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输出质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存在不足、师资结构有待优化、课程体系有所欠缺以及经费投入亟待提升等。文章基于定位理论视角提出从优化管理体制、调整师资结构、健全课程体系、提高经费投入几方面进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关键词]定位理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李培荣(1973- ),女,山西原平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山西 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1-0055-05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行业企业对于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高职院校只有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建设工作,才能借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定位理论可为高职院校化解专业建设问题提供思路,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定位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美国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提出了定位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以竞争和消费者心理作为导向,对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并重点打造品牌。定位理论中的产品不光单纯指代商品,也可以指代服务、机构,甚至是一个人。因此,定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树立特色鲜明的院校品牌,使其成为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办学旨在为社会、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第一,政府应当对自身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宏观管理体制,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高职院校应当紧紧围绕“高等性”和“实用性”,对自身的管理特点进行定位,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管理支持。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对自身的师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调整师资结构,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第三,高职院校应对自身的课程特色进行准确定位,健全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课程资源支持,并以此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其四,高职院校应对自身的资金来源进行准确定位,以便获取更多的经费投入,从而为专業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存在不足。首先,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力度不够。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院校建设规模加大,但政府没有及时对相关宏观管理体制做出改进,导致院校在经费收入、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如此,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也导致个人、企业、社会质疑高职院校,这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从而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其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会导致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影响院校未来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
2.师资结构有待优化。第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职称偏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然而,由于师资的增长速度远比不上学生,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偏低,有些甚至达不到教师上岗标准,这直接影响了院校的教学质量。第二,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经调查,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师偏多、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不足的现象,这导致院校难以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虽然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潜质,但缺少年长骨干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利于院校新老教师的传、帮、带。第三,专职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和校企合作深度。但是,多数教师认为科研能力只是职称评定的次要因素,这导致其对自身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3.课程体系有所欠缺。第一,课内总学时过多,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小。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内总学时过多的情况,这导致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不仅如此,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虽然必修课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不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因此院校应适当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从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第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实践教学本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但院校未能重视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在未来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偏低。第三,毕业设计选题应用性不强。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获得基本科研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在论文选题上缺乏应用性。第四,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异动率较高。专业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情况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院校中有个别专业教学计划变动过大,导致教学秩序不稳定。第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较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给定题目、要求的条件下,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方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实中多数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4.经费投入有待提升。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然而,由于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缺乏,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投入少、见效快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专业建设等投入时间长、见效慢的环节。不仅如此,高职院校为了减少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经费投入,过多设置理论课程却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样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性质和教育目标要求其必须配备大量适应专业的实验设备,而经费的缺乏直接影响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进而降低了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其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企业、行业和社会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匮乏,融资渠道有待开发。
三、定位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路径
1.优化管理体制。政府应当对自身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宏观管理体制,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政策保障。高职院校应对自身的管理特点进行准确定位,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内部制度支持。第一,应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政府作为高职院校的监管部门,应从宏观上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明确院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为其创造优良的外部条件。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形势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职院校必须在党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办学,对于违反国家政策的院校,政府应对其批评教育甚至可采取吊销办学资格的惩罚措施;二是高职院校应以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为原则,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院校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对院校内专业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并适当增设特色专业课程;三是政府应制定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使院校在掌控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发展;四是政府应制定高职院校相关办学标准,使其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均达到国家要求,进而保证院校的教学质量;五是政府应支持开展各院校间的教学研究,通过探讨办学体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促进各院校共同进步;六是政府应对高职院校领导定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办学能力,使其明确院校发展方向;七是政府还应充分发挥中间协调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高职院校的各项评估工作。第二,应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部管理体制。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院校应调动各方面负责人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找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可行的整改计划,切实把专业建设作为院校的核心工作。不仅如此,院校还应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并结合他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专业未来发展的理解,为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规范专业建设管理体制,使专业建设能够在制度的保障下顺利进行。教务处作为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不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还要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院校的监管部门要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做出评估,并以报告的形式将阶段性结果和整改建议反馈给教务处,再由教务处参照评估结果对专业建设的计划做出适当调整。
