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割治疗法研究进展

2020-02-16 03:05吴濛潇蒋路云张勤修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砭石施术治疗法

吴濛潇,蒋路云,张勤修,谢 艳*,刘 洋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割治疗法是指在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用刀片割开皮肤,取出皮下少量脂肪,或放出一些血液,或划割皮肤渗血后外敷药物等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疗法。据文献记载,在我国传统中医外治法中就有一种疗法名为砭石法。砭石是一种早期的医疗工具,用砭石切开脓肿或刺脉无疑是比用金属针具针刺脉位或腧穴更早的治疗方式[1]。因此,从某种程度讲,割治疗法是对砭石法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拟从割治疗法的起源、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割治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割治疗法的渊源

割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之下,杂草丛生,乱石嶙峋,荆棘遍地,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被石头、荆棘等刺伤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受伤后,有的伤口疼痛自行缓解,而有的则会持续数日及数周。随着世代相传的古老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锐器物叩击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达到减轻病痛的目的。在马王堆古医书中,就有用加热的天然卵石热熨肛门部位治疗痔疮的记载:在治疗痔核生在肛门边缘附近、大小像枣核状、时痒时痛的病症时,先将其剔剥切除(如不能剔除,可用龟脑和地胆虫二药等份混合外敷局部),然后把小而呈椭圆形的石块在火上烧热,迅速放在醋里点沾一下,再拿出来热熨患处[2]。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对砭石的记录:“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砭石也。”[3]随后在《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此原文是说,例如东方得天地所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近水,该地的人们多吃鱼类、喜欢咸味,以盐、鱼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热积其中;过食咸味,因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多皮肤色黑,肌理松疏。故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外科疾病,对这类病的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是从东方传来的[4]。《素问·通评虚实论》载:“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5]此原文意即砭石可治痈疽。《灵枢·玉版》载:“痈疽……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灵枢·痈疽》载:“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6]上述原文均是讲述砭石法划割皮肤放血治疗痈疽,并在民间盛行流传至今,如今中医外科中的割治疗法治疗痈疡便是由此源起。

此外,在《灵枢·痈疽》中记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7]这里讲述治疗米疽要用细而长的砭石刺之,这种砭石又称为针石,在内经中与九针中的铍针并称。开创穴位割治截根疗法先河的董氏中医微创割治截根术便属于九针中铍针的范畴,其在上世纪60-70年代改用手术刀施术,发展至今,成为中医割治法与铍针结合应用于现代临床的典范。

2 割治疗法的作用

割治疗法是在古代砭刺、放血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本法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切开皮肤,摘取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割脂法。其作用大体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等作用。

2.1 宣导气血

《灵枢·刺节真邪》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8]铍石即铍针、砭石。原文中的“此病”指疝气,为饮食、情志因素导致的机体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异常,因此,利用砭石、铍针取之,以疏通气血。《类经·形志苦乐病治不同》载:“肉病者,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以取之。”[9]此原文讲到,肉疾患者,有的是因卫气不通滞留而聚,或因脓血不畅停聚而成,故用针石切开皮肤,取出聚集之肉或放出一些血液,以宣导其气血。《类经·气口独为五脏主》则指出了砭石法之效,“针石之道,法三才而调阴阳,和气血而通经络”[10]。

2.2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

割治疗法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切开皮肤,取出皮下少量脂肪,或放出一些血液,宣导其气血,壅塞去除,气血得畅,则经络畅通;或在人体的一定穴位刺破皮肤,或放出一些血液,给予特定穴位以相应刺激,以发挥腧穴及相应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联系脏腑,进而调节脏腑相应的生理功能。同时,西医学也认为放血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骨髓的造血机能,通过调节局部或整体血管生物活动过程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1]。

2.3 现代机理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割治疗法割治特定部位时,还可产生相应的免疫学效应,这在采用割治鼻丘及下鼻甲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中得以体现[12-13]。鼻丘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是鼻腔的敏感部位,是变态反应性鼻炎的靶部位,中医认为属经外奇穴。刘大新[12]在运用鼻丘割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中提到,针刺鼻丘可以阻滞活性过高的副交感神经对鼻黏膜腺体血管的异常调节,同时又降低鼻黏膜的敏感性,具有拮抗组胺、降低血清IgE及IL-4水平等作用。谢艳等[13]进行的鼻丘及下鼻甲联合割治研究中发现,割治鼻丘及下鼻甲可以调节变应性鼻炎的神经源性及免疫源性炎症,即鼻丘、下鼻甲划痕割治疗法通过阻断鼻腔黏膜表面C类阳性感觉神经纤维,进而抑制SP的表达水平,降低其对MCs脱颗粒反应的协同作用,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缓解鼻腔黏膜变应性炎症,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且SP含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MCs的活化比例。

3 割治疗法的临床应用

割治疗法是由古代针刺、砭石法演变发展而来,经过数千年流传,不断发展演化,目前割治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1 呼吸系统疾病

割治疗法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14-15]。夏胜华等[16]运用割治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穴取拇指第一掌骨掌侧大鱼际,沿皮肤皱褶纵向切开约0.5 cm,切取脂肪约1 g后缝合包扎。这适应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疗效普遍较好,复发率较低。

