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鸿,汪 燕,张航琨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巴基斯坦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较低。巴基斯坦科技部承担起了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协调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等重要职能。巴基斯坦科技优势主要集中在核物理科学、国防科技、化学、太空探索和农业方面。巴基斯坦的核物理技术和爆炸工程技术较为发达。巴基斯坦理论物理学家萨拉姆曾获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个到目前为止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巴基斯坦科学家。巴基斯坦成为世界上第7个进行过核爆破的国家。化学是巴基斯坦最强的学科领域,化学与生物科技国际中心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生化研究和教育机构。巴基斯坦著名有机化学家阿塔乌尔拉赫曼教授于2006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巴基斯坦于1990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badr-1。巴基斯坦的农业科研机构培育出了高产、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抗病交杂土豆、不含胆固醇的高品质油菜籽等。在畜牧业方面,巴基斯坦培育出了优质奶牛品种—尼里-拉菲水牛,其单头奶牛的产奶量居世界之冠。国家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抗棉花卷叶病病毒的人工基因;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等机构先后利用胚胎移植培育良种水牛方面获得成功。
巴基斯坦主要科研机构分属于联邦政府多个部委。其中科技部下属重要组织包括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巴基斯坦科学技术理事会、巴基斯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巴基斯坦实用技术理事会、巴基斯坦水资源研究理事会、巴基斯坦职业与住房研究理事会等。这些组织下设很多分支研究机构或实验室。除此以外,还有几个直属于科技部的重要研究机构,包括国家电子研究院、国家硅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洋研究院、国家动力研究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国家物理标准实验室、国家测试实验室和金属工业研究与发展中心。科技部所属的科技机构其科技经费预算占巴基斯坦整个国家科技经费(民用)预算的1/3。另外2个比较大的研究理事会是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和巴基斯坦医学研究理事会则分属于联邦政府农业部和卫生与社会福利部领导。与西方国家不同,巴基斯坦的大多数特殊研究项目并不是在研究机构和高校里展开,而是由特别设置的研究部门进行。这些研究部门大多隶属于巴基斯坦政府科技部,有的隶属于巴基斯坦科学院或者政府其他部门。
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是直接由总理办公室领导的科技组织,下属多个研究所。在国防科技方面,巴基斯坦国防部专门设有国防科技组织,国家测绘、气象以及地质物理方面的研究单位也隶属于国防部领导。
2012年,巴基斯坦政府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2012》,首次将创新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研发基础设施、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措施。
2014年,巴基斯坦政府公布了《巴基斯坦2025》,作为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蓝图,确定了未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电信、纳米技术、人造材料、机器人和生物技术等,提出从2025到2047年“三步走”远景战略目标,鼓励公私合营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与研发。同年出台《科学、技术和创新战略2014—2018》,提出从培育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体制、加快新兴科技发展等6个方面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巴基斯坦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其科技发展对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依赖性。由此,国际科技合作在巴基斯坦的科技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科技交流合作、技术引进等是巴基斯坦提高其科技能力的重要手段。巴基斯坦政府与近4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获得了大量科技援助资金。
美国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及最重要的资金和技术来源。巴基斯坦科技部与美国国务院推动双方科技、教育、工程等领域合作。双方加强研究机构在农业、生物技术、化学、医药、产业研究、工程学、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纳米技术、标准计量、地球科学、疾病监控、水质改善、生物燃料及可替代能源、气象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美方还为巴基斯坦建造同步加速器提供了帮助。巴基斯坦与伊朗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两国成立了科技与教育合作联合专家委员会。巴基斯坦与拉美国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其中与阿根廷在海洋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科技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领域开展了合作;与智利签署了农业合作备忘录,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和智利农业创新基金确立为双方进行农业研究及相关领域合作的对口机构。2016年,巴基斯坦与斯里兰卡科技创新合作签署协议,巴基斯坦国家科学基金会与斯里兰卡科学基金会达成合作备忘录,两国在生物技术、矿产资源、生物盐水农业应用、沙漠化控制、海洋学、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展开了合作。
巴基斯坦积极参与多边科技合作和国际组织活动。南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总部设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主席在成员国国家和政府首脑中产生,执行主任由巴基斯坦科技部提名,现有成员国24个,均为发展中国家。该委员会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科技界,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成员国间的实用技术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南南合作。巴基斯坦科技部长曾担任南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咨询会议主席。伊斯兰会议组织科技合作部长级常设委员会目前有55个成员国,为成员国研发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巴基斯坦的科技实力在成员国中处于中上水平。
