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沛兰 伍大华 谢 乐 范建虎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湖南长沙 410006
脑梗死临床上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为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相关疾病[1],本病发病急骤,致残率及致死率均极高,发病后将导致脑组织局部血流减少、循环功能受阻、血液黏度升高,从而导致脑血管血栓形成[2]。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3]。以往应用的阿托伐他汀属于CYP3A4 代谢通路活性药物[4],联合阿司匹林,可能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继而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5]。本研究通过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血脂、炎症反应细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更好地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与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通过颈部肠梗阻血管成像确诊;③年龄≥55 岁。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 个月使用调脂药物者;②3 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者; ③3 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④3 个月内曾行腹盆腔手术治疗者;⑤对使用药物过敏者;⑥甲状腺功能降低者;⑦合并痛风者;⑧精神疾病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55~76 岁,平均(67.4±2.6)岁;颈动脉斑块病程1~25年,平均(10.5±2.5)年;发病部位:左侧21 例,右侧19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5~75 岁,平均(67.5±2.5)岁;颈动脉斑块病程1~26年,平均(10.6±2.4)年;发病部位:左侧20 例,右侧20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均应用阿司匹林肠溶胶囊(江苏永信药业,国药准字H19990212,生产批号:16100123BJ)进行药物干预,100 mg/次,每日1 次。
观察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药,国药准字H20080670,生产批号:161209)进行调脂,10 mg/次,每日1 次。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制药,国药准字H19990258,生产批号:201611019)进行调脂,20 mg/次,每日1 次。
两组患者均长期规律服药,门诊随访1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斑块内出血及颈动脉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
①血脂指标:通过雅培AEROSET 全自动生化仪实施检测,指标包括总胆固醇(正常值:2.8~6.5 mmol/L)、三酰甘油(正常值:0.56~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1.03~2.0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1.0~4.4 mmol/L);②炎症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10 mg/L,白细胞介素-6(IL-6)0.37~0.46 ng/L为正常;③斑块内出血及颈动脉斑块纤维帽破溃提示斑块疾病进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的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的比较(mmol/L,±s)
组别 例数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0 40 5.3±0.4 6.7±0.6 12.279 0.000 1.5±0.2 2.1±0.2 1.416 0.000 1.8±0.2 0.7±0.1 31.113 0.000 3.8±0.2 5.3±0.4 21.213 0.000
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s-CRP 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hs-CRP 及IL-6 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hs-CRP 及IL-6 水平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hs-CRP(mg/L) IL-6(ng/L)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0 40 8.5±0.5 17.2±1.3 39.505 0.000 0.4±0.1 2.3±0.2 53.740 0.000
随访1年,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斑块纤维帽破溃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斑块纤维帽破溃情况的比较[n(%)]
临床认为导致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多种,治疗上多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6],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剂,与环氧化酶活性相互拮抗其活性部位[7],进而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抑制血栓素A 生成[8],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同时结合调脂药物干预,常用的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作用于CYP3A4 代谢通路活性药物[9],在调节机体血脂水平的同时,可能对环氧化酶代谢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继而导致阿司匹林抵抗,出现血小板的再次激活,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0]。
本研究对于调脂药物的选择,观察组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急性脑梗死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相对于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治疗后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s-CRP 和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瑞舒伐他汀能更好地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颈动脉斑疾病发展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斑块纤维帽破溃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急性脑梗死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其斑块病变加重的比例。
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机制为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11],作为一种常用的调节血脂药物,主要作用于肝脏HMG-CoA 还原酶,进而限制其活性[12],并与代谢产物甲轻戊酸相互竞争HMG-CoA 还原酶[13],抑制胆固醇生成,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水平,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清除率[14],导致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起到调节血脂的临床作用[15-16]。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作用时间更为持久稳定,且避免了阿托伐他汀引起的阿司匹林抵抗[17],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8]。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调脂,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同时对降低斑块内病变的发生率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