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俊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模式
黎文俊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校的社会地位与形象。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是“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文章结合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平台泛滥、言论自由等传播特点,把“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网络舆情管理之中,提出以“防”为主的管理原则,以及加强网民思想教育、明确网络法律法规、优化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评分系统等新的管理对策,创新高校网络管理新模式。
治未病;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因其方便、快捷、自由等特点被广大师生喜爱。《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高达8.54亿,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20.2%,其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等网民用户最多,这些工具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交、发表个人观点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伴随而来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也悄无声息向各大高校袭来,例如高校927事件等。因此,亟需一套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网络舆情管理对策,保障高校网络环境的干净、稳健。
《黄帝内经》一书首先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治未病”思想,其中“治”不仅指浅层的医治,还有“治理、管理、探究”等含义。中医中,“治未病”指疾病尚未发生时,采取措施及时预防,“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是“防”,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传播瞬息万变、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只要高校有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无论真假,一旦被发布到网络上,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软件被迅速浏览,甚至添油加醋,恶意转发,内容越刺激、越博人眼球,扩散速度越为惊人,5G时代的到来给网络舆情的传播提供了高效“催化剂”。网络舆情在高校滋长,若不能及时处理,极可能造成规模性群体事件,如2019年2月爆发的“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不但在中国直接影响到高校千千万硕博生毕业情况,同时中国学术也遭到全球质疑,掀起了全球舆论热潮。
普通舆情传播媒介包括多种渠道,如图2-1,数据显示,高校网络舆情首曝媒体方面,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占据20%;60%的网络话题来自于各大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知乎、各种教育APP、学校贴吧、高校内部群等网媒。传播媒介多样化而且网媒比重大,因其本身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频率高、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点,而且所属部门不统一,无法得到有效预防、管理,一旦出现舆情事件,传播平台作为“助燃剂”,作用不可小觑。
图2-1 2017年高等教育网络舆情首曝媒体类型占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8》
高校网络舆情“爆炸式”传播,核心因素在于网络空间不具实名制,网民都是“隐形人”,无论高雅、低俗,因其“不记名”,网络言论被“特殊照顾”,过度自由。究其原因,第一,部分大学生回归“真我”,网络的虚拟化使他们轻易卸下思想包袱,用于减少压力、塑造多元化价值观;第二,部分大学过于放飞自我,认为法不责众,往往无所顾忌、口无遮拦,大肆宣扬校园危机事件,故意扭曲思想,行走在道德、法律的边缘,而且大学生价值观念尚未成型,面对扑面而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当自我观点受到冲击时,造成三观紊乱,不利于健康发展。
与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类似,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核心也在于“防”,我们把“治未病”思想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四阶段结合[2],如图3-1,预分析传播中的每个阶段的潜在病因,预防网络舆情背后的现实问题,进而有效规避。
图3-1 治未病思想与网络舆情传播阶段
中医“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通过运动调理增强体质、情志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合理饮食强身健体等预防疾病。同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无处不在,这就给高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提高管理者思想境界、培养危机处理能力,固其根本。
防微杜渐指现代人因快生活节奏、竞争压力大以及恶化的全球环境等导致身心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食物疗法、推拿按摩等方式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任何网络事件的传播都可以找出其自身规律,把握舆论走向,因此,当网络舆情出现扩散苗头时,切忌乱投医,秉承中医“防微杜渐”思想,找出细节与核心点,善于发现,引导网络舆情“步入正轨”。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轻度-重度-病危”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眼光发现疾病变化规律,找出症结,不但可以预防轻度疾病加重,也能预防恶化到病危,这就是中医上的“既病防变”。当网络舆情发生时,负面消息一边倒,粗俗无礼,恶意传播,造成网络舆情事件恶化。因此,在面对舆情危机时,高校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应该冷静分析、积极处理、主动负责、发布消息透明化,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高校师生、媒体、广大群众,降低高校公众形象损害域。
中医“愈后防复”指在疾病有所缓解、好转、治愈时,患者身体相对虚弱,需要结合病人身体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病情再复发。类似地,网络舆情平息后,并不能简单看做一件事情的结束,管理人员不但要妥善处理后期工作,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切中要害,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加强舆情危机再认识、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避免危机事件再次爆炸。