2.调整师资结构。高职院校应当对自身的师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调整师资结构,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第一,从专职教师的引进、培养和考核方面完善机制,为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一是对于教师的引进,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院校发展的教师聘用标准。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职教师,因此,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准入标准,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院校还应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使其能够支撑起院校未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招聘原则,鼓励院校人事部门及外单位的教师和社会人士对招聘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招聘工作的质量和透明度。二是对于教师的培养,院校应在重视学历提升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交流学习,从而培养出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学术研讨、专家讲座、学者访问等方式交流学习,为教师接触前沿资讯提供可能。其次,院校应为教师提供高校进修的机会,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后,院校还应支持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培训,部分优秀教师可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及工程建设,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稳步发展。三是对于教师的考核,院校应以专业水平和师德师风为依据,其中教学不认真或师风师德不佳的教师应被停止教学。与此同时,院校还要对教师的科研成就方面进行考查,并重点考评其科研成果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将优秀科研项目带到课堂,从而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第二,聘用行业专家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根据企业、行业、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院校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院校可通过举办行业专家讲座的方式,使师生明确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如此,行业专家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直接为学生解决专业问题、传授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提早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第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区域经济发展和改进教学服务作为主要方向。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或教研课题,丰富其教学内容,进而提升院校专业建设的质量。为支持教师科研工作,院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为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新动向,并解决教师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院校还可实行激励政策,对科研立项、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此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对于研究方向,教师应将区域经济发展和教学服务改进作为研究重点,从而解决当地社会发展和院校教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健全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对自身的课程特色进行准确定位,健全课程体系,为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课程资源支持。第一,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重点培养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院校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型院校着力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的学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保证理论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提升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培养其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院校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并提高实践课程学分;其次,教师应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插的方式教学,使学生既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又能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再次,在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自行设计实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在毕业设计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高职院校通过以上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还能为企业减轻实践培训的负担。第二,实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针对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选修课程。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接受教育部的严格审批。因此,院校应当着力在选修课程上推行模块化设置,以课程特点促进专业建设。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设置上,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开设一系列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以此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针对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课程,这样既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理论、实践支持,又有益于学生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第三,加强教材建设,组建教材编写团队。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为行业企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国家规定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适合院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目标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原则,侧重编写能够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对于编写教材的教师,院校应选择专业知识掌握全面,且有着较高的教学水平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如果条件允许,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与此同时,院校还可邀请行业专家和学术精英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在保证教材质量的同时,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4.提高经费投入。高职院校应对自身的资金来源进行准确定位,以便获取更多的经费投入,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第一,应拓宽专业建设经费筹集渠道,为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经调查,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其专业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因此,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寻求适合院校发展的筹资渠道,以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应向政府申请经费补助、场地提供和师资帮助,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政府对院校经费的投入。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企业单位、海外组织为院校捐赠教育资金。企业资助分为多种形式:一是直接为院校拨款;二是以优惠价格出售或以直接捐赠的方式为院校提供教学设备;三是为院校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四是委派技术精英到院校做兼职教师,在提高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院校外聘教师的经费支出。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凭借院校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一优势,向企业申请相应的经费资助。第二,将校内实验资源进行整合,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实验室。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多数院校都存在实验设备短缺、老化和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因此,院校应将实验资源重新整合并加以利用,从而为师生创造优良的实验条件。院校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专业方向内部资源、相關专业实验教学资源、校内专业群资源进行整合。从微观层面,实验室应面向院校所有学生开放,使各专业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实验室,从而感受实践的魅力。这样既能增进院校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又能激发学生对其他专业学习的兴趣。从中观层面,院校要发挥各专业特色,将各专业实验资源整合,以构成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共享实验资源的目的。从宏观层面,院校应组织相关院系构建实践教学团队,并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与此同时,院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实验室。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为共建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院校资金问题,还能为企业择取优秀技术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在提高院校就业率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沈军,杨鸿,朱德全.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两效四核”评价模型的构建——基于CIPP评价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34):19-24.
[2]王志明.从契合到引领:高职高水平专业建设探析——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大专文凭课程开发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26-30.
[3]吴峰.区域经济视野下江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1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2):86-92.
[4]吴红斌,刘云波.基于专业开设广泛度、招生规模和集中度分析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3):16-22.
[5]赵晓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实之囿与治理之道——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J].教育探索,2016(10):34-39.
[6]朱琴.从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视角探索高职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