3.2 消化系统疾病

在消化系统方面,割治疗法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较为常见,如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疳积,以及成人常见的慢性胃炎等[17-18]。胡顺琴等[19]将100例疳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2组均给予饮食调护,治疗组予鱼际穴割治,1次/周,左右手轮换,对照组予小儿消食颗粒口服。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治疗组为94.0%,证明割治疗法对于小儿疳积有着良好的疗效。

3.3 神经系统疾病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偏头痛、神经源性头痛、癫痫、面瘫等[20-24]应用割治疗法治疗较多,且疗效较常规中医治疗显著。周亚林[25]将200例门诊癫痫患者辨证分期,发作期与缓解期,予以割治疗法与灯火疗法联合治疗,连续治疗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显示,显效108例,有效7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3.50%,证明了割治疗法联合灯火疗法结合辨证分期治疗癫痫有显著的疗效。

董彦会等[26]将80例面瘫后遗症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割治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2.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从而证明,割治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4 耳鼻喉科疾病

割治疗法在耳鼻喉科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变应性鼻炎、慢性咽炎、颈淋巴结核等[27-29]。谢艳等[30]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行鼻丘及下鼻甲划痕割治干预,对照组行等离子筛前神经阻断。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及4周比较,VAS总分、RQLQ问卷调查表,以及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评价上,对照组出现3例术后出血,治疗组2例,且恢复良好。由此可见,割治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在临床上安全可行且有效。

3.5 皮肤疾病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疾病中应用颇广,而在银屑病、慢性湿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等[31-34]疾病中割治疗法有着更佳的疗效与特色。

3.6 其他

割治疗法在其他外科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治疗中,也有着显著的疗效,如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类风湿关节炎、痔疮等[35-38]。

4 割治疗法的操作手法

割治疗法的施术部位很多,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有不同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手掌施术、足部施术及穴位施术。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局麻后,用小尖头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划割切口长约0.4~1 cm,深约0.4 cm,挑或挤出少量皮下脂肪并摘除掉,切勿伤及神经及血管。然后用敷料覆盖、包扎,5 d后解除包扎[39]。

4.1 施治部位

目前常用的施术部位及其操作为:掌l:位于食指的第一指关节掌面正中,主治支气管哮喘。掌2:位于第二、三掌骨间隙掌侧,食、中指根部下方约0.5 cm处,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掌3:位于第三、四掌骨间隙掌侧,中指与无名指根部下方约0.5 cm处,主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掌4:位于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下方约0.5 cm处,主治神经衰弱,偏头痛,胃肠疾患。鱼腹穴:位于掌面大鱼际肌尺侧边缘与并拢的食、中指间引线之交点上,主治支气管哮喘,小儿疳积。掌6:位于大陵穴向掌心方向1.5 cm处,此处不宜过深,主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胆道蛔虫症等[40]。鸠尾穴:位于胸骨剑突下0.5 cm开始切口,沿腹白线向下,切口长约2~3 cm,主治颈部淋巴结结核。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联线之中点,切开皮肤,深达骨膜(勿伤及骨膜),切口长约1.5~2 cm,切除脂肪少许,并以手术刀柄在骨膜上施行重刺激3~5次,缝合包扎,主治支气管哮喘。鼻丘: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在鼻内窥镜下即可清晰辨识,如不借助内窥镜可在前鼻镜直视下,也可以中鼻甲为标准进行定位;以1%的卡因麻黄素纱条置于双侧鼻腔黏膜表面收缩麻醉。在内窥镜监视下将刀头分别置于双侧鼻丘黏膜表面,进行前后横向切割,每条割痕0.6~0.8 cm,主治变应性鼻炎[41]。

4.2 注意事项

施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若患者有心脏病史、急性炎症、感染、有出血倾向等应禁止进行割治,或过度疲劳、饥饿时应暂缓割治。割治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术后伤口保持清洁,1周内不要接触水,防止感染。割治时不宜过深,以免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及韧带。如术中患者出现头晕恶心、脸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应立刻停止割治,并让患者平卧休息,进行安抚患者情绪等相关急救处理,待其体征情绪稳定后,再判定是否可以继续施术。割治后可有一些全身反应,如周身不适、关节酸痛、饮食欠佳等,一般不需处理,几天后可自行消失[42]。

5 结语

割治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马王堆古医书中,是由内经中的砭石法、针刺法经历代医家传承总结而衍生出的新针刀刺营疗法。割治疗法具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协调阴阳、改造病灶微循环等作用,根据割治部位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临床应用,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肿瘤等。割治疗法具有简便易行、价廉效良、安全性高、起效快、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对其深入研究,使之疗效更加显著。

猜你喜欢
砭石施术治疗法
以石养腧
不同根管治疗法应用于牙髓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针刺施术时长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脑炎症反应的影响
砭石养生:能量微弱不如晒太阳
正宗泗滨砭石手链 您免费的保健“理疗师”
改良森田治疗法对改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应对方式的成效
推拿结合砭石刮痧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效果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校园妖怪录,你能逃出手掌心吗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