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辨治小儿汗证1例

2020-02-16 03:54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多汗运化脾胃

黄 帅 王 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 300193

汗证是以汗出为主诉的自汗、盗汗,是一种不正常出汗的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腠理疏松,活泼多动,新陈代谢旺盛,一般较成人更易汗出,此为“清阳发越之象”,是为常态。小儿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症,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自汗、盗汗、红汗、黄汗、绝汗等,其中以自汗、盗汗多见[1]。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神经反射活动,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汗腺分泌增加,而出现多汗症状[2]。汗出过多会影响小儿体内电解质代谢及生长发育,甚则危及生命[3],目前西医治疗常以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欠佳,且易反复[4]。我师王林主任在临证中遇到1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多汗20余日的患儿,从中医肝脾辨治有效,现报道如下。

1 验案举隅

患儿,女,11岁,于2019年6月15日主因“反复头身多汗20余日”就诊。症见:无明显诱因头身汗出,且汗出不定时,呈突然发作,日10余次,偶有鼻衄,无发热恶寒,纳食差,乏力,大便不成形,小便可。于当地医院查微量元素、甲功三项均在正常范围内。患儿平素性格内向,饮食无特殊偏嗜。刻诊:形体适中,面色不华,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汗证;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证属肝脾失调,肺卫不固,治以健脾疏肝,益气固表。处方:黄芪15g,太子参、白术、茯苓、六神曲、焦山楂、鸡内金、山药、葛根、连翘、陈皮、柴胡、白芍各10g,木香、砂仁(后下)、炙甘草片各6g。用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忌食生冷刺激。2019年6月22日二诊:汗出较前减少,日5~6次,纳食增,大便成形。舌淡苔薄白,脉细。治以调和肝脾,益气固表。效不更方,继予上方。7剂,水煎服。2019年6月29日三诊:近4日未诉汗出,纳食增,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家长诉患儿服药后身体舒服,气力增加,面色转润。继予上方以巩固疗效。嘱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忌食生冷寒凉之品。随访:三诊后,患者症状缓解,未诉余不适。

2 讨论

中医药治疗汗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对该病的生理病理有诸多论述,如“汗者,精气也”“阳加于阴谓之汗”“五脏化液,心为之汗”“夺汗者无血”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还创立了众多名方,如张仲景治疗营卫不和证的桂枝汤、治疗半表半里证的小柴胡汤;朱丹溪治疗表卫不固的玉屏风散;李杲治疗阴虚火旺的当归六黄汤等,对临床治疗汗证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医辨治小儿汗证多从肺、肝、脾着手,亦有从心、肾论治者,均获效满意。例如曹旭升[5]用白术止汗散治疗证属肺脾不足的小儿汗证总有效率达92.45%;刘晓萍[6]主任医师遇一患儿以“多汗、汗出如都6个月余”就诊,经辨证属于心阳不振、卫阳受损、营阴内亏,治以温补心阳、调和营卫,方用附子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牡蛎散加减而治愈。

本例患儿病程较短,且已排除生理性汗出及合并他病,汗出伴有纳差乏力,鼻衄,大便不成形,面色少华,性情内向,舌淡苔白脉细弱,均符合脾虚肝郁、卫气不固的辨证诊断。《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中提出:“脾主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小儿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及思虑伤脾,均可损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密切合作,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的吸收传输,为精、气、血提供充足的原料,维持全身功能。若脾失健运,胃纳不振,则纳差、倦怠乏力、大便稀;失于统摄,则鼻衄。脾肺本为母子关系,肺卫强弱受中焦脾胃运化影响,脾胃虚弱,肺卫失养,则“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功能失调,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的生理特点,故汗出。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从而推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以及津液的输布代谢。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若肝气疏泄失常,则津液输布有碍,汗出摄泄无度,亦致汗出;若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肝气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升降,促进脾胃运化机能,若肝木乘土引起脾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可见腹泻等症;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受纳,可见纳差等症。如《临证指南医案·卷六》中言:“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从现代医学观点分析,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调节着机体活动,肝组织及其微循环血管上有密集的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递质、激素受体分布,而脾的功能又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7-8]。

王师认为,本案患儿脾胃本弱,加之性格内向,忧思伤脾,郁怒伤肝,则土雍木郁,进一步加重肝木乘土。此外,患儿正值青春期,其生长、发育犹如肝木之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及体内激素水平等容易受外界和自身因素影响而波动起伏[9],在情志病治疗上可发挥从肝论治的中医药治疗优势,故从肝脾辨治奏效。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言:“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曰何?逍遥散是也。”本方中黄芪归脾、肺经,补气固表止汗,标本兼治;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取四君子汤之义,又以党参易用太子参,共奏益气健脾之效;六神曲、焦山楂、鸡内金开胃消食,连翘清热散结,使积滞得化,积热得清;陈皮以恢复清灵脏气转运;柴胡清扬升散,与葛根配伍,同气相求,脾气上升运化乃健,泄泻方止;与白芍配伍,使肝体得补,肝阳得用,情志条畅,与苓、术、草合用,取逍遥散之义,且白芍亦有敛阴止汗之效;木香醒脾开胃,与砂仁配伍又可减轻补益药的碍胃滞腻之弊;炙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意在健脾疏肝、益气固表,使肝脾得调,肺卫得固,汗出自止。

中医药治病既重视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又重视个体化辨证治疗。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家长多重视给予孩子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物喂养,过量摄入容易造成脾胃负担过重,损伤脾胃;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不良影响,以及小儿过重的学习压力等,易使孩子心理极度脆弱,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正确的辨证论治,还要注重患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

猜你喜欢
多汗运化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