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惠
(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已经逐渐发展为互联网大国。根据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9.04亿,普及率为64.5%,其中手机网民达到99.3%,占网民总数的99.3%,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主要的网络途径。我们每个人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可以说,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自媒体(We Media)最早是从美国传入的[2],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新浪微博开启的社交热潮;二是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媒介由电脑向移动终端的转变;三是门户网站、电商平台等推动自媒体繁荣发展;四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出现,使自媒体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发展。自媒体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根据图1可以了解到,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在2018年和2020年两年间使用率虽有所变化,但这类自媒体的使用率整体都比较高,尤其微信朋友圈,在2020年3月达到了85.1%。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以“自媒体”为篇名的文献,截至2020年7月8日为9908条文献,时间跨度为2002年至2020年,且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由此可知,自媒体无论是在生活运用还是学术研究,均占据重要的位置。自媒体主要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公众借助现代发达的移动终端,将自身的感受、观点等信息传输上网与他人一起分享的途径。此外,自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不同,表现出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深受人们喜爱。
图1 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众在网络平台上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新闻或现实问题等社会现象而表达的主观意志的集合。[3]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针对校园中发生的事件及社会现象、热点等,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自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观点等倾向的集合。单纯就大学生网络舆情来说,不能单纯以肯定或否定的观点来判定。大学生网络舆情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事物。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放、便捷的互动讨论平台的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判断能力的欠缺,网络舆情很容易演变成网络舆情事件。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是由大学生发起,对身边、校园及社会中的各类现象或问题在自媒体平台展开的讨论。大学生是与网络共同发展的一代,网络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网络和各类自媒体平台也是他们了解社会和社会参与非常重要的途径。根据图2可知,学生群体占网民的数量最多,达到26.9%。大学生由于拥有充足的时间和便利的上网条件,使其成为主要的网络用户。大学生正处于由学生向社会人员过渡阶段,对参与社会拥有无限的渴望和热情,他们通过大学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对一些事件和现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境外势力利用,以至于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图2 网民职业结构
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大学校园,大学校园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校园服务、基础设施、校园安全及教学调整等各方面的内容均可能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此外,大学生经过大学的教育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对各类社会现象和时政热点关注度较高,且充满热情。总体来说,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具复杂性。
大学生处于一个追逐自由、独立的一个成长阶段,渴望大学生群体的认同,他们通过自媒体发表意见、想法或感受时,易受同寝室、班级,甚至是网络中其他大学生的影响,以至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顺从大众的言论倾向。高校大学生虽有充足的时间上网,但因课程和科研压力大,主要精力仍在学习上,通过自媒体浏览信息或进行社会交往,只能在课余时间或休息时间,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由于他们上网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浏览多为“快餐式”;因此通过自媒体了解到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不可能对某类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形成客观的认知,以至于对某类问题的观点很容易受到其他人或现成言论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普通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相比具有快速性。大学生与其他普通社会群体不同,他们不仅在学校有自己的宿舍、班级、社团等正式组织群体,由于地域、兴趣等还会形成很多非正式组织群体。大学生日常交流多采用各类自媒体平台,不仅通过微信朋友圈、论坛、微博等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还喜欢与人分享。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很容易快速传播。例如,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采用网络授课的形式,这种新的授课模式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并在网络中形成一定的舆情话题。根据表1可知,针对网上课堂和网络作业热门话题的阅读量最多可达到4.7亿,最少的也为1亿,关于热门话题的讨论最多可达19.7万,最少也为1.5万,涵盖的人数和范围可见一斑。
表1 网上课堂和网络作业关注度[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等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加强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亦是网络中最重要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对于培养“接棒人”,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及推动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发生,对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唯有依靠人才,才能在现有的压力之下突破困难,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需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才能与国家和人民一道接力奋进,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这对网络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网络话语权,重视网络舆论引导。网络上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也夹杂着很多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观点,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战场。只有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才能使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需要从以下几点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宣传,占领主阵地。一是强化主动宣传的意识。新的领域里,正确的声音一旦“失声”,很容易谣言四起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我们要主动宣扬主旋律,传播青春的正能量。二是利用多元的宣传媒介。高校除了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之外,还应重视横幅、广播、电视台等校园传统宣传媒介,通过线上线下宣传的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领。三是深入学生内心。主动关注学生的喜好和关注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如针对某时政热点进行网络解析。
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队伍,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核心力量,直接决定着舆情引导的效果。一是建立舆情引导领导小组。舆情引导小组应由学工领导、舆情研究专家、专业技术等人员组成,为舆情引导提供科学的指导。二是强化舆情管理与引导队伍素质。除了定期对队伍进行舆情管理和引导的专业培训之外,还应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开展仿真应急演练,提升整体管理与引导素质。三是培养意见领袖。我们可以培养群众基础强、威信较高、专业知识扎实的师生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给学生以正确、理性的价值指导。[5]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其他工作不同,需要长期坚持,建立健全引导机制,保障舆论引导的长效性。一是强化常规教育和引导。日常教育和引导主要可以从校园活动、网络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使思想引领深入学生心中。二是搭建主流引导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针对学生关心的事情发布权威信息,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自说自话”。三是舆情引导融入课堂。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课程思政”,我们也应以思政课为主,将舆情引导融入各类课程之中,从专业的视角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做正确方向的指引。四是建立舆情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引导失效之时,很可能会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因此我们应建立充足的预案以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空间,但它并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和高校学生需要遵从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一是加强网络普法教育。不仅重视网络相关法律、校规校纪的宣传教育,还应将自媒体平台内的条约、规定等通过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予以普及。二是“德育”为先。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法律和校规校纪只是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平时我们应以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为主,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三是严格执法。网络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往往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学生存在有意危害他人、散播谣言,以及其他触犯校规校纪,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给当事学生以惩罚,给其他学生以警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