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兵
重庆市巴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巴南401320
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是鸡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沙门氏菌病对母鸡、雏鸡、鸡蛋的危害性都较大,同时也会感染公鸡和其他年龄段鸡,并且对火鸡和其他禽类也具有感染性,其对于家禽养殖业的影响较大。
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沙门氏菌是一种分布较广泛的致病菌,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对多种动物具有感染性,在禽畜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除禽沙门氏菌病外,还有猪、牛、羊、马等沙门氏菌病。鸡沙门氏菌病的表现上常见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等,分别由沙门氏菌属的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和其他有鞭毛和运动的沙门氏菌感染所致。
鸡沙门氏菌病在流行传播上主要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如健康鸡采食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垫料等,就可能受到感染,养殖户饲养过程中如果使用劣质的鱼粉喂鸡,也可能增加鸡患病机率,造成疾病发生和传播。同时,由于沙门氏菌的宿主较多,一些带菌昆虫可能进入养殖圈舍中,并被鸡吞噬,或将病菌携带到饮水、食物中,也可造成沙门氏菌病传播。而人工受精繁殖环节中,如精液带菌或相关器具受沙门氏菌污染,还可造成较大面积传播。此外,鸡沙门氏菌还可通过母鸡产蛋环节垂直传播[1]。
对种鸡、种蛋的严格检疫管理,有助于减少源头环节疏忽所导致的鸡沙门氏菌病传播扩散。养殖户在引进种鸡、种蛋时,应当配合地方动物防疫部门及畜牧管理部门做好检疫工作,如实上报种鸡、种蛋来源、流向等信息,禁止从正处于鸡沙门氏菌病流行期或近期出现过流行情况的地区引进种鸡、种蛋。对于检疫过程中发现的患病或带菌种鸡、种蛋应及时淘汰,对于所有引进的种蛋,在引进后必须要进行全面消毒,确保安全后才能用于孵化,以实现对鸡沙门氏菌病的源头防控。
在鸡养殖过程中,保证养殖密度的合理性,对防控沙门氏菌病极为重要。养殖户应充分考虑养殖密度对养殖环境的影响,根据饲养条件确定最佳养殖密度,避免盲目追求养殖规模而导致养殖密度过大,造成圈舍内过于拥挤,通风条件变差,增加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传播机率。同时,养殖户还要严格落实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不同批次鸡混养导致疫病的持续传播和扩散。
对于养殖圈舍要认真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每日清扫圈舍,对粪便进行集中无害化消毒处理,也要及时清理圈舍内的其他垃圾、污染物,并定期对整个圈舍进行全方位消毒,消除致病菌存活和传播的环境条件。在饲喂管理上,要保证所提供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如发现饲料饮水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并对饮食器具进行清洗消毒。在饲料选择和供应上,要保证饲料营养丰富,搭配均衡,满足鸡健康生长需求,保证鸡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对于发现的病鸡,必须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同时隔离同群鸡,进行同步预防性治疗,对病鸡的治疗应由专业的畜牧兽医进行,用药上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确保药物使用安全,对于无救治价值的鸡要及时淘汰。病死鸡应集中无害化处理,严禁养殖户私自售卖、食用病死鸡,以防沙门氏菌对人造成感染[1]。
带菌昆虫、鼠类及野生鸟类、禽类等可能成为导致鸡沙门氏菌病暴发的外来生物传染源,因此,养殖户需对外来生物进行严格监控。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养殖环境内虫、鼠驱杀工作,并通过设置隔离措施和驱赶野生鸟类、禽类,减少鸡与外来生物的接触,如发现外来生物偷食导致饲料被污染应及时予以更换,阻断外部因素所造成的沙门氏菌病传播。
动物疫情防控对养殖业发展非常关键,规模化养鸡场或个体养殖户应加强对鸡沙门氏菌病的关注,从引种到养殖管理过程中全面做好综合防控措施,减少源头传播,改善养殖环境,控制好鸡沙门氏菌病的传播渠道,有效降低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率,防止因沙门氏菌病群体性暴发导致鸡大量患病或死亡,进而保证养殖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