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玉月,刘海兵,2
(1.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熊彼特第一次将“创新”引入到经济领域,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经济发展理论。随后,国内外研究学者纷纷进行创新理论的各个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对工业化的影响研究。张培刚[1]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五种基要因素(strategical factor),分别为: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企业的创新管理才能。也就是说,一般为两大类,一类是限制因素,比如资源及人口;一类是发动因素,比如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而增长的根本动力就是技术和制度的变化,也就是从手头的资源中获得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多得东西的能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来自技术、市场、制度、文化、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给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赋予管理新的内涵[2]。基于创新理论,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大多数政府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时,为提高自身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开始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试图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来谋求国家的整体经济优势,成为各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优势的基本指导思想[3]。高技术企业具有的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等,对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4],所以,高技术企业在进行创新时对于绩效的影响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必须从传统的粗放型模式,也就是“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消耗和“高投入—高产出”的外延式扩张道路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的内涵型发展道路[5],所以我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必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达国家一直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之一,对本国企业创新活动的关注程度很高,并且从其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出,研发活动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成果的孵化室,任何国家想要增强综合国力,任何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进行研发活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为企业带来新产品、新方法,甚至开辟一个新的市场,随之创新投入会转化为知识资本,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知识资本的积累,获得企业异质性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视角的学者认为,研发创新活动是信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过程,所以持续且多样的知识资源是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6],那么如何能够获得持续且多样的知识资源呢?组织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国际化战略有助于企业吸收各个创新主体的研究成果[7]。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任何国家、任何企业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都不得不融入国际市场这个大家庭,所以研究国际化程度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文献梳理,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一致。比如,王静玉等[8]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了国际化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不仅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存在U型或S型等非线性关系,而且企业规模和产权属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曹鑫等[9]基于行业这个调节变量研究了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动态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无论是主效应,或者是当期还是超前期都是负的,而在考虑行业的作用是,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第一,背景不同,如行业等;第二,调节变量不同。基于此,根据上文所述,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对整个行业乃至国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任何创新的第一步就是研发,那么高技术企业基于研发投入这个调节变量研究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现有研究鲜有。所以本文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长久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来说,国际化程度通过中间机制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例如,陈钰芬等[10]研究了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研发与技术密集的企业来说,应该向部分创新要素深度开放;而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来说,应尽可能向外部创新要素开放,因为信息的流出溢出效应。Yeaple S[11]研究表明通过国际化战略,企业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所以相比较而言,能够更简单地获得创新投资回报,这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溢出效应。袁梦美[12]研究了企业国际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化获得资源,学习计划和利用机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创新绩效,这是由于创新本身的溢出效应。而我国学者也通过不同的研究证明了中间机制的存在,使得国际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高照军等[13]学者研究了内向型创新、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内向型创新模式,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引进技术等都能使创新绩效提高。虽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视角下研究了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学者得到的结论都是国际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高技术企业凭借着技术在市场上立足,同时也可能因为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也就是说,高技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有可能在国际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同时学习竞争对手的技术和能力。综上所述,得出假设:
H1:高技术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
国际化战略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带来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如技术、管理方式等,但同时国际化战略也为企业扩大了竞争范围,增加了竞争力度,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学习的时候,也同样面临着自己企业技术与人才流失的风险,所以,如果企业无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能因为国际化战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反而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其次,制度环境与跨文化差异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出了挑战[14]。国际化战略不仅要求企业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还需要适应国际文化。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接触到不同的企业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到来,企业很有可能没有能力去调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平衡。而且ZHANG Y A等[15]研究表明,增强学习能力并不能立刻起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当企业无法调和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时,并不能断言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起正向的作用。综上所述,得出假设:
