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 林少华 傅 缨
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00;2.江西省安福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安福 343200;3.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江西南昌 3300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临 床神经元损伤的危重疾病,发病机制在于急性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病因在于脑血栓的形成。临床研究显示[1-2],微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活化状态具有密切相关性,当出现血管受损或血流状态改变等病理生理情况时,损伤的血管壁释放凝血酶,加之其他血小板诱导剂,血小板形态变化,细胞内产生反应,并黏附于血管壁,与纤维蛋白原连接,形成动脉血栓。因此,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ACI 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长期实践显示[3],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是预防血栓及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多项研究证明[4-5],银杏内酯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为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对ACI 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诊治的AC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112 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6 例。纳入标准:经核磁共振等临床检查确诊者;预计生存期>3 个月;表现出轻度至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生命体征平稳者;研究对象知情并同意治疗内容。排除标准:神志不清者;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糖尿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者;妊娠或哺乳期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32 例,女24 例;年龄46~71 岁,平均(61.42±4.51)岁;梗死程度:轻度31 例,中度16例,重度9 例;梗死部位:右侧27 例,左侧21例,双侧8 例。治疗组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龄44~73岁,平均(62.03±4.16)岁;梗死程度:轻度30 例,中度17例,重度9 例;梗死部位:右侧25 例,左侧19 例,双侧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脱水、降脂、降压、降糖、扩容、改善循环等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114)治疗,100 mg/次,1 次/d。治疗组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成都百裕科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206)治疗,8 ml/次,1 次/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
①临床疗效评价:根据病残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减少比例,将ACI 患者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和无变化3 个等级。基本治愈:病残程度0 级,临床症状基本消失,91%<NIHSS 评分减少≤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 级,临床症状好转,18%≤NIHSS 评分减少≤91%;无变化:临床症状未见改善,NIHSS 评分减少<18%[6]。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例数/总例数×100%。②血小板活化状态:采用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 activated complex-1,PAC-1)和血小板P 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 评价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抽取患者治疗前后各两份5 μl 全血于置有单抗的Falcon 管内,并命名为对照管和试验管,均加入PAC-1-FITC 和CD61-Percp 荧光抗体各20 μl。试验管另加入20 μl CD62P-PE 荧光抗体,对照管另加入20 μl IgG1-PE 荧 光 抗 体 和10 μl PAC-1 阻 断 剂(RGDS)。轻轻混匀后,室温避光静置20 min。之后各加入1%多聚甲醛固定液混匀,并放在2~8℃阴暗处静置30 min。将处理好的样品,于24 h 内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 检测PAC-1、CD62P 的阳性表达率。③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出血性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
采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以(±s)表示,组间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C-1 和CD62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C-1 和CD62P 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的PAC-1和CD62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有资料表明,血小板活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7-8]。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目前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都获得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3 大类: 环氧化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ADP 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GPⅡb/Ⅲa拮抗剂,如阿西单抗等[9-10]。但上述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较多。预防血栓及心脑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在于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银杏内酯注射液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由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 和银杏内酯C 等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11-13],可促进大脑和肢体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可调节血管张力和弹力,是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1 和CD62P 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1 和CD62P 水平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PAC-1(μg/ml)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CD62P(%)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治疗组t 值P 值56 56 9.31±1.23 9.29±1.20 0.087 0.931 4.85±0.25 3.31±0.30 29.511 0.000 26.591 36.178 0.000 0.000 38.23±8.25 37.86±8.64 0.2318 0.8171 31.53±4.12 28.43±5.01 3.5764 0.0005 36.178 7.066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n(%)]
PAC-1 检测被公认为检测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方法,是反映血小板早期活化状态的指标。CD62P 为血小板膜糖蛋白之一,是血小板活化“金指标”,是后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14]。静息状态下,CD62P 仅分布在血小板α-颗粒上,当血小板被激活时,随着血小板脱颗粒与释放反应,CD62P 重新分布至血小板膜表面,且其只能在脱颗粒的血小板表面表达[15]。本研究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的患者PAC-1 和CD62P 水平均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阿司匹林治疗患者(P<0.05)。提示银杏内酯注射液可显著改善ACI 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防止血栓形成。
根据病残程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NIHSS 评分减少比例,评价ACI 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本研究中,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治疗者(P<0.05)。提示银杏内酯注射液在ACI 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银杏内酯注射液可明显提高ACI 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血小板活化状态,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