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0-02-19 06:07黄其志李俊豪孙小东苏方贵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后踝空心踝关节

黄其志 李俊豪 张 帅 孙小东 苏方贵 余 鹏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骨三科,广东阳江 529500

踝关节为下肢主要负重关节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影响下肢活动、负重能力。踝关节主要系胫骨、腓骨下端内外髂与距骨组成,后踝为胫骨下端后缘向后突出部位,其主要作用为增加胫距关节接触面积,一方面能够防止距骨过度后移,另一方面后踝还是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上的附着点,为下胫腓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针对后踝骨折的临床治疗,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传统治疗方法为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对后踝骨块进行固定,但这一手术方法存在一定欠缺,不能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可能导致复位不满意而出现踝关节功能不稳定[2]。本研究旨在提升后踝大块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术式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进行随访,探究其对患者踝关节功能影响,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77例后踝大块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住院病床尾号单双号不同分为对照组(38 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龄18~67 岁,平均(41.3±3.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 例,摔伤15例,扭伤4例;左踝22 例,右踝16 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8~69 岁,平均(41.5±3.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摔伤17 例,扭伤4 例;左踝24 例,右踝1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明确外伤史;②影像学显示后踝关节骨折,骨折块>25%踝关节面;③踝关节肿胀畸形,可见骨摩擦音及摩擦感;④择期拟行手术治疗;⑤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②患处皮肤软组织存在创面感染情况;③合并血管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④影像学显示后踝骨折,但骨折块面积<25%踝关节面;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明确肿瘤病史;⑥身体情况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证。

本次研究经由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开展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以外踝处断端为中心做一纵行切口,游离组织,清除嵌顿组织,固定外踝后固定后踝,最后固定内踝。外踝进行解剖学复位,纠正外翻角度,复位后采用解剖钢板固定;内踝骨折进行解剖学复位,复位后采用空心钉固定,最后复位后踝,复位结束后,采用空心钻沿导针方向扩孔,拧入2~3 枚空心钉固定,检查固定效果后清创,缝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开展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由同批人员进行相关操作,麻醉、切口、外踝复位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后踝采用微型钢板固定,固定后利用钢板挤压作用力复位骨折并进行加压固定处理,固定后拧入1~2 枚螺钉。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消肿治疗,术后48 h 给予患肢被动训练,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进行患肢抬高练习,术后2 周患者进行主动踝关节锻炼,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4 周开始负重练习,术后8 周开始半蹲与上下台阶练习。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评价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踝关节功能情况。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骨折完全愈合时间(X 线复查);踝关节功能情况: 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进行评定,合计100 分,90~10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中,<70 分为差。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s)

* 注:观察组2 例并发症为感染1 例、红肿1 例;对照组1 例为红肿,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消失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并发症总发生*[n(%)]对照组观察组t/χ2 值P 值38 39 70.38±8.45 67.43±8.31 1.5445 0.1267 73.43±11.37 65.82±11.35 2.9389 0.0044 1(2.63)2(5.12)0.3204 0.5714

2.2 两组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骨折完全愈合、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周,±s)

表2 两组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周,±s)

组别 例数 骨折完全愈合时间 完全负重时间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38 39 10.33±1.58 9.25±1.31 3.2688 0.0016 12.83±2.05 9.74±2.19 6.3881 0.0000

2.3 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AOFA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随访1年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和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AOFAS 评分情况(n)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骨折类型较为复杂,其中后踝关节骨折一直是骨科治疗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后踝关节骨折后,胫腓后韧带会失去附着点,从而无法维持踝关节稳定性[3-6]。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因交通事故、工作事故等造成的后踝大块骨折发生率日益增加。传统治疗方法因存在术后解剖恢复不到位而出现踝关节功能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容易在恢复锻炼期间发生再次错位骨折,导致二次手术[7];患者愈合后因解剖复位不正确可能出现力学稳定性差,无法进行负重行走或长时间行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因此,针对后踝大块骨折患者,在治疗中后踝解剖复位准确极其重要[8]。针对后踝关节的外科治疗原则为准确的解剖复位[9],内固定稳定性关系着术后恢复、功能锻炼,准确的解剖复位与稳定的内固定有利于提升后踝关节预后[10]。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微型钢板可根据患者后踝实际情况进行塑形,避免了扩孔操作这一手术步骤。国外学者报道[11],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大块、粉碎性后踝骨折,术后进行功能恢复锻炼时,容易发生松动,从而引起骨折块位移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空心钉治疗发生1例红肿,观察组发生1 例红肿,考虑与术后未及时抬高患肢或麻醉原因相关。观察组发生1 例感染,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觉切口瘙痒抓挠所致。本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显示,观察组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 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考虑主要为以下原因[12-16]:①微型钢板内固定因其钢板可塑形性,更加符合后踝生理解剖结构,且可避免空心钉扩孔操作,从而加快骨折愈合速度; ②微型钢板通过螺钉稳定复位骨折块,可有效防止术后恢复锻炼过程中骨折块受作用力而发生位移情况,保障术后恢复锻炼稳定性;③相对于空心钉2~3 枚螺钉固定,微型钢板可对后踝骨折进行整体保护,内固定稳定,能够尽早进行关节锻炼,且微型钢板塑形后针对粉碎性骨折同样具备保护作用,可稳定保持骨块复位状态; ④微型钢板以其良好贴附性,能够减少对骨折周围组织、血管的影响,为骨折愈合建立良好血运环境。

综上所述,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均疗效肯定,但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加快骨折愈合速度,改善踝关节功能,应用推广价值大。

猜你喜欢
后踝空心踝关节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后踝骨折的生生物力学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地球是空心的吗?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空心人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