中国与巴基斯坦已建立起了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1976年,中巴双方签署了第一份“科技合作协定”,双方实现了多个科技项目的合作,涉及内容包括专业交流、人员培训、联合研发等,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农业科学院与巴基斯坦科技部、石油与自然资源部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和谅解备忘录,涉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农业等领域。
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并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共同为中巴科技部共同资助的中巴小型水电技术国家联合研究中心揭牌。随后,两国科技部签署《中巴棉花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合作谅解备忘录》,国家海洋局与巴基斯坦科技部签署《中巴联合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议定书》,标志着两国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17年,两国科技部部长共同签署了《巴基斯坦与中国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第18届会议议定书(2017-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联合研究计划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ICT(网络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机器人、先进材料和纳米科学、可再生能源技术、冷藏技术、耐热基因和杂交种子技术、旱地农业和水资源、草药等领域被中巴科技联合委员会定为优先合作的项目方向。在中巴科技部门共同签署的多个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两国围绕中巴经济走廊的基础研究、可再生能源及纳米材料三大联合研发中心,将信息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海洋科技6个领域列为优先发展方向。
中巴双方通过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支持了许多科学家互访交流和联合研究项目,在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支持了两国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和示范、科技人员交流等务实合作。
巴基斯坦国家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所中国名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正式成立“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并召开“中巴经济走廊与科技合作国际研讨会”。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巴双方在科技与经济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城市高校合作计划,目前已成为中巴科技与经济研究的交流平台与智库。
2018年,中国科学院与巴高等教育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共建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中巴中心”)的合作协议,将在防灾减灾、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科技合作。2019年,中巴中心在北京召开中方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根据中科院与巴基斯坦高教委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并将中巴中心注册为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是中国建设海外科教合作中心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尝试。
中巴在航天领域主要合作,一是设计、研制和制造各种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卫星、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及其应用和有关设施和设备;二是开展各种卫星的发射服务,卫星搭载服务和测控服务;三是空间技术的应用,如遥感技术,探空火箭,微重力试验及设计和研制用于微重力试验的有效载荷回收系统;四是其他和平利用空间方面的项目;五是在空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人员培训,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科技资料和技术人员的交流等。1990年,巴基斯坦空间与外层大气研究委员会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实验通信卫星由中国的长城火箭发射升空。2018,我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巴遥一号”)和科学实验卫星“PakTES-1A”送入预定轨道。
巴基斯坦政府重视加强与中国在农业尤其是在杂交水稻、棉花、小麦、油料作物种子等领域的合作,以提高巴农作物产量,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杂交小麦领域的研究与合作不断推进。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北京市政府及国家自然基金委、巴基斯坦基金委的联合支持下,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白沙瓦等地建立了杂交小麦试验基地,进行适宜巴基斯坦应用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创制;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专门建设了云南元谋杂交小麦试验基地,与巴基斯坦方面进行同步试验工作。
2013年,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巴基斯坦杂交小麦技术援助与试验示范”项目工作会在云南元谋召开,该项目以创制适合巴基斯坦种植的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大幅提升巴基斯坦小麦单产水平为目标,构建中巴双方杂交小麦国际化商业育种及产业化体系,加快我国杂交小麦从“国内研发”走向“国际市场”。
