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妆梳洗”——古代女性容妆术的演变

2020-02-18 06:29冯媛
戏剧之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代社会价值演变

冯媛

【摘 要】艺术载体的种类繁多,容妆术,也是我们常说的化妆术,则是一种以人的面部甚至人体为“画板”,各类化妆品与化妆工具为“画笔”,美化人的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从而达到美化视觉感受的目的。所以,化妆能作为一种在人脸上的艺术创作形式,呈现一种视觉美感,甚至在一些国家被视作礼仪的象征。古人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考古、绘画、诗歌文学、史料记载,也能追寻到古人化妆的痕迹。容妆术的演变具体体现在化妆品类型的丰富,化妆工具的精制,以及化妆步骤逐渐趋于形成体系,且不同时期容妆术背后的观念思想也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过程。探索容妆术用品的造物思想,梳理容妆术背后的社会价值,也是当前对化妆用品及其包装进行设计开发,提供继承历史文脉的一种思路。

【关键词】容妆术;古代;演变;造物思想;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TS9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165-04

一、容妆术:物人合一——在人身上的艺术形式

(一)定义

化妆是运用化妆品和工具,采取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体的面部、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描画、整理,表现出人物独有的自然美,增添美感和魅力。[1]

1.起源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已有化妆的习俗,人类用石子、贝壳、兽牙等物制作饰品,或在面部和身上涂色彩,以驱魔逐邪,又或是身份的象征。但化妆真正具有装饰或美化形象的意味则是在夏商周时期,当时只局限于宫廷女子,一直到到战国时期,化妆才在寻常百姓中流行起来,该时期女子已开始接触画眉与施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由质朴到绮丽,在女子的面部妆容上,则体现在大胆的色彩运用与丰富多样的妆面形态上,出现了如飞霞妆、寿阳落梅妆和额黄妆等,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2]指的就是额黄妆。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女子不论在着装还是妆容上都很自由,女性将手与足也划分到化妆的一部分,出现了染指,诗人李贺《宫娃赋》中“花房夜捣红守宫”,指的便是宫人捣花制作染指颜料。《红楼夢》中对晴雯的指甲也有详尽的描写“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得通红的痕迹”[3]。

正是在这种社会习俗风气的背景下,唐朝时期的化妆成为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可以独立研究的民生科目,如画眉具体细分为多种眉形,下图为唐朝十眉图。唐朝时期画眉时需要剃掉原来的眉毛,再用眉墨染画眉毛,这种画眉技术甚至影响到了日本平安时代女子的妆容,日本人学习唐朝将眉毛剃光,在额上重新画两个黑点,又叫“殿上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日本传统艺伎的妆发与古代唐朝女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源:百度

宋朝的美学思想与唐朝大不相同,讲究用简单的形式传达丰富的内容,形成一种淡雅的韵味与风格,因此宋代女子妆面较于清新雅致,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朝。清朝妇女先经历了华丽夸张,后回归到清秀简约的形象。到了近代民国时期,化妆品种类繁多,且西式化妆品也在民间普遍流行起来,女性追求时尚,开始使用香水、旋转式口红、深色眼影和假睫毛,妆容发展为现代容妆术的雏形。

2.化妆与化装

化妆与化装,一字之差,但仔细分析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异,首先表现在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化妆主要针对面部、五官及头发的渲染和修饰,而化装则是除了面部,还包括发型、衣着、鞋帽、配饰在内的,对人的整体形象做修饰梅花。其次,化妆往往是为了美化,提升形象美感,如明星出镜时需要化妆师对形象进行整理。化装则是为做出与本来身份不同所做的装扮,比如戏剧演员为了扮演角色,调整面部形象,改变着装,比如京剧艺术表演艺术家在唱京剧时需要勾画脸谱,着戏服。

(二)按图索骥:存在于文学、绘画中的容妆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容妆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在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也会留有有痕迹,除了对容妆术本身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其他艺术形式对化妆的解读也有一定的意义价值。

1. 文学作品

清代章回体小说《红楼梦》被称为为女儿所传,因此自然少不了对装扮的描写,不管是引经据典,还是化妆品制作流程,作者曹雪芹对女儿装扮之事描绘得十分细致,活灵活现。上面提到魏晋时期,流行的寿阳落梅妆,就是其中的一个典故,秦可卿房间“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4],这里寿昌公主即是寿阳公主,“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5]

