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2020-02-16 14:45张雁鸿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就业创新创业

[摘要]文章结合心理学领域中的激励理论,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析了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激励方式缺乏变化、激励内容太过笼统、激励时机拿捏不准、激励机制运行不公等,主要是因为部分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前,并没有充分研究相关激励理论在创业活动中的应用,创新创业激励機制并未体现创新性与科学性,资源整合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为此,文章提出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必须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遵守的原则,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思路,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就业

[作者简介]张雁鸿(1981- ),女,山西朔州人,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成都  61174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1-0064-05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在21世纪初,我国就将“优化创业环境”提上了日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多项税收财政支持,以此来激励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投身于创业。与此同时,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也开设了创业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创业需求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创业基地。但是,许多高校的创业基地存在开创时间晚、运行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完备以及创业课程不系统等问题,导致在校大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创业知识,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高校不仅要将创业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做好课程教育培训工作,还要制定系统的创业激励机制,调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中。

一、激励理论的概述及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特征

(一)激励理论

“激励”一词源于心理学,强调从人的内心层面激发个体行为动机的过程。激励理论作为多学科交叉应用型理论,是行为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动机与目标都是由其需求引发的,其在受到内心的激发与激励时通常会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一种驱使下的个体强化行为。激励机制正是运用了人的这一特性,该机制指在特定的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相互作用可来自于多种制度化或规范化的手段。良好的激励机制通常具有促进性和削弱性功能,其促进效应是通过特殊的奖励措施让参与主体的创新创业行为得到持续性强化,而与此对应的惩罚措施能够制止不符合激励目标的行为。根据心理学上的划分,激励理论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综合激励理论。第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将“诱发行为主体行动的动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说有一定的联系。第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则更倾向于研究行为主体与其所处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企图通过调控环境来达到激励行为主体的目的,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与修正。该理论还可细分为三个方向,即归因理论、强化理论与挫折理论。归因理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与主体感觉达到驱动行为的目的;强化理论通过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惩罚措施等来实现正面强化或负面转化;挫折理论则是将阻碍行为主体的负面效应转化为激励行为主体的正面兴趣或行为。第三,过程激励理论则试图理清“促进行为主体行动的关键因素”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寻找预测或调控行为主体行动的方法,如“基于成本收益比较的公平理论”和“希望动机实现理论”等。第四,综合激励理论则是爱德华·劳勒等人在研究了显性回报与隐性回报之后提出的,是一种综合了多种激励要素的模型。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完善,激励理论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中的应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许多高校在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目标时用到了激励理论中的目标理论和需求理论,一方面从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入手,为其规划职业发展,期望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追求,使其产生巨大的自我实现需求,进而坚定创业目标;另一方面则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大学生个体融入相应的创业团队中。第二,很多高校利用期望理论和挫折理论,围绕学生的合理期盼对学生创业行为展开行动上的激励和个性化的帮扶,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思想困惑、经营技术难题。第三,很多高校也在努力为在校大学生创建包容、宽松、和谐、公平的氛围,不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希望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帮助,以保护其创业热情。

(二)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有的特征

第一,方向明确。人才竞争是当今社会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知识、信息、科技与创新等要素的影响下,“天之骄子”的定义越发广泛,但提升创新能力始终是大学生在创业路上的主要努力方向,高校使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独具特色。每所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结合本校的特色,发挥强势专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兴趣且可行度高的创业项目,使学生在充分发挥潜能的基础上展现本校特色。第三,立足全面。创新创业活动不是优等生的专利,高校全体在校生都应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为使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立足全面,高校应将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表现纳入综合评价中,采取“有教无类”的方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第四,系统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覆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同时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创业激励主体相互配合、协调运作。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及激励机制现状

为了详细探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高校的运行情况,2018年初,笔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华南政法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19所重点高校的校内论坛中发放了950份电子问卷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以及其对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认可程度。到网络调查截止时,共收回902份有效问卷。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1.大多数高校学生并未将创新创业付诸实际行动。调查结果显示,42.5%的在校学生在规划职业时并未将自主创业作为首选;39.5%的在校学生虽然产生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并没有仔细考虑如何创业;仅有8.5%的在校学生坚定地将自主创业视为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已经投身于创业实践的在校大学生只占总体的9.5%。

2.在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向往大多来源于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产生自主创业想法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即受到商业成功人士的鼓舞、受到社会潮流的带动以及受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启发,这三种原因各占总体原因的39.5%、27.5%与35%。

3.约1/3的在校学生希望在本专业领域进行自主创业。调查结果显示,有37.5%在校学生愿意投身于所学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商贸或理工类专业,有24%的在校学生更倾向于在与所学专业领域无联系的行业进行自主创业。

4.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孵化基地是在校学生获得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在校学生从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学习到了大量的创业知识与技能,有27.5%的在校学生则是从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到主要的相关知识。此外,从家庭创业实践环境、校内创业讲座、社會创业培训中获取主要创业知识的在校学生分别为7.5%、12.5%、7.5%。

5.在校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最认可的方式是创业项目校园实践、校园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占比分别为22.5%、15%和9.5%。在校学生参与的项目为创业基金支持、奖学金激励、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学分激励、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占比分别为29.2%、12.2%、5.1%、18.7%、26.2%、5.1%。

6.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填写的在校学生更加看重校内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具体是如何实施的,但大多数在校学生面临的创业问题仍然集中在项目与资金上。对于高校来说,其最为重视的是在校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创业技能的提高,但并未制定完整有效的创业创新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学生的创业主体意识并未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1.激励方式缺乏变化。物质奖励的正强化效应一直都是高校创设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关注重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高校直接将奖学金制度生搬硬套过来,将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的表现直接挂钩到学分与奖学金的评价上,这几乎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基础组成。物质激励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法,但缺少精神激励的激励制度必然会引发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许多有远大抱负的在校学生会因厌倦而降低参与创业的激情。