网络载体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BS等已悄然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但帮助大学生记录思想、传达信息,还会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依赖。网络信息瞬息万变、真假难分,加上公众舆论的多维导向,一些学生缺乏理性认知,盲目轻信一些虚假的公众意见,倘若形成错误的认知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是社会心理形成的最核心的过渡阶段,从源头上加强网民的思想教育,才能正确看待各种网络舆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适应日新月异的大环境。第一,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表明(图4-1),2017年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类型以一线工作以及思政课教学为主,可见思政课堂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传统的思想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明显受到冲击,取而代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上舞台,更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实施,比如,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外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来消除学生的情绪紧张以及恐慌感;可以带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明确我们对大学生人才的真正渴望。比如,2019年9月2日突发的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研究生跳楼事件,此类社会问题频发,高校可以在日常增加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家到高校,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正确面对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第二,提升全体网民思维高度。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思维能力尚待加强,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他们往往倾向于感性认识。而在微博、快手、抖音等网络传播平台上,会有大量凭借网络推文实力或者不正当手段走红的网络达人,即网络“意见领袖”,因为有庞大的铁粉团,因此无论是爆发的新闻事件还是人造社会问题,都能被这些网红用作营销手段或者扩大自身影响力,大学生盲目从众,社会心态很容易被影响,只有从本质上分析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根源,解决舆情利益相关者的困扰,才能形成一个稳定、健康、积极的局面。比如2019年8月26日爆发的东北某大学的“天价宿舍”事件,若拒绝缴纳不合理的1.6万/学期的住宿费,大学生就会被扣押毕业证,而“天价宿舍”是社会力量办的公寓,原则上学生自愿选择,但事实上学生被捆绑消费。学生积极向媒体反映,用有效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校方和涉事公司,存在对事实认识不清、责任推诿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协调满足当事人各方面的利益需求,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
图4-1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信息类型分布图
数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8》
言论自由应当以不损害被议论者的尊严、权利为前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每天会花大量时间刷微博、微信等,这些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科研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也给恶意散播网络舆情者埋下了伏笔,因此,亟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平台。
中西方国家在网络管控方面都做出了先进研究。2009年英国制定出了《英国网络安全战略》,把全民网络安全问题上升到政府治理高度,并通过设立办公室和运营中心,倡导各个领域全方位管理监督;日本警方通过网络热线中心、内容提供商或网络服务商等部门监控网络不良信息。我国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全面监控,保障我国高校网络平台形成依法办网、合法治网、安全用网、监督护网的网络秩序。对于大学生群体,以网络法律法规为指导,加强其网络法治教育,弘扬先进网络安全文化主旋律,依法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从细节入手,对大学生的具体网络违法行为制定不同的惩处措施。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对传播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加强边缘化网络法制监管[3],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高校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专业分析,通过一些特定的原则分类,建立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评分系统。为了提高效率和评分准确性,我们可以授权高校不同部门收集网络信息、在线监控,通过滚动的网络舆情信息来获取相关资料,以便更及时高效地规范网络舆情。高校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分级制度,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它可以让大学生明确言论自由的等级界限是什么,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怎样有效避免违法传播,如何规避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陷阱。我们可以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法》,通过判断公众舆论的紧迫性、传播途径等确定网络舆情等级。准确确定网络舆论的具体等级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定性分析,根据一般经验快速确定网络舆情的性质;第二,定量分析,从网络传播中收集有用信息分析现有流行舆论,也可通过算法等工具来挖掘网络“热词”文本分析公众网络舆论的未来潜在走向[4]。基于此,分级制度被分为三个等级:涉及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的意见属于第一等级,类似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分配制度的言论属于第二等级,有关突发的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舆论属于第三等级。总之,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评分系统有助于快速判断大学生面临的舆论危机,避免舆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我们无法控制其具体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把“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网络舆情管理之中,提出以“防”为主的管理原则,以及新的管理对策,防止恶化恶性的网络舆情,提升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再认识,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网络用语习惯,推进高校互联网的政治安稳与网络管理的高效民主,形成科学化、超意识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
[1]黄帝.黄帝内经: 上册[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骆敏,王轶群,伍婵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阶段及危机管理机制[J].青年记者,2019,(3):46-47.
[3]张世昌.常态事件演化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话语博弈探赜[J].领导科学,2019,(16):27-30.
[4]Liang Hu,Hongmei Yu.Research on Hot Words Mining Algorithm of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Proceedings of the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Algorithms (MMSA 2018)[C].America: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Research,2018.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