胭脂是古代妆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化妆品,贾宝玉也会制作胭脂,在小说第九回,宝玉急着去家塾,临走前向黛玉辞行“那胭脂膏子也等我回来制”[6]。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7],除了小说,诗歌中也有对化妆的描述。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中就有对古代女性化妆步骤的描写。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敷铅粉 抹胭脂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画黛眉 描斜红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化面靥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搜索“妆”字,根据数据显示,约有4478条含有妆的诗词,最早出现于汉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南北朝时期有23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到了唐朝激增到672条,《长恨歌》“金屋妆成娇侍夜”,宋代则达到顶峰,约有2969条诗句,《水调歌头·憔悴朔家种》“淡妆素艳,无桃花笑面柳眉低”;《浣溪沙》“淡淡梳妆薄薄衣”。从诗句也可以看出容妆术在各个朝代的演变特点,宋朝倡导淡雅清丽的美学思想。所以,宋代女子在妆容上也讲究朴素的风格,在宋代诗词中,描写妆大多用“小妆”“薄妆”“懒妆”“淡妆”“不著妆”。

2.绘画作品

图源: 仇英《晓妆图》

图源:清《乾隆妃梳妆图》

图源 :宋 王诜《绣栊晓镜图》

二、容妆术的形态与工具

古代女性化妆时用到的工具可概括为以下类,直接用于化妆的妆粉、口脂、眉黛、花钿、面靥;用于梳头的抿子、桂花油、梳篦;以及其他辅助工具如铜镜、妆奁等。

(一)略施粉黛:古代化妆品

由于唐朝容妆术逐渐成熟并成为体系,化妆步骤以唐朝为例,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再将几者归纳梳理,可分为三大类:眉妆、唇妆、面妆。

图源:知乎

1.画黛眉——古代“眉笔”

略施粉黛,黛即画眉材料,如石黛、铜黛、螺子黛、青雀头黛;所指则为女子的眉妆。长久以来,女子画眉的材料为“黛”,如石黛、螺子黛、青雀头黛,黛字义为青黑色颜料。在黛之前,女子一般用烧焦的柳枝画眉毛。铜黛是借助铜锈化学物质上色,青雀头黛为深灰色的画眉材料。隋唐时期,女性多用螺子黛,螺子黛产于波斯国,相较于石黛使用更方便,只需蘸水即可。但价格不菲,一般只有上层女性或宫廷女性使用。到了宋代,女性多使用画眉墨,这种画眉材料到了元初则成为“画眉集香圆”,元明清使用的是眉石。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使用便捷且携带方便的杆状眉笔开始流行起来,成为现代眉笔的前身。

图源:百度,唐代女子眉式

2.抹胭脂——轻抿红纸

图源:女子唇妆演变

胭脂是古代女子妆容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里经常见到的一个画面就是女孩双唇轻抿一张红纸,这样唇部被染红后显得人很有气色。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口红在古代称作口脂,因为胭脂也可放入掌心,抹匀后

作为腮红,也叫面脂,所以面脂与口脂统称胭脂。关于胭脂的名字由来有许多种释义,一为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焉支山盛产一种红色的矿物质,当地人用焉支山的矿石做唇妆材料,有诗歌写道:“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红色颜料中加入牛髓和猪胰,使其光滑细腻,这也是“脂”的由来。

3.敷铅粉——古代“粉底液”

洗盡铅华,铅这里指古代女性使用的一种妆粉,即铅粉,是由化铅而成,但本身含有毒性。女性使用妆粉也是从战国时期开始,除了铅粉,还有一种无毒,造价成本更低的米粉,《齐民要术》中详细地记载过米粉的制作方法,将米汁置于器皿之中,静置待其沉淀,形成细腻的粉英,经过暴晒后成为妆粉。后来制作妆粉的原料由大米换成黏性更高的粟米,这样制作出来的妆粉不易脱落。铅粉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虽然对人体有一定伤害,但其质地细腻、色泽润白的特点,深受女性的喜爱,所以普遍还是用铅粉做妆粉。后来的妆粉中还会填入香料、益母草、蚌粉,如宋代“玉女桃花粉”、明代“珍珠粉”、清代“珠粉”。除了在粉质内容上的创新,南宋时期出土的妆粉,还被制作成特定形状,且还压印着凹凸的花形纹样,在外形上更容易受女性喜爱。

4.贴花黄——在脸上的小心思

“对镜贴花黄”,贴花黄,这种化妆方法又叫花子、面花、贴花,以红色为主,是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这种化妆形态最初由来于“寿阳妆”“梅花妆”或“寿阳落梅妆”,寿阳公主在花下小憩,不料花瓣落入眉间,无法洗掉,却让很多女孩子效仿这种妆态。贴花的形状千差万别,有的只是简单的小圆点,复杂的则会用金箔、鱼鳞或薄翼。

