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从未如烟
——怀念我的导师潘守甫先生

2020-02-19 11:25乐孜纯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博士后X射线

乐孜纯

(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杭州 310023)

1997 年7 月至1999 年5 月,我在吉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潘守甫教授.但我认识潘老师是在那之前,当我还是博士生的时候.于我而言,潘老师不仅仅是师长、更像是我生命中非常亲近的亲人,特别是当我提笔写下这篇纪念文章的时候.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们有一门课程“高等量子力学”,任课教师就是潘老师.潘老师从事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研究,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被所里请来给我们讲授量子力学.那时候博士生很少,班上本来没几个同学,而我们又几乎都是工科背景并且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甚至是应用研究,因此都觉得这门课抽象、枯燥而且似乎不大可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潘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让我们这门课学的虽然不轻松、过程却很愉快.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不久之后我就用到了这门课的知识,并因此与潘老师越来越熟悉,后来还成了潘老师门下的博士后.

我的博士课题是研制一种X射线新型光学器件,称作X射线Bragg-Fresnel器件,即在X射线多层膜(人工一维超晶格)上制作衍射光学微结构,以实现对X射线束的聚焦.由于调控晶格常数的最小膜层厚度在亚纳米量级、调控相位的最小衍射环带差在纳米量级,便想到使用量子力学进行理论描述.因为是一种新的尝试,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在相关的理论推导和设计计算中,得到了潘老师的帮助;而与潘老师的讨论,也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更加浓厚的兴趣.再后来,我利用多种微细加工技术实际制作出了X射线Bragg-Fresnel器件,取得了不错的学术成果,完成了博士论文工作,还获得了赴德国合作研究的机会.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让我对X射线光学器件和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发现了想要深耕的科学问题,于是找潘老师聊了自己的想法.在1997 年7 月,我成了潘老师的博士后.

博士后的两年里,我是长春东朝阳胡同潘老师家的常客,一些理论上的构想、一些技术方案上的问题、一些实验数据的解释,总是想要和潘老师讨论.我的着眼点大多在怎么才能实际做出来,潘老师则通常帮我判断理论上逻辑是否是通的,同时也会建议我进行怎样的理论计算来验证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印象最深的是我曾设想用薄膜生长技术替代干湿法刻蚀技术来制作衍射光学结构,因为当时刻蚀的最小尺度在十几纳米而薄膜生长的最小尺度可以达到亚纳米.当时设想用薄膜生长制成衍射光学结构后去除基底再旋转与X射线多层膜结构组装,以期大幅度提高X射线Bragg-Fresnel器件的光学性能.与潘老师讨论后,我先计算了部分单质和化合物材料在X射线波段的光学常数,然后发现用有机化合物材料替代衍射结构中的空腔与金属材料构成膜系效果最好,但当时并没有合适的技术可以制作出来.记得当时潘老师几次提到这个想法比较有意思,而且多次问我进展情况.潘老师建议我先把所有材料特性和光学计算做完,但当时我一直纠结于找不到可行的制作技术方案,所以没有深入下去.后来国外有研究者先用薄膜生长制成交替材料的圆柱棒、再切片制成透射式波带片,与我们当时的想法非常类似.我出站多年后回长春看望潘老师的时候,谈起此事还觉得颇为遗憾.

除了研究课题上的问题,也常听潘老师聊起吉林大学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些人和事:比如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如何在1979 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为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再比如吉林大学1998 年如何成为首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余瑞璜、吴式枢、芶清泉等老一辈科学家曾经的奋斗事迹.学术问题之外,潘老师最爱聊的就是他的那些学生们,聊他们当时的趣事和现在的成就,就像家长聊起自己的孩子.每当此时,我总觉得潘老师对学生的爱从他的话语和笑容中满溢出来.

直到现在,与潘老师的一次次讨论仍历历在目.回想起来,那段时间也是我对理论研究最投入的几年.从潘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科学思维,也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美妙之处,并且对我之后学术眼界和学术格局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潘老师不仅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为人非常宽厚.我博士后刚进站的时候,得到了国际著名的X射线光学专家Heinzmann 教授的邀请和资助赴德国合作研究.我很希望能借此机会出国看看并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便去和潘老师商量,保证不耽误博士后研究并且3 个月后会如期回国.因为那时候学校里出国访学逾期不归的人很多,连公派出国的都是如此,更何况我还是由对方资助出国的.我能看出潘老师的顾虑,师母也和我说起潘老师之前的学生就有出国逾期不归的,但潘老师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3 个月后我如期回国去看望潘老师的时候,看得出来潘老师特别高兴.

在学术研究上,潘老师不仅给了我非常大的自由度,鼓励和支持我的设想和尝试,而且尽全力帮助我实现研究计划.1999 年5 月,我顺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潘老师请吴式枢院士评阅了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博士后出站的当月,我就以出站博士后身份直接参加了职称评审并被晋升为副教授.没有潘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研究工作和职业发展不会这么顺利.

后来的时日里,我又去了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和工作,2002 年从牛津大学回国后,回到了我的祖籍浙江杭州工作.每次只要去长春,我都会去看望潘老师,也一直铭记着潘老师的教诲:潜心学术、专注研究、教学相长.

我想,铭记潘老师的教诲,做像潘老师一样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待人宽厚的人,就是对潘老师最好的纪念!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博士后X射线
实验室X射线管安全改造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虚拟古生物学:当化石遇到X射线成像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医用非固定X射线机的防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