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威,陈永华,徐寒松,倪洪岗,赵 伟,杨 娟,李 丹,李方怡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成为糖尿病人截肢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对于糖尿病足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认为“毒瘀”在DF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运用解毒化瘀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症状,减轻患者下肢疼痛,防止溃疡以及感染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应用“毒瘀”理论分析糖尿病足中的病机,为临床运用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提供理论依据。
在祖国医学中无“糖尿病足”的病名记载,而以“痈疽、脱疽”作为其病名。《灵枢·痈疽》提及:“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唐·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亡在大痈也。”唐·王涛《外台秘要》记载:“消渴病多发痈疽。”清·朱世杰《外科十法》明确指出:“脱疽,生于手足指,肿大如蛇头也,肿腐溃烂。”这些论述表明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消渴可以引起肢体坏疽的发生,并且古代医家对于其临床表现、转归以及治疗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十分接近。
关于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许多中医古籍已有十分深刻的探讨。《内经》记载:“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脱疽发病为饮食之变。《诸病源候论》记载:“正谷不化反浊秽为毒”,认为饮食之变,化而为毒,侵袭下肢,发为脱疽。《医学入门》记载:“生消上中既平。熏蒸日久,气血凝滞。”《圣济总录·消渴门》有言:“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消渴日久,气血凝,壅滞经络,发为脱疽。陈实功在其著《外科正宗》中有言:“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结精伤。已成为疮形枯瘪,内黑皮焦,痛如刀割,毒传足趾者。”这些论述认为,脱疽的病机与消渴病机同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久病消渴,耗伤气阴,最后至气血阴阳亏虚,以至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阻,经脉不通,局部筋骨肌肤失于濡养,最终导致肢端麻木、感觉减弱,从而发生疼痛。标实为瘀血及毒邪入侵,以至于经脉败坏,局部筋骨肌肤肿腐溃烂,最终导致坏死。随着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理论的指引上,更加重视“毒”与“瘀”导致脱疽理论的重要性。故临床多以补气养阴、解毒化瘀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毒邪致病有着起病急、传变迅速、病情险恶、病势凶险等特点。在脱疽的过程中,“毒”不仅是致病因素,同时也是病理产物,具有独特的病理特点:①广泛性:六淫邪气侵袭机体,入里化热而成“毒”。消渴日久,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内生成“毒”,积于下肢,肢体失养,以致脱疽;②易变性:消渴病久,变化多端,无明显特定性,并根据其对于肢体所侵毒的深浅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③内趋性:毒邪多易入内损伤肌肉筋骨,从而导致疾病恶化;④兼夹性:毒邪侵袭人体,易伤气血津液,致瘀生痰,故毒邪致病易夹痰夹瘀;⑤难治性:毒邪内伏肌肉筋骨,多难治愈。
“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津亏,燥热偏盛。热毒是消渴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且与脱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朱丹溪《丹溪心法》曰:“酒面无节,酷嗜炙煿。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言:“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饮啖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度,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燥热之毒内盛,耗气伤精,脏腑失养,气、血、精、津液代谢失常,以致消渴,热毒与消渴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指出:“猛火自炎,留于肌肉,则发痈疽。”热毒炽盛,消灼津液,运行不畅,下肢失养。燥热之毒,留于皮肤、肌肉、筋骨,以致脱疽发生。
浊有内外之分,外者为自然界秽浊之气;内者为机体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2]。“浊”性黏滞,易蕴结生热[3]。《诸病源候论》有言:“正谷不化反浊秽为毒。”消渴日久,水谷精微代谢失常,化为“浊”邪,久积成毒。浊为阴邪,易侵袭下肢,阻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故生痰致瘀,致下肢失养,故感觉减弱,感麻木、疼痛等。浊毒易蕴于阴血之中,且易化热,故下肢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若热损脉络,血行脉外,形成淤血,血脉不通,最终导致脱疽。
