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2020-02-18 09:29冯人和
云南科技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临沧建设

左 江,刘 敏,冯人和

(1.临沧市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2.临沧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云南 临沧 677000)

0 引言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临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省政府第44次常务会、创新示范区推进会和省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省政府出台专门支持政策,国家科技部、云南省科技厅给予了精心指导和支持,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有力保障了临沧创新示范区建设,“五大行动”推进工作顺利有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工作推进情况

1.1 以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全市工作,支撑可持续发展

临沧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全面贯彻国务院批复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主题,重点针对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瓶颈问题,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以破解制约临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着力点,把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一套工作推进机制,获得一批政策项目支持,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支撑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设施、绿色产业、脱贫攻坚、对缅开放、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新示范区年度考核指标基本完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并丰富了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临沧实践”。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2020年上半年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六稳”“六保”,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恢复良好态势。

1.2 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特色资源转化能力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张牌”。

1.2.1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开发,打造“绿色能源牌”

“三大水电站”不断优化水电站远程集控和梯级水库集中调度运行管理,充分释放产能,2019年实现发电346.2亿千瓦时,“小湾水电站工程”项目申报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已获初评通过。同时强化光伏、风能等绿色能源发展,建成光伏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13.7 万千瓦,在建风电站1个、装机规模4.76万千瓦。加强新材料开发,支持云南锗业公司发挥国家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势,坚持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团队获评省级创新团队,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锗高效提取技术和高纯锗单晶等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国内领先,共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有4项创新成果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云县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开工,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一期)工程通气点火,建成首条110千伏对缅供电线路,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持续取得进展。

1.2.2 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绿色食品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一县一业”,加快甘蔗、核桃全产业链建设,推进茶叶有机化、标准化,实现绿色产业跨越发展。耿马县围绕“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整合全市蔗糖资源,依托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全力打造蔗糖全产业链。大力推广新品种和全膜覆盖抗旱轻简栽培等新技术,每公顷产量提高15吨以上,并在境外开发1.533万公顷甘蔗替代种植基地,既解决原料来源,又减轻边境毒品防控压力。引进30户企业落户园区,加强精深加工和废弃物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创新,开发生产黄腐酸钾、可降解地膜、可降解餐饮具等新产品,形成“糖、酒、纸、饲、肥、药、化妆品”7大类34个产品的蔗糖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把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蔗糖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为完善的蔗糖产业园区。凤庆县积极探索“联合发展、分段经营”核桃产业发展新模式,以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核桃产业园为载体,组建云南山水核桃联盟,有效解决核桃初加工难题,初步形成核桃标准化原料集中仓储供应、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科研技术支撑、成套设备支持等全产业链循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定发布35个绿色农业地方标准,29户茶企建立了“一饼一码”追溯体系,建成标准化茶园4.333万公顷、高优坚果示范园5.467万公顷、高产核桃示范园20.667万公顷,“三品一标”认证达370个、60.675万公顷,有力推进蔗糖、茶叶、核桃等传统支柱产业提质增效,“绿色食品牌”打造取得新突破。

1.2.3 推进民族文化、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加快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持续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建成通信网络基站10 734个,所有建制村实现4G网络和有线宽带全覆盖,开通5G基站218个,推进44个旅游景区旅游要素上线,打造茶马健康游、田园乡村游、佤乡秘境游三大核心产品。依托35项非遗项目和50名传承人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工艺、技艺资源,开发民族纺织服饰、手工纸等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佤山凤城旅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和《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100%,加快建设双江荣康达乌龙茶等一批茶叶庄园和中国滇红第一村凤庆安石村等名茶山、茶村庄、茶叶小镇,启动建设13个“半山酒店”、18个特色小镇和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双江冰岛茶小镇全面开展“两违”整治,加快展示中心、茶博馆和世界级的普洱茶圣山公园建设;沧源翁丁葫芦小镇全面完成“真、精、活”整改,采取“修旧如旧”加强翁丁老寨保护,把翁丁新寨建成美丽乡村,既保护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又极大改善了佤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边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加快推进8个美丽县城建设,建成2个4A级、5个3A级旅游景区、18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1865个美丽乡村、967.4千米美丽公路,“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取得新成效。

1.3 创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制模式,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一项目标

创新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自下而上”的乡村振兴,不断提升边疆多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振兴能力。

1.3.1 决胜脱贫攻坚

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选派597支脱贫攻坚巡查组、蹲乡督导组、工作队和902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帮扶,把“党的光辉”一览无余地照在边疆各族人民的心坎上,采取“五带动五破解”(基地带动,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小散弱问题;资金带动,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缺投入问题;龙头带动,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创新带动,破解贫困地区产业转型难问题;培训带动,破解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不充分问题)产业扶贫机制,开展“订单式”“证书式”“面对面”农业科技培训25.49万人次,培育1 53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人口人均产业基地达0.333公顷以上,实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覆盖。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907元,提前一年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清零”目标,干出了脱贫攻坚的“临沧精彩”,成为云南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的州、市,千百年来困扰边疆人民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沧源自治县芒黑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一个人畜混居、脏乱拥挤,让人感觉透不过气的贫困村变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永德县菖蒲塘村,过去“看见生人就躲起来”的俐侎人,通过电商扶贫,如今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临翔区腾龙村,把脱贫攻坚与美丽村庄建设结合起来,从一个落后贫穷的拉祜族村寨变成了鲜花盛开的村庄,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1.3.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以下为主,坚持乡村自我振兴”,摸清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个清单”,创新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2.64万名公职人员回到家乡,形成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实现6 511个自然村规划全覆盖。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建设乡镇驻地示范村、公路沿线示范村、产业示范村、旅游示范村、特色示范村等500个示范村,在7 574个自然村(组)开展垃圾、污水、厕所、绿化、不良风气等“五个整治”,深入探索政策示范和机制示范,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村企联建、驻地单位联建机制,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开启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凤庆县安石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乡村治理”新模式,打造“中国滇红第一村”,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宜居宜旅乡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 553元,实现了村美、民富、产业兴,成为国家级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3A级旅游景区。

