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晔
【摘要】习得性无助现象指个人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在面临问题时出现了无能为力的行为,是一种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形成的一种思维层面的定式。为了进一步预防学生逐渐形成的学业不良情况,避免他们进一步发展成为“问题学生”,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感受成功的策略和体验。文章主要对小学生数学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得性无助现象;数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与疏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Q2018GH1x065)的研究成果。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般会从四年级开始出现分化情况,学生群体中逐渐形成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自暴自弃行为,同时对数学学习存在厌烦情绪,为了避免出现失败,后进生在学习中倾向于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题,遇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习得性无助感是个体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觉。出现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往往存在一些错误性认识,认为每件事情都不会受到自己的控制,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是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了解小学生数学习得性无助现象,并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小学生数学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来进行改变。
一、运用强化法,提升学生数学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知
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知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对习得性无助产生正确认识,能够发现问题,调控元认知系统。学生对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知强烈,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利用强化性手段进一步矫正学生的习得性无助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慢慢建立起适应性的行为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制定恰当的目标,明确每一步应如何操作,制订强化标准,一旦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就应立即进行进一步强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知。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一旦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就要适当进行表扬。在完成这一步骤后,教师应在一定时间内观察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回答数学问题的情况,如果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不完整,但依然主动举手,这就是他们行为方面的进步。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向着自己希望的行为模式转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针对小学生数学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在具体的应对策略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重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投影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展示展开翅膀的美丽蝴蝶及五角星等图案,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美感,然后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图形是美丽的?”引导学生进入轴对称知识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兴趣高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创造充满安慰和鼓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数学习得性无助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他们担心自己说得不好,害怕受到嘲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形式,尽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说出来和身边的同学分享。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便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教师要注重创造积极的评价环境,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角度介绍自己的文具盒,此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说出文具盒的长、宽、高,甚至可以计算制作这样的长方形文具盒需要使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如果把文具盒放在自己的书包中,又占了多大的空间。尽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不是十分连贯和流利,但只要学生能够有所发现,教师就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扬,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为了进一步改善小学生的数学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使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后,教师可以提问学校的旗杆有多高,邀请学生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爬上去测量,有的学生说把旗杆放平测量。尽管学生的方案不容易实施,教师也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充分的鼓励。如果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想到根据竿高和影子长度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的情况下形成正比例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就能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使习得性无助者形成习得性勤奋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安全心理环境。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任何事物都想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每一次尝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自我感知提高过程。学生若能有效提高自信心,便能逐步缓解他们的习得性无助感,同时慢慢出现习得性勤奋行为。此外,如果学生的尝试失败了,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安慰和支持,告诉学生失败和挫折在生活中在所难免,只要自己努力,最终就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
从客观角度来看,预防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比较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教师除了可以应用上述教学策略外,也可以从认知角度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从而对数学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和行为进行矫正。
【参考文献】
[1] 张良朋.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 江苏教育,2017(33):19-22.
[2] 黄富强.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教学对策[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