图源:晚唐女子花钿《十面埋伏》

张萱 《捣练图》

(二)箱奁雅趣:古代妆奁

妆奁,是古代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还有“镜台”“镜奁”“梳妆箱”等别称。历史记载妆奁最早流行于战国,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历史悠久。在有文字记载的资料中,妆奁最早见于许慎的《说文》:“镜蔹。《离监》切音廉,本作奁。”作注为:“镜匣也。”,诗歌中北周庾信《镜赋》中提到“暂设粧奁,还抽镜屉”。出土的妆奁文物中,有皮质、藤编织和髹漆制作。

最初,即战国秦汉时期,妆奁并不是寻常百姓可以拥有的物品,只有名门贵族才能享有,直到唐宋之后,才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战国时期流行单层漆奁,汉代流行双层奁和多子奁,宋代演变成多层套奁和镜箱,至明清时则分化成便携的梳妆匣和大型梳妆台两类,且由以漆器为主演变为以木材为主[8]。中国传统造物讲究“器以载道”,与上文提到的妆容形态演变的过程一样,妆奁的制作形态与工艺的演变也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反映,经历了由繁入简再入繁的过程,早先妆奁的制作多追求精美华丽,后来开始则更注重实用性,在风格上也追求简朴。其次,妆奁的制作形态演变也与人们使用时的姿势,即坐姿有关,汉代时期人们席地而坐,所以在设计上则偏小巧轻便,宋代的人们普遍习惯于垂足而坐的坐姿,人的视平线提高,家具也相应地增加了高度,妆奁的体积变大,由单层演变成多层,后来甚至出现了大型梳妆台。

妆奁承载着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装饰纹样上便有体现,如期望多子多福的麒麟送子纹、蝙蝠纹和石榴纹;也有象征和谐美满、幸福吉祥的图案花纹;也有形态优雅婀娜的缠枝纹等等。

三、造物思想对现代日化包装的启发

(一)器以载道

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讲究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以古代妆奁为例,其材质、形式、工艺与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材质工艺由制作工艺复杂的漆制到实用轻便的木质,反映人们从主张形式美到追求实用美的变化;形式随着人们坐姿的变化由适合跪坐实用的小型镜匣到适合垂足而坐的大型梳妆台。反观现代生活,人们习惯于极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在审美上对民族的、文化的物品又有独到的青睐,如何将传统造物的活力在现代生活中延续,一直是学者持续钻研的主题。

(二)女子梳妆、男子渥发:男性美妆市场的扩大为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提供机会与空间

女子梳妆、男子渥发,就化妆品使用的用戶来说,并没有性别上的限制,且古代便有男子化妆的习惯,随着“日韩风”“小鲜肉”等概念逐渐引入,男性对护肤美妆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2017年男性美妆产品额增长了60%,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因此男性日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个方面。

蒋永华在《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分析》中,对男性用户对化妆品包装的偏好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可以从风格、材质、色彩与图案四种属性来进行归纳[9]。风格上,偏向简洁大方、稳重有力,凸显男士的气质与个性;色彩上,男性用户喜爱以黑白灰为主,以少量鲜艳色彩搭配的配色方式,37.12%的人选择冷色系,6.09%的人选择暖色系,显然理性冷静的颜色更受男性喜爱。风格与颜色是男士化妆品与女士化妆品在包装设计差异化最明显的两个方面。在材质上,男性偏爱于玻璃与塑料,图案偏爱简洁与风格一致的图案造型。

四、结语

容妆术历史悠久,直到现代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背后的社会含义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化。但究其本质,它都是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它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艺术,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艺术,是人的名片,有时也是礼貌的象征。对古代容妆术进行梳理与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从古至今人们审美情趣的演变与共同点。从另一方面来看,容妆术所涉及的用品也属于传统造物的一个门类,以史为鉴,将传统造物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中,也是在设计中凸显民族特色的一个方式。遗憾的是,本文受篇幅限制,不能将所有涉及的造物一一进行细致研究,但可以作为学生对这一类别的传统造物的初探,或聚焦于一种造物,进行深入探索。感谢艺术原理这门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与古代艺术对话的机会,希望以后可以将古代艺术思想带入现代生活中,让其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玮, 不详. 化妆美容[J].现代日用科学, 1994, (4):45-45.

[2]北朝民歌《木兰辞》.

[3]《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4]《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5]宋代李瑾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

[6]《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7]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8]刘芳芳.古代妆奁探微[J].文物春秋,2011(05):3-11.

[9]蒋永华.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分析[J].包装工程,2017,38(08):207-210.

猜你喜欢
古代社会价值演变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