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旭
【摘要】计量单位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的范畴,而概念的教学很容易陷入表层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从适合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丰富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抓住知识间的关系进行知识迁移,推动学生的学习结构化,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活动体验;结构化;知识体系
讲授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会直接给出相关的定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但是在现实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很有限,很难抓住精髓,所以他们对概念的认识经常停留在了解的阶段。在此背景下,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如何才能推动学生在认识概念阶段深入学习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结合一些教学实践,笔者从丰富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稳固的学习结构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形成深层次的教学。
一、备好教材,抓住教学重点
备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认识教材、理解教学,对教材有深入的剖析和到位的认识,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相对空洞的教学内容中找到和学生已有的基础最好的结合方式,推动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认识知识、把握概念,形成深入的认识。在备教材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弄清楚为什么教材要这样设计,其主线是什么,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哪些知识等等。这样,教师才能从一个合适的视角来看待教学内容,并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奠定基础。
就《升和毫升》单元的编排来看,这是两个相关联的容积单位,看上去与其他单元是独立的,但是纵观小学阶段有关量的测量的内容,教材编排中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很多计量单位都是在比较中引出的,让学生体验到需要一个标准量来计量,而且这些量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些共性来做文章,要让学生经历丰富的回忆、体验、抽象、建构的过程,从而对这两个单位有深入的认识,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升和毫升两种计量单位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层次的学习:
1.营造矛盾,感知需要
本单元的教学遵循着这样的思路,首先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初步体验容积,其实在教材编排中,直到六年级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时才揭示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所以这里只需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容器容纳的水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积这一概念,在比较两个相近的容器中容纳的水的多少时,学生难以凭借眼力来判断,所以这时候找到一个标准量来作为计量的标准就很有必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激活之前认识长度单位的经验,体验到容积单位的用途,为他们以后理解容积单位做好铺垫。
2.动手实践,丰富表象
有些计量单位是可以联系实际展示出来的,比如长度单位中的毫米、厘米、分米和米,教师都可以将一个标准的计量单位的量找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建构这个单位的表象,形成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计量单位是无法建立表象的,只能靠想象来感知,比如长度单位中的千米,质量单位中的吨等等。在认识升和毫升的时候,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是可以将1个标准量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表象,引导学生经过操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容量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量筒、量杯等工具来实际测量出1升、1毫升的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将1升的水倒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让学生结合正方体容器给1升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对升这个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还能为学生以后认识升和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在认识毫升之后,教材中也是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的,比如说利用滴管做实验,数一数一毫升水大约是多少滴。学生对这些操作活动是感兴趣的,而且在不同的操作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深化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3.融入生活,提炼经验
细细品读教材的设计和安排,在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目标融合在内,比如说学生的估计能力的培养,在认识升和毫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来估计它们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这些活动是可以提升学生的估计能力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升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应再提高一点要求,让学生估计热水壶、砂锅等容器大概能容纳多少升的水,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此丰富起来,同时在此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同样的道理,在认识毫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聯系生活中一些小的容器来推进学生对这个单位的认识,比如说眼药水瓶、墨水瓶等等,当学生建立了很多这样的概念之后,他们再遇到新的容器就可以用已有的经验来作为参照,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二、着力结构,建构知识体系
量与计量是教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些内容看上去分属不同领域,但是仔细研究,其中还是有清晰的脉络串联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着力于结构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认识到零散的知识点,还要从整体建构的角度来学习,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体验、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伴随着知识学习的过程增长学习经验、增强数学学习能力。
1.亲身参与,调查研究
在研究新的内容时,如果学生学而得法,就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学习的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比如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出一份调查报告,进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展示能力。
在认识千米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1千米的实际距离对于增强学生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学习场所的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1千米的表象,所以这个调查研究要落实到课外,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去实际测量1千米的距离,并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以作为课堂上学习的交流材料。同样的道理,在认识升和毫升的时候,这样的调查同样有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教材中的例子就是走进商场调查哪些商品是用升做单位的,哪些商品是用毫升做单位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个调查移到课前,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实际调研。学生在调查中收集到的一些情况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2.体会需要,寻求共性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容量的大小,因为两个冷水壶的形状不同,所以学生在目测时是有困难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以往的经验就被激活了,有的学生想到了将其中一个冷水壶装满水倒入另一个冷水壶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杯子来做实验,看看两个冷水壶各能倒满几杯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先前学习中累积的经验。这里的两种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比较,一种是直接比较,一种是间接比较。在肯定学生的方案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利用杯子来比较就是找到一个标准来计量的思路,为之后认识升和毫升打好了基础。这样的学习不仅是之前对容积的概念的认识的延续,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了寻找一个标准量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将学习其他计量单位中的经验迁移过来,这就让学生抓住了不同计量单位学习中的共性,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三、依托生活,提升活动体验
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在教学升和毫升这一单元的时候,不少活动都是依托于生活来进行的,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可以更加深刻。
例如,在升和毫升的进率问题上,笔者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用升做单位的,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其中学生说到了雪碧这种饮料,提出大瓶的雪碧是以升为单位的,小瓶的雪碧是以毫升为单位的。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来引导学生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大瓶的雪碧一般有多少升呢,小瓶的呢?在学生给出一个大致的数据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来体会升和毫升的关系,因为有一大瓶雪碧和一小瓶雪碧容量为参照,所以学生在猜测中都是将两者的进率定为1000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深刻地认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果没有聯系生活,直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是那样的学习比较单调,也错过了学生猜测的机会,学生的操作活动就比较机械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源泉,不应该被忽视。
总之,概念的教学应当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学生在概念学习中要把握概念的内涵,要挖掘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形成完善的体系,让知识结构化。
【参考文献】
[1] 曾世锋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160.
[2] 王强娃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四部曲”[J].甘肃教育,2019(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