糖毒为水谷精微所化,为水谷精微中机体不能吸收、转化的部分,日久堆积体内而成。《圣济总录》认为“消瘅者膏梁之疾也。”“糖毒”是引起消渴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消渴产生的病理产物。糖毒为水谷精微聚生而成,而水谷津微为人体必需物质,故糖毒缠绵难除,蕴结于体内,易损伤脏腑,脏腑柔弱,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精微物质的生成与输布,水谷精微壅滞脉络、脏腑,最终堆积糖毒,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故有学者提出“糖毒致损”的病机学说,并以“截断糖毒致损”“挽精逐浊”作为治疗消渴早期病变的关键治则[4]。“糖毒”通过经络流窜全身,伏于脏腑、经络、骨髓、肌肤,日久致下肢脉络不通,下肢失养,可见肢体刺痛、麻木等证,最终致肢体糜烂、坏疽,发为脱疽。
关于瘀血与消渴的关系,历代医家认为瘀血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5]。消渴可致瘀,瘀也可致消渴,故“瘀”不仅是消渴病的病理产物,也是消渴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6],瘀血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病机。消渴早期,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阴虚生火,虚火煎熬阴血,血液黏稠,血行迟缓,脉道不利,下肢失于濡养,故下肢感觉疼痛、麻木或感觉迟钝。消渴日久,阴损及阳,阳气不足,无以推动血液运行;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下肢皮温降低、发凉。阳虚生内寒,寒入阴血,故寒凝血瘀,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出现针刺样疼痛,甚则不能行走。阳气亏虚日久,气化不行,津液凝滞,寒凝痰湿,痰瘀交结,积于脉络,脉络闭阻,故下肢皮肤紫暗,甚则溃烂坏死。寒瘀痰湿郁积不化,日久化热,蕴毒成脓,腐蚀肌肤,发为脱疽。
热毒炙盛,熏蒸日久,煎熬气血津液,则成瘀血;或灼烧脉络,脉道不利,血行艰涩,故致血瘀。瘀血不化,久积生热,瘀热相搏,化生为瘀热之毒;煎熬皮肤血肉,出现下肢红肿、疼痛,甚则腐肉蚀骨,出现肢体坏疽,最后发为脱疽。
浊为阴邪,其性黏滞,阻碍气机,气机不畅,津液不布,痰湿内生,痰湿阻滞脉道,血行不利,浊郁成瘀。瘀血阻于脉道,津液代谢不畅,久积于内,故痰浊内生。痰浊、瘀血日久成毒,浊瘀之毒易内伏于里,损伤脏腑,日久生热;浊、热、瘀互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阻碍气机,胶滞难解,破坏形体,败血腐肉,致使“坏疽、疮疡、痈疽”的发生。
糖毒为阳邪,其性火热;糖毒内蕴,久则生热,糖、热互结于内,两毒灼燔,煎熬津液,痰湿乃生。糖毒致痰湿、瘀浊发病,以脉络、三焦为窜逆之道,阻滞气血,若窜于四肢脉络则发为消渴痹证[7]。糖毒为水谷精微所化,易伏于脏腑、经络,日久脏腑失养,功能失调,以脾、肾两虚为甚。脾虚则不能统血,血溢脉外,则生瘀血,可见下肢感觉迟缓、麻木、疼痛。肾主一身之阴阳,消渴日久,阴损及阳,阳虚则虚寒内生,内经有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寒凝血瘀,故可见下肢发冷、皮肤苍白、冷痛;糖瘀日久,入里化热,蕴毒成脓,腐蚀肌肤,发为脱疽。
“毒”与“瘀”贯穿糖尿病足发病的始终,它们即是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故“毒瘀理论”解释了糖尿病足发病的关键病机。“解毒化瘀”为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但消渴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在解毒化瘀的同时应配以益气、养阴、清热等法以治病求本。解毒通络,津液输布正常,水谷精微布散周身,脏腑、躯体得以濡养,脏腑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就能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益气健脾,水谷精微运化正常,气血化生有源;养阴生津,使一身之阴得以滋养,肾阴充足,虚火则消,脉道通利,下肢得精血濡养则证消;清热解毒化浊,使营阴不受熏灼、血行不受阻滞,使下肢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从而防治病变发生。活血化瘀之法,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但也因结合患者体质因素,调整用药[8]。故有学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可保护下肢血管[9],还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足的临床症状[10],并且能够加快糖尿病足溃疡的痊愈[11];同时再配以中药熏洗、足浴等外治法能够明显预防及改善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12]。
“毒瘀”贯穿于消渴病的整个过程,是导致脱疽、消渴目病等发生的重要病因。消渴病久,气阴两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盛,脏腑失养,功能失调,水谷精微生成、输布失常,热、浊、糖毒内生;“毒”邪内蕴,相互搏结,热毒耗气伤津,浊毒阻滞经络,糖毒生痰夹火,致气血不通,乃生瘀血。“瘀”“毒”搏结于下肢,发为脱疽。故在治疗糖尿病足的过程中,以解毒化瘀为根本思路,再配以益气、养阴、清热,方能得到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