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成建 葛宏飞(阜阳市科学技术局)
作为长三角正式一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阜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商合杭和郑阜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与长三角和中原经济区时空距离,阜阳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能级进一步提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阜阳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定位。阜阳科技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抢抓融入长三角和高铁全覆盖叠加历史机遇,找准发展定位,主动对接合作,优化融入路径,扬特长补短板,以竞进姿态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基础厚实,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与长三角开展科技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长三角区域汇集全国五分之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三分之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分之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分之一的中科院京外研究单位,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阜阳应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进一步优化融入路径,全方位加强与长三角开展科技合作。
产业技术合作是融入长三角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阜阳要把握时机、纵深开拓,积极承接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培育面向未来支撑发展的新产业链。
长三角拥有大科学装置17 个,已经初步形成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群,是全国科技设施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29 家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了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研发机构。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将是阜阳科技创新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已集聚区域内1941 家单位的25470 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长三角区域拥有高等教育学校和机构457 所,集聚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拥有国家级孵化器316 家。开展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将有效弥补阜阳科技资源匮乏短板。
长三角区域拥有上海张江、苏南、杭州、合芜蚌等5 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了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拥有全国20%的国家级高新区。阜阳将积极对接科创大走廊,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共建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长三角科技成果在阜阳转化和产业化。
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合作研究机制与模式,针对产业发展共同面临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需求,联合实施长三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一批核心技术,打破阜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制约。
长三角高水平创新人才储备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约占全国总数的20%左右;研发人员数量众多,达到126.2 万人,占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30%。阜阳将积极探索建立与长三角地区人才互通共享机制,搭建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拓宽招才引智渠道。
阜阳与长三角地区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从皖江开发、呼应浦东到东向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阜阳市在长三角地区的参与度、紧密度、融合度不断提升,合作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平台共建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一批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合作成果,合作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多年来,阜阳与长三角地区大院大所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如颍东区与浙江大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建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阜阳创新中心,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共建吉祥纺织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集聚了一大批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批创新平台入驻阜阳,如复旦大学与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共建复旦创新科技园,颍泉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颍泉分中心,阜合现代产业园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阜阳产业合作创新基地和技术转移分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在临泉设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试验站等。
安徽锦辉制药有限公司与铂镁医学临床研究(上海)有限公司合作,针对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及乙酰氨基酚片进行仿制药制造工艺改善和疗效评价开展联合攻关。安徽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共建院士工作站,围绕白酒酿造、智能制造等方向,解决白酒酿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联合承担了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建设”。
阜阳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并多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完成的“抗艾滋病药物拉米夫定原料及其系列组合制剂开发”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虽然阜阳在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和短板,如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强、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优质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仍然不少、高层次人才不足、与长三角等高对接还缺乏实力和基础等。发展的差距正是合作的潜力,合作的大提升必将带来发展的大跨越。借力长三角科创资源,推进阜阳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将为阜阳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更广视野。
阜阳作为长三角重要一员,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就是接轨机遇、接轨创新、接轨高质量发展。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共安徽省委和阜阳市委战略部署,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找准定位,扬长补短,厚植优势,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产业接轨和要素互动为重点,以平台共建、项目合作、园区对接、人才交流为突破,借力长三角高端科创资源,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加强战略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人才协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沪苏浙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阜阳下一步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要加强引进学习,强化对标意识,借鉴吸收先进经验,补齐自身短板,在创新理念、工作作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奋力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
加强合作必须练好内功。江浙沪发展理念和实践证明,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不发展。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作为闯出阜阳发展新路的战略选择。要围绕科技创新工作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创新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与长三角等高对接。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阜阳不仅要立足自身基础,彰显优势,也要瞄准技术前沿,坚持无中生有,有所作为。认真研究长三角产业规划和布局,抓好与长三角产业全方位对接,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共建产业链、共享创新链,通过融合对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承接优质资源,把阜阳建设成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要重点承接长三角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争取一批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落地阜阳。瞄准长三角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吸引集聚一批优质中小科创企业资源,打造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
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共同搭建创新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共享金融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教育科技中心、人才中心等。抢抓沪苏浙产业加速转移机遇,引进跨国集团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入驻阜阳。进一步鼓励市内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组建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后备队伍。
依托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主动加强与沪苏浙创新合作,积极探索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合作研究机制与模式,聚焦阜阳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与长三角城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对接,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重大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和攻关,攻克一批核心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推动科技成果在阜阳产业化。
积极探索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新模式,在产业技术协作、高层次人才、金融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等各类园区的合作对接,推进综合试验区、高新区、创新基地、创新联盟、企业孵化器与长三角融合共建,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创新型企业群落式共生、一体化发展,互利共赢,推动“飞地”经济发展。
依托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探索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创新合作,促进市场融通、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吸引长三角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要素和高端服务资源向阜阳开放转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端创新要素支撑。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
长三角大院大所创新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活跃、创新成果丰富。加强与长三角大院大所合作,是汇聚优质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建立和完善与大院大所对接机制,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大院大所技术、人才、成果优势,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重点推进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阜阳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产业研究院,谋划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围绕“高精尖”和紧缺人才导向,实施柔性引才机制,建立与长三角高端科技人才、专家互访与兼职制度。借力长三角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招引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技术成果成熟的科技人才团队来阜阳创新创业。完善人才资助政策,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防止一体化发展中人才虹吸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好“长三角”和“高铁市”两张牌,融入长三角、带动大皖北,推进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是安徽省委对阜阳市的希望和要求,是阜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阜阳市全体科技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转化为融入长三角、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竞进姿态展现科技担当、做好科技实事、作出科技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力争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