2014年,中国科技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共同设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2017年,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巴基斯坦分中心正式揭牌。云南与巴基斯坦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与渠道。2015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赴巴基斯坦农业研究委员会进行交流访问,在巴基斯坦甘蔗、农业生物资源、生物防控等方面开展合作。2017年,由云南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商务代表处牵头,在巴基斯坦驻成都总领事馆协助下,云南阳光道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邀请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NUST)代表团到访昆明,与阳光道桥就路桥技术创新、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合作事宜进行了磋商,签署合作备忘录。2018年,巴基斯坦全力支持和组织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并做好了同期举办的中国—巴基斯坦技术转移对接专场活动的工作,组织遴选了青年科学家参加“南亚青年科学家科技创新中国行”。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多个项目的整合,基础设施、发电、光纤连接、铁路、机场和工业方面,在过去几年中顺利实施。大部分早期项目已经完成或处于完工后期阶段,巴基斯坦电力、道路网络得到巨大改善。中巴经济走廊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发电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比较长的特点;二期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带动作用将会比较明显。瓜达尔港一部分投入运行,在建筑完工后,它将成为这个地区唯一拥有5亿货运能力的深海港口,彻底改变传统贸易模式,对中巴工业和科技合作带来巨大的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巴合作理想的发展模式,中巴科技合作与产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篇章。云南可发挥温室大棚建设和花卉、蔬菜种植优势,向巴基斯坦输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企业’和实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瓜达尔港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作为一个多山国家,巴基斯坦在道路、桥梁等建设方面有很大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可充分利用省内企业及专业院校资源向巴方进行技术设备输出和专业人才培养。
云南省与巴基斯坦的科技合作需求较大,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在农业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双方可共享优势科研平台和种质资源,持续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究,开展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现代育种技术的运用,加快双方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在有色金属领域开展科技合作。云南省和巴基斯坦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双方可加强在有色金属开采技术、运用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巴基斯坦几乎95%的制药原料都是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巴基斯坦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云南省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王国,可为巴基斯坦提供制药原料,并共同开展新药研发。
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云南省应充分借助地缘优势,发挥云南省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好国际科技合作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双方需求,全方位推进科技合作。
针对科技合作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问题,建设以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政策的汇聚、分析、加工、再利用为一体,基于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平台。一方面要建设包含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供给、企业需求、重大项目等内容在内的数据库,将高校院所的相关内容按领域、行业等整理入库。另一方面实现云南省科技资源对外展示、传递科技合作需求等功能,促进区域间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创新要素自由合理流动,推动科技成果的直接面向巴基斯坦市场。
组织实施一批特色鲜明的、面向巴基斯坦技术转移的重点项目,创新项目组织方式,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密切结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共同面临的全球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全球气候变暖、减贫减灾等技术发展需求,云南可发挥技术优势,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向巴基斯坦输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实用技术,在巴基斯坦推广应用。双方应不失时机加强在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技术合作。同时,为了改善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的状况,可优先推动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转移到巴基斯坦,建立太阳能示范和项目基地。云南省在太阳能和风电技术运用方面已具备一定领先经验,可推广到巴基斯坦。
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按照国际规则在巴基斯坦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共同推动双方融入全球产业链、技术链,提升全球竞争力。支持与巴基斯坦有关机构共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园等,进一步加强在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合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与成果向巴基斯坦辐射转移。
基于双边需求,构建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以互联、互通、共享为目标,发展中巴两国各类创新主体、行业组织、服务机构、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等加入合作网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合作资源,开展双边合作,推进实体服务与网络服务协作。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成果登记机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创新驿站、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
充分发挥中国与“巴铁”的传统友谊,加强双方专家和团队深度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巴基斯坦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参加我国科技部支持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研讨班等。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参观我方相关机构和单位。利用援外基金和外交部友谊基金等,务实深化巴基斯坦青年科学家赴华和赴云南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