2.激励内容太过笼统。为了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多是针对整体学生的,内容较宽泛,不具备针对性,很难满足在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很难对学生的创业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例如,有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成效检验,但高校没有将积极举办创新技能大赛或者创业项目选拔活动作为激励手段;有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措施。

3.激励时机拿捏不准。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若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要学会把控激励时机,分阶段地使用有效激励手段,调动创业主体的激情与潜能,使在校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充分爆发出来。根据心理学理论,及时的激励行为可产生两倍于延时激励行为的成效,高校应对此规律产生重视。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在评价创业主体的成果时,总是将学生的成果积攒到学期结束时一同进行评比,激励时间延迟较久,且激励频率较低。

4.激励机制运行不公。不论是在何种激励机制中,公平是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公平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能够使在校学生更加坚定自主创业的信念,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在创新中不断进步。但是,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由于监管不严等因素,在激励机制上存在忽视奖励评估量化标准的现象,导致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出现,甚至会出现暗箱操作等问题。

(三)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

1.部分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前,并没有充分研究相关激励理论在创业活动中的应用,因此其创立的激励机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如此一来,激励执行者在工作中就缺乏制度与理论的支持,其在实施激励时很难把控好分寸与时机。例如,执行者在激励在校学生时,很难与学生取得实质上的交流,无法准确捕捉创业主体的现实需要,而创业者一旦失去这种支持,就很容易产生创业实践缺乏目的性与时效性的问题。

2.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并未体现创新性与科学性。现阶段,许多高校在制定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时,一味套用传统的激励方式,采取奖学金加口头表扬实行激励。这种机制无法体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许多学生未能理解教育者的真实意图,导致激励效果并不明显。

3.资源整合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发挥包含学校、社会、家庭各方的激励功能。只有三者达成紧密配合,在校学生才能得到有效鼓舞。但是,部分学校未能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影响力,未在校园内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社会在创造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方面还尚有不足;很多家庭也未能主动联合学校或社会对创业学生进行激励。

三、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一)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遵守的原则

1.重视创新创业理念的宣传,展现激励的价值。高校要通过开设职业生涯创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系列课程和讲座向大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用专业化与科学化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业中顺利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行动力;同时,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创业者时,高校要根据其专业的突出特点实施激励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2.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挖掘其创业优势。高校要深入创业学生群体,充分了解每一名参与创业的在校学生身上究竟有什么特点与潜力,深度挖掘其个人优势,使其在知识转化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不断增强其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将创新创业激励手段与课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在校学生的生活,以保证创业活动的完整性与时效性。

3.通过激励制度增加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高校应紧紧围绕创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当作根据地,鼓励在校生自带项目进入基地学习,并给予合理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引领在校学生系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帮助其突破项目发展的瓶颈,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实际的收获。

(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思路

1.高校在设定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目标时,要看重学生意识的养成、经验的获得以及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首先,意识是行动的出发点,如果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中没有产生持续创业的精神,或是不具備持续创新的意识,那么其在后续的创业实践中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是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动力的根本保障,也是其设计创业项目与规划创业的支撑点。最后,创业经验是保障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要素,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在校学生能够更快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总的来说,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时必须维护好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帮助其不断提升创业技能并积累经验。

2.高校在安排激励机制的内容时,一定要细化激励政策,优化激励方式。首先,高校教育者要拓宽激励方式,增加激励内容。在将精神与物质奖励充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激励方式,给予创业者多元支持。这类支持既可以包含传统的学分奖励、奖学金奖励、就业推荐机会与公开表彰等,还可以有创业大赛参赛机会、创业项目推荐等,以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在比赛中锻炼自我,树立良性竞争意识。同时,高校要在教育者群体中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颁发特定奖项,或在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上给予奖励。其次,高校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出于对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意见,如《高校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实施办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项目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失业保障体系》等,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现实保障。

(三)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1.高校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平台。首先,高校要通过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政策、制度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理念,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必要的创业资源。为达成这一目标,高校应在校园中多组织一些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让在校学生能够了解国家与地方出台的扶持政策,同时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是有创业经验的校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在校学生与创业成功人士开展交流,以增强其对创业的向往。借助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给予的帮助与支持,高校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优惠政策完善自己的创业项目,以及申请创业资金。其次,高校要扩大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创业学习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创业实践,让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解决学生在创业设计上的诸多问题,大幅度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高校不仅要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社会中的创业技能比赛,也要积极在本校开展创业竞赛,以提升学生研发项目以及创新技术的能力。

2.高校在设定激励制度时要注重奖惩并举。公平、合理的奖励激励能够显著提升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也是提高其创业学习动力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可以使用校内网等新媒体手段发布优秀创业案例或优秀创业者的个人事迹,让学生在精神松懈或者丧失信心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精神鼓舞,从而勇敢地克服创业路上的困难。同时,高校在指导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时,不能只有激励没有惩罚,一定要奖惩并举。具体做法为,高校定期审核每一名创业者的进度与成果,对那些在创业学习中态度不端正、逃避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按规定施以惩罚,惩罚的方式可以是通报批评、校内警告、延期毕业等。同时,高校在管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时,也可以加入一定的惩罚措施,如对于连续3年没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要实行一票否决制。

[参考文献]

[1]李宇,张雁鸣.网络资源、创业导向与在孵企业绩效研究——基于大连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8):98-110.

[2]钱辉,范晓清,王皓白.基于大学创业孵化过程的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03-107.

[3]袁惠莉,杜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14):128-129.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就业创新创业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