1.3.3 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

聚焦沿边44个行政村、241个自然村,构建道路、村庄、组织“三套系统”创新模式,开工项目134个,完成投资18.74亿元,573千米沿边公路串联成线,513千米村组公路全部硬化;产业支撑、文旅融合、人口聚集、口岸和边境贸易、睦邻友好“五种形态”的村庄初步建成;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综治网络员+党员+群众”、国门党工委和村(社区)联合党组织的全覆盖网络化管理体系。镇康县红岩村搭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新模式,一批边境旅游特色村已现雏形,“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有5个沿边村被列为省级边境小康示范村,成为小康村的典范、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守土固边的堡垒。

1.4 创新“四个先行”机制模式,推进对外开放

以“四个先行”推进对缅开放“五通”,破除对缅开放机制体制障碍,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和层次,推进辐射中心建设和对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

1.4.1 坚持企业先行

应用智慧通关技术推进“关检合一”和“单一窗口”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设立4个商务代表处和19个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33户企业“走出去”开展农业合作。

1.4.2 坚持民心先行

与缅方开展重点传染疫病联防联控合作,构筑境外、国境、境内新冠疫情防控“三道防线”,实现疫情防控境内境外共同推进、双方边民共同参与、共享防疫成果;开展智力帮扶和技术援助,建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沿边技术转移中心,以甘蔗、橡胶为主的替代种植面积达7.333万公顷;援建缅甸滚弄大桥开始动工。

1.4.3 坚持文化先行

利用边交会、亚微节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海外联谊交流活动;搭建对缅开放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成5所国门学校、镇康一中“汉语中小学推广基地”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华文教育基地”,有4 600余名缅籍学生在临就读。

1.4.4 坚持地方先行

创新开展在口岸国门进行“互不入境见面会商会晤”,全方位深化政府间交流,巩固互访会晤机制。推动孟定清水河口岸持护照通行,启动共建中缅(清水河)边合区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开通(中国)南伞-(缅甸)果敢口岸第二通道。推进智慧边境建设,形成常态应急集合的全方位立体化防控网。成功举办首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

1.4.5 推进大通道建设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由29名市级领导任重大项目指挥长,采取“授全权、负全责”的方式,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以每天完成1亿元以上的投资强度,掀起创新示范区建设热潮。创新投融资机制,按临沧市与社会投资人3∶7筹资比例组建7家项目(经营)公司,引进中信集团等央企参与投资。强化科技创新,针对大临铁路重点控制工程红豆山隧道8种有毒有害气体施工等难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攻破国内首例、世界罕见“毒气”隧道技术等难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81.5千米,大临铁路和玉临、临双、镇清、云凤4条高速公路年底将建成通车,长期制约临沧的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正在打破。

1.5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汇聚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转化创新成果,引导新业态、新技术、新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

1.5.1 强化顶层设计

制定出台科技支撑创新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促进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实施意见等科技创新政策,积极推进省级高新区(临沧工业园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1.5.2 加强政策项目引导

用好用活5 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编制发布《科技专项申报指南》《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策划实施一批科技重点项目,发挥科技专项资金带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特色优势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1.5.3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等政策支持,柔性引进院士4名、专家团队14个、教育帮扶和医疗卫生团队35个、退休名校长(名师)和知名医疗专家148名助力临沧发展。采取开放式、选派式、项目式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选派近700名党政人才、乡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缅语人才到国内外学习交流,评选出“沧江系列”人才20名作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专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帮助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培养10名博士。

1.5.4 加强新技术应用

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绿色技术银行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开展纯造普洱、金线莲组培繁殖、营养代餐粉、陶瓷高岭土等研发,研究攻克重大关键技术45项,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39项,开发新产品47个,取得了世界首台普洱熟茶固体发酵罐、3D打印高岭土陶瓷等一批创新成果,有5项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

临沧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和活力不强、总结宣传不够等困难和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2 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新增投资及发展新基建、数字经济等政策机遇,以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对外开放、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临沧高质量跨越发展。

2.1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全面创新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园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引才引智和人才培养力度,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争取临沧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2 以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工业化建设

实施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加工、进出口加工、新兴产业工业体系,依托临沧工业园区,打造生物制造产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培育茶叶、坚果、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3 以数字化为手段,着力推进新基建

围绕新网络、新平台、新引擎、新载体,推进全市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临沧”建设,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效率、企业盈利能力、社会治理水平。

2.4 以“三化”为方向,提高边疆村寨可持续发展能力

认真落实“四不摘”的要求,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继续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推进沿边小康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

2.5 以国际化为目标,推进对外开放和国际大通道建设

抓住中缅建交70周年、中缅文化旅游年机遇,着力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对缅开放,推进清水河口岸持护照常态化通行,不断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办好第二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交会,继续抓好临清铁路建设、滚弄大桥援建,尽快打通对缅开放、通往印度洋的主要经济贸易通道。

2.6 以典型经验为示范,讲好临沧故事

突出边疆多民族可持续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等,进一步总结成效经验,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讲好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临沧故事。

猜你喜欢
临沧建设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登高方觉天地厚 继往开来谱新篇——云南省临沧公路局发展回顾与展望
临沧市:建设红茶之都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