力。甚至在搭配好的团队中,学生很难协调团队中的不同观点,不习惯团队氛围,不会合理进行团队分工,这都是科技创新项目深入研发的一些问题。

1.7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缺乏科学性

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习惯了机械式按照固有流程操作,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对院系的实验条件了解不充分,一些基础设备、科研仪器等都不清楚,以至于学生没办法自主开展科研活动,也使得想到的一些探索求知的意识无法实现[10]。即使部分学生积极准备开展科研活动,选题是否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创新项目的开展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最后的成效。兴趣驱动有利于项目的深入开展,但是学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开展研究,而不是根据项目待解决的问题凝练出一些科学选题,然后操作过程也不是按照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执行,导致最后项目没有可展示的成果。

2 探索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对策措施

2.1 发展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

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行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特点是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的结构呈现厚基础、重专业、强实践的特征;使学生树立“应用”和“实用”的概念,强化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联盟,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建立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1]。通过新模式的建立,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使高校的单一育人变为校内外多部门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协同育人模式的最重要的就是搭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是实体平台,也可以是虚拟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在校内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互用平台,也可以用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之间技术、资源、成果共享。甚至可以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便于联合培养学生,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国内教师走出去开阔国际视野。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2 重视同行教学评价

完善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机制,设置详细、规范、制度、科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但是在高校组织中,完全依靠量化评价不适合学术职业,因为人才培养与生俱来难以考核[12]。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采用同行互评、名师提点、收入分配激励等措施完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所以尊重学术职业特性,量化评价结合同行评价一起考核教学成效,最终唤起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

2.3 发展科教融合机制

改变科教分离体制,强化科研育人职能,促进教育部与科技部的协同与融合、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与融合[13]。在大学,所有有关促进教学的研究活动都应被纳入科研之中,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甚至是普通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都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开展科研活动。要实现科教融合,首先要明确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实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促进。教学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授课,也包括科研的实践活动。任何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也来源于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科教融合机制后,高校可以将科研和教学中的新方法、新内容等相互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而有效支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4]。教学与科研,二者相互促进,内涵与功能相互扩充,这也有助于科教融合的实现。

2.4 改进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的教学工作严重超标,所以可以采用最新的方法和技巧优化授课内容,将重复繁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精练、新颖、优化的课程知识点。以现有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为教学资源,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和“十三五”规划教材,采用最新的教学APP、网络知识点视频、动画演示等教学工具,通过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及定期的教学研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如此反复持续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变得简洁明了。不断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越来越具有时代特征,能够结合各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15]。并且校内教师之间、高校之间及时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同时高校内部也可以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避免交叉学科知识点的重复,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连贯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2.5 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推行研究性教学,将一些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将部分对学术影响较大的研究性内容引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经典科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同时,依托高校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从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营造学术氛围,构建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甚至包括基础类实验课、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类实验课、模拟研究与综合类实验课等,在这些课程中均可融入科学研究,开展研究性教学。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多方面调动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如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置科研学分和创新学分;发表文章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等;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科研奖学金等多种创新激励模式。另外,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利于发挥教学支撑科研的作用,通过招聘本科生助研、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便于科研团队的发展[16]。

2.6 构建跨学科合作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与学生频繁交流。这样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新知识的认识能力,为选拔合适的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奠定基础。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本专业的科研内容,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17]。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团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优势和作用。构建团队后,学生之间合作会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从而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建立的创新团队开展的科研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 科学选题,服务地方

科学的选题是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汇总出目前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将课题分解成很多基础性子课题,学生明确目标着手开展。其次,确定选题后,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讨论认证,明确所研究的子课题的背景和目的。指导教师向学生讲明课题的难度、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具备的基础条件等[18]。最后,师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对研究课题的路线和技术方法达成一致意见,随时督促学生顺利完成课题。另外,邀请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校外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和做专题报告。在全校范围开展研究性教学“示范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励了教师对教育职业的热爱,提高专业学术水平。高校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不仅实现教育创新,也为填补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双赢。

3 结 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高校和社会的供求不协调、科研和教学分离、教学科研管理模式不一致、教学工作量超标、学生重成绩轻实践、师生间沟通不畅、学生间欠缺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活动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以学科交叉性较强的新兴工科专业为例,通过在高校发展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发展科教融合机制、重视同行教学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科研兴趣、构建跨学科合作团队、科学选题、服务地方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师教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