H2:高技术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庞瑞芝等[16]将设计了有两个关键环节支撑的价值链模型,也就是说,将创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原始的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第二个阶段是由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研发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也就是说,研发是创新过程的第一步。
我国是市场经济,在这个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之间的常态,所以获得持久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不能模仿的竞争优势就显得愈发的重要。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因素上,研发投入显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研发费用的投入会改变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从而获得企业的异质性产品或技术,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竞争力;如果出现了创新成果,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成本,因为创新成果的产生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新的管理方式,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产品或者企业的竞争优势。李佳霖[17]从事研发投入、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增加。解学梅等[18]学者基于面板数据的比较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创新绩效,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国际化程度能够影响研发投入,那么在概率上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提高创新绩效。所以综上所述,得出假设:
H3:研发投入在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调节效应。
本文以研发投入为调节变量,研究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所以选择的样本是微观层面上2012—2017年的高技术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高技术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按照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选取了行业名称为以下的上市公司作为高技术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本文在分析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的筛选:(1)因为ST或*ST企业的收益整体来说不高,鉴于样本的可分析性和真实性,因此剔除ST和*ST上市公司;(2)因为高技术行业是按照证监会2012年的行业标准来分类的,所以剔除2012年以前的数据;(3)因为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较为宽松,考虑到数据的谨慎性,所以删除创业板数据;(3)因为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是用海外销售收入来衡量的,创新绩效是用专利数量来衡量的,所以剔除海外销售收入为0和专利数量为0的上市公司;(4)鉴于样本的一般性,所以剔除极端值与异常值。所以最后得到49家上市公司,共294个观测值。高技术企业的名单来自国泰安公司开发的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研发投入是来自公司研究系列的上市公司与创新部分;专利数量是来公司研究系列的上市公司研发创新的《国内外专利申请获得情况表》。高技术企业的海外销售收入来自wind数据库。以下数据是通过来自stata.12.0分析的结果整理得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2.1 被解释变量
创新绩效(INNO):现有研究对于创新绩效的衡量,往往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方面,在创新的投入阶段的衡量指标一般是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在创新的成果转化阶段,衡量指标一般是专利数量。又因为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真实性,再加上,专利授权的时间往往比专利申请的时间要长,所以专利申请的时效性比较强;专利授权的人为因素影响较之专利申请较大,所以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来衡量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
2.2.2 解释变量
国际化程度(DOI):现有研究中,对于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单指标,包括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FSTS)、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重(OSTS)等;第二类是复合指标,即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单指标来衡量国际化程度。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用FSTS,即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公式如下:
FSTS=海外销售收入金额/总销售额×100%
2.2.3 调节变量
研发投入(R&D):本文将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2.4 控制变量
在控制变量上,本文选取企业年龄(Age)、资产负债率(Debt Asset Ratio)、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有研究表明,上述因素都对创新绩效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3是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国际化程度、研发投入、企业年龄、资产负债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性检验。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创新绩效与研发投入、资产负债率存在正向的关系,创新绩效与国际化程度、企业年限、营业收入增长率都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国际化程度与研发投入存在正向的关系。由此,可以判断,这些变量都是对创新绩效有影响的因素,在下文中会具体论述。
表3 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
沿用前文所建立的三个模型,然后在分析中采用迭代的方式,从而更准确的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结果分析
注:1)*、**、***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2)括号内为t值。
现有研究表明,稳健性检验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从数据入手,改变数据来进行分析;第二个方面是从变量入手,用其他变量进行替换;第三个方面是从方法入手,改变研究方法等。本文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研究方法的简洁性,所以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将用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来表示研发投入,将营业收入增长率变成总资产增长率(total assets growth rate),然后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高技术企业数据的稳健性分析
注:1)*、**、***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2)括号内为t值。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了国际化程度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了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有正向的线性关系,还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在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下,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更显著,即研发投入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国际化程度对于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会减少。基于这个结论,高技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应该实施国际化战略,因为在某个阶段时,国际化程度确实正向影响着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并不一直都是正向的线性关系,所以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时候应该通过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而增加研发投入,因为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减少国际化程度对于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创新绩效的提高。
李建伟[19]在回顾中国四十年经济增长的时间里,认为中国自2010年以后进入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过渡的转型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模式转向了以内需拉动为主,要素驱动模式也转向了以资本要素投入和自主创新驱动为主。尽管是这样,也不能厚此薄彼,因为本文研究证明,一定程度上,国际化程度正向影响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因为不是一直都是正向的线性关系,所以需要研发投入这个调节变量,然后通过发挥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加强国际化程度对于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
本文立足于高技术企业,从664家企业,即3 984个数据中筛选出49家企业,即294个观测数据,也就是说,样本的代表性可能并不是很强,所以以后的研究中应该立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企业去研究当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时,国际化程度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