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飞
(河套学院 医学系,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针刺伤极易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而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接触和使用医疗利器较多,如传递和使用刀、剪、针、钩,在传递和使用中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进而导致护士职业暴露。本文通过调查我市某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通过分析原因进而提出防止针刺伤的对策。
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某医院临床一线护士380名,调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一年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2.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380名护士的一般资料,发生针刺伤的次数、原因、应对措施及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反应,共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4.7%。
1.总体情况。380名护士在一年中有335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16%,共发生955人次。
2.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表1 护士发生针刺伤原因
3.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方法。
表2 针刺伤后的处理
4.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
表3 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
1.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市某医院在过去一年中发生针刺伤率为88.16%,比例较高,具体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处理锐利用物,占51.3%,其他原因如掰安瓿占30%,配药占35.5%,拔注射器针帽占24.6%,回套注射器针帽占42.8%,输液器针头处理不当占14.6%,传递锐器占46.2%。
2.针刺伤的处理。在发生针刺伤后,60.3%的护士会挤压伤口并冲洗,45.6%的护士会用碘伏擦拭消毒。另外,挤压伤口并用碘伏消毒的占34.5%,酒精擦拭消毒的占36.7%,未做处理的占23.9%。
3.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大多数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会出现紧张、恐惧,从表3可以看出出现紧张、恐惧心理的护士占65.9%,其中护士对针刺伤表示无可奈何的占58.2,表示无所谓的占20.3%。
1.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士由于临床操作多,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其他医务人员要高,因此加强对护士的自身防护教育与感染管理尤为重要[1]。只有较强的防护意识,在临床工作中才能有意识的避免不规范的操作,进而减少针刺伤发生的可能性。
2.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护士针刺伤很多是由于护理操作流程不规范引起的,如本次调查中回套注射器针帽,输液器针头处理不当。规范的护理操作可以避免针刺伤,所以在护士入职时要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多进行检查督促护士养成规范操作习惯,如禁止回套针帽,在工作中禁止传递锐器,处理用物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
3.使用防护工具。防护工具可以大大减少针刺伤,并且能降低职业暴露,因此在工作中必要时要使用防护工具,如抽血时戴手套、掰安瓿要垫纱布,尤其在高危科室进行危险操作时要戴防护设备。
4.使用安全医疗器具。在静脉抽血时使用真空抽血器,在静脉输液时使用安全留置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针刺伤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
5.发生针刺伤后要冷静应对。针刺伤极易引起病毒传播,导致护士被感染,在针刺伤后要沉着应对,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处理,降低职业暴露的机会。
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工作中发生率较高,护士应多重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工作中规范操作流程,同时要使用安全医疗器具和防护工具,通过多种途径降低护士的针刺伤,保护自身安全,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