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昭关石塔

2020-02-16 02:08潘春华
建筑 2020年19期
关键词:石塔津渡塔身

文 / 潘春华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描写了他应召从京口西津古渡扬舟北上赴京,抵达瓜洲后,依然依恋钟山的心情。京口与瓜洲都是大运河交汇长江的古渡口,分列大江南北,向为漕运要津。京口者,今镇江也,古代又称润州。

镇江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襟山带水,江山如画,有着诗一般的美妙意境,历史风物甚众,令人心驰神往。镇江以“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最为有名,为镇江旅游的金色名片。王安石曾在京口乘船北渡的西津古渡,亦是闻名遐迩的六朝遗迹。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依山临江,风景峻秀,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自古便控江河要津,扼漕运咽喉,乃长江锁钥,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之为“江南第一渡”。

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当年的西津古渡口已离长江江岸约300多米距离。西津渡古街始创于六朝时期,原是临江依险峻的蒜山东北峭壁开凿的一条栈道,是沟通南北渡江水道古西津渡的通道,也是古时镇江城里百姓骑着毛驴上金山的必经之路。古街全长约1000米,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西津渡厚载着千百年的历史遗存,不大的西津渡街区就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4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西津渡古街古渡残阳,昔日的醉人画面依稀尚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昭关石塔,便坐落于西津渡古街东端之巅。

昭关石塔是古城镇江现存的著名石塔,为佛教遗物,因其建筑形制被称之为“覆钵式”,石塔状似瓶形,是藏传佛教喇嘛塔典型的建造式样,故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喇嘛塔”“瓶形塔”,也有人称它为“过街石塔”或“西津渡石塔”。

史料记载,元武宗海山帝下旨于“西津冈颠”,将答石忽剌云山寺,都打吾儿忽木剌聚明山寺改建为金山寺般若禅院,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于西津渡建造昭关石塔,并使其成为金山寺般若禅院的一部分。据考证,刘高的先人刘元从师著名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八鲁布,苦学得西天梵像画风和营建梵式佛塔(噶当觉顿式石塔)的建塔技艺,并传授给了后辈刘高。因此,塔之风格与北京妙应寺的白塔、白塔寺的白塔及五台山大白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就不足为奇了。

西津渡昭关石塔竣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是元代后期噶当觉顿式石塔杰出代表作,至今已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矗立于西津渡古街镌有“同登觉路”石额的第三道券门旁,与建于唐宋的观音洞、铁柱宫庙观毗邻,香火缭绕,梵音不绝,成为古城一景。

千百年来,昭关石塔门洞下的西津渡古街是往返长江水道上的重要渡口西津古渡的必经之路,此处胜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唐代才子张祜夜宿镇江西津古渡小山楼,那首《题金陵渡》,就是他在此登楼眺望长江,思绪游动,信而走笔的七绝:“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清代文人于树滋也曾有诗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昭关石塔选址选景颇具匠心。塔址选择在西津渡街入口最高处,尊踞古街,俯瞰万物。石塔跨街而过,东面云台的门洞对着入街处的又一胜景五十三坡,行人登五十三坡,就如同善财童子参行五十三位神佛,请教佛法。在石塔下走过,据说可受观世音、黄财神的庇护。石塔建在古街的转折处,行人至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便油然而生。

昭关石塔设计精妙,巧夺天工,颇显元代特色。石塔由门洞支柱、过街平台、云台、塔身四部分组成。云台上部是承塔的方形青石盖板,盖板下部则是四个支柱,每个支柱均由七层青条石垒成。在支柱与青石盖板之间,纵横方向置有以青石制成的八对雀替,以缩减石板的跨度尺寸,巧妙搭设石板,便之上下呼应。雀替下缘为多弧曲线,相当于柱头托木。这种石仿木结构,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石塔建筑中极为罕见。

石塔过街平台则是用五道宽80厘米的石板搭设,东西二门为长方形,南北二门则为六边形梯状,其形制与北京居庸关云台的大门相似。云台顶上的石塔,由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及塔身构成,其形制与北京白塔寺的白塔一般。虽然塔身尺寸比云台仅高85厘米左右,但石塔的竖向构图与向上内收的造型,在视觉上均有挺拔峻峭之感。塔身由宝瓶、伞盖、相轮、四出轩式座基、覆钵、基座构成。塔高4.69米。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式样别致,雕工精细。塔基须弥座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再上有13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天,上置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其上便是塔顶,上冠伞盖和宝珠。

石塔东西门额均有“昭关”刻字,东西两面石柱外侧刻有“当愿众生,所共瞻仰”的汉字。门洞南北两面横额上刻有大书梵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两侧边款分别刻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等字。东西两石柱外侧刻有“当愿众生、受天人供”八字。四个塔柱内侧皆刻有“南无大方佛华严经”。

石塔台座的东西门洞右方与左方边款分别镌刻修塔时的镇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知事和丹徒知县、县丞、主薄、典史等题名。其后镌刻“万历十年壬午十月重修”及募缘僧名等。石柱、云台、塔身的各种雕饰和刻纹,生动精妙,实为石刻艺术之精品。

昭关石塔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后,虽数经修治,但因历经沧桑,石柱北侧塔身欹斜,石梁裂痕累累,后修混凝土支架与石塔极不协调。为保护石塔,恢复其原貌,2000年获镇江市政府批准,采取拆落石塔、植基山岩、加固石构件、防水防腐、归安复原等措施。对石塔予以重修,工期80天,于2000年12月20日告竣。维修后的昭关石塔,尊踞如初,重显辉光,荣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2006年5月,昭关石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修昭关石塔时发现塔内珍藏着锤线刻铜板曼荼罗两件。一件是观音菩萨曼荼罗,内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其外环绕有相同式样观世音菩萨八尊。菩萨像为游戏像,坐于宝相莲花座上,有头光及身光。另一件是黄财神曼荼罗,直径、厚度、中心圆形直径皆与第一件相同,内刻黄财神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黄财神八尊。财神像也为游戏像,坐于宝相莲花座上,左手握一吐宝鼠,右手当胸前,持一物,状似海螺。

我国现存的石塔极其稀少,西津渡昭关石塔不仅在建筑结构及选景风格上别具特色,而且是我国目前惟一一座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其造型及工艺均系最高水平的建筑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建筑和艺术价值,镇江西津渡昭关石塔不愧为我国古塔中的瑰宝。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说过:“根据塔和门洞形式的推断,此塔应是元人所建。上部的塔身形式与元代所建妙应寺白塔、武昌蛇山的胜象宝塔很相似。其下部过街门洞与北京居庸关过街塔云台的形式一样……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只是局部性的修补,塔下的横梁、框柱可能更换过一部分,塔身还是元代的遗物……。过街塔在全国所存不多,元代的更少,完整的元代过街塔只存了镇江云台山塔这一处,至为可贵。”

如今,昭关石塔所在的西津渡古街,晚清时形成的青灰色古色古香的老宅商铺林立。满眼望去,一座座凸显吴韵楚风,风格迥异的二层楼飞檐雕花窗栏的建筑,鳞次栉比,斑驳的柜台,杉木十板门,古朴典雅,真所谓“层楼浮地出,飞阁丽天空”。与昭关石塔相映生辉。

猜你喜欢
石塔津渡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西津渡古街忆旧
透视:雪糕叠叠乐
有 缝
补缺口
一种顶升套架自升式的内爬塔机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
木 偶
无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