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效果

2020-02-17 20:18:02陈清兰
医疗装备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医护人员报警

陈清兰

乐平市人民医院 (江西景德镇 333300)

心电监护仪是临床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重要设备,其通过对患者生理参数的分析及危险阈值的警报设定,可有效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并及时察觉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情况[1]。但当前临床普遍存在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现象,长期频繁的误报警事件不仅会增加护理工作量,也可能会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整体判断,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警报的警惕性和重视性降低,增加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ICU住院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4~75岁,平均(51.62±4.76)岁;颅脑损伤16例,呼吸衰竭5例,多发伤3例,脑出血9例,脑梗死2例,休克6例。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23~77岁,平均(51.68±4.74)岁;颅脑损伤15例,呼吸衰竭6例,多发伤4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3例,休克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ICU 基础护理,并使用金科威UT4000Fpro 心电监护仪。

观察组加强心电监护仪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人员培训:为预防人为因素造成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首先应加强对院内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升其心电监护仪操作使用能力;同时,加大考核及审查力度,对护理人员日常心电监护仪使用的正确性、规范性进行评估。(2)日常维护:定时定期检查心电监护仪参数设置情况,定期进行仪器维护及保养;每次使用心电监护仪前,需及时检查相应功能,确保机器运行状态良好。(3)合理调整仪器参数:首先,合理调整报警音量及屏幕亮度,以不影响患者正常休息为宜;其次,综合考虑以往误报警相关因素,适当调整报警阈值,确保血压、心率等参数设置同患者病情进展相符合。(4)关闭非危险性报警:评估患者病情后,调整或关闭非危险性报警项目,如辅助呼吸危险报警等,确保心电监护仪报警合理性。(5)日常管理:借助多媒体设备、宣传手册向患者讲解心电监护仪工作原理、功能及组成,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机械性报警;日常控制探视人员进出数量,明确规定每日探视时间及人数上限;同时,禁止非医护人员触碰心电监护仪,以降低仪器异常可能性;叮嘱各护理人员控制自身动作幅度,避免发生仪器误触情况。(6)回顾及总结:每周组织护理人员总结性分析误报警事件原因,依结果进行相关调整;对既有出错情况进行归纳完善,以指导护理人员不断提升心电监护仪操作水平。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照组共发生心电监护仪报警228次,其中误报警53次,误报警率23.25%;观察组共发生心电监护仪报警236次,其中误报警27次,误报警率11.44%;两组误报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6,P=0.001)。

3 讨论

临床中导致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硬件原因和软件原因。本研究发现,仪器误报警识别能力较低是引发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的重要硬件因素。有报道显示,采用基于数据融合的心率估算法可有效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提高报警准确性,而现阶段临床多采用预设心率阈值的方式明确报警范围,误报警风险较高[2]。此外,软件因素也是导致误报警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导致误报警发生的软件因素如下:(1)医护人员操作不合理,如吸痰、胃插管时引起患者心率过快报警;(2)未提前更改默认报警参数设置,这是因为患者的病情进展各有差异,而原有的默认参数无法如实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易引发误报警情况;(3)血氧探头接触不良或患者手指放置不当造成误报警;(4)肌肉震颤或上肢运动引发短暂心率不规则,出现误报警;(5)患者肢端循环差或血氧探头接触不良引发的血氧饱和度报警。

心电监护仪可监测危重患者生理参数及病情发展,可反映患者生命体征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护理针对性及护理效率;特别是夜间护理人员未及时留意到患者病情变化时,仪器报警可起到提示作用。当前临床所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虽具有较高灵敏度,但特异度较低,易造成大量误报警事件[3]。有数据显示,当前临床监护仪报警灵敏度高达97%,约73%报警为假阳性报警,同患者症状相关的报警所占比例不到10%[4]。美国一项针对医护人员的调查研究称,80%以上医护人员认为误报警情况普遍存在,降低了仪器报警可信度[5]。心电监护仪误报警不仅影响患者正常休息及睡眠,频繁的误报警也会干扰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定及反应能力,产生报警疲劳的风险高,易失去仪器报警警惕性。临床报道中有1例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误报警事故案列,心电监护仪发出警报至患者心脏骤停后20 min 内,无医护人员作出反应,致使患者死亡。

本研究中,观察组加强心电监护仪护理干预,从人员培训、日常维护、合理调整仪器参数、关闭非危险性报警、日常管理、回顾及总结等方面入手,完善了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并减少了造成误报警的风险因素,结果显示,观察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P<0.05)。兰婷[6]在关于护理干预降低ICU 心电监护仪误报率的临床报道中,加强了对观察组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误报警率为14.23%,低于对照组的29.10%;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7.78%,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

综上所述,加强心电监护仪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误报警率,减少无效报警造成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确保监护效果及护理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医护人员报警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世界家苑(2018年6期)2018-07-23 04:06:48
LKD2-HS型列控中心驱采不一致报警处理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4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