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医学人文课程现状、对策及问题研究

2020-02-16 00:09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留学生人文医学

金 文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质量水平的持续改善及医疗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来我国学习医学的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如何保障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纵观整个医学教育的发展,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已不再是治疗某种疾病那么简单,当今社会要求他们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外,还要具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对于留学生来说,如何获得高尚的医德,依托于对其进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

1 研究背景

我国《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强调,社会科学知识,即行为科学、人文科学和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展,是医学毕业生必修的课程之一[1]。《基础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也均提出了培养医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的具体要求,这体现了在国际通行的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的重要地位[2]。由此而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医学教育的标准都把人文教育作为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和总结的学科。学好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专业留学生们形成良好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础,能促进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高,引导留学生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正确思考,教会他们尊重生命。

2 来华留学生医学人文课程现状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而制定与实施的、全国性的基本规范,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性的工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石。除此之外,教育部还要求对来华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这些规定都促使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医学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其医学人文的教育改革,更是这场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调研某几所医学院校留学生的医学人文课程现状,并与部分来华留学生进行了交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于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解不深刻,部分留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疑问。从目前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来看,是以医学知识的传授及临床技能的培养为主,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对课程的理解深度

在与留学生的谈话中得知,选择到中国学习医学,一是因为中国的医学水平;二是因为来中国学习医学的费用与他们本国相比较低。很多医学专业留学生都来自较为贫穷和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医疗水平低下,医疗设备缺乏,人的死亡率较高。在调研的留学生中,90%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知识,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操练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医学人文类课程,虽然有医学二字,但很多内容涉及的是人文知识,和医学关联不大。例如医学伦理学,课程多是一些和伦理道德相关的内容,基本不涉及医学。再从留学生的学习态度上来看,他们对这类通识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较低,且普遍抱有一种消极应付的心态,学习积极性不强,考试之前采取“突击复习、及格万岁”的心理,学习效果流于形式。

调研得知,留学生教育的培养学校也认为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自然也是医学知识。医学是一门相当庞大且复杂的学科,医学留学生的日常学习也较为繁重,基于此,学生在华学习期间,人文教育类课程能免则免了。而另一种观点则是人文教育属于文科体系,医学教育偏重于理科,文科体系不能促进留学生理科思维的提高,故人文类课程无关重要。由此可见,留学生医学人文知识体系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 缺乏课程数量上的要求

从留学生的整体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培养方案的总学时为600左右,包含内科学、外科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一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课程数量占到了整个培养方案的98%,而一些人文课程的设置,如《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中国文化》等,却只占到了整个课程设置的2%,医学人文类课程数量设置偏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多以单门课程形式呈现,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单科的知识传授,无法使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课程的核心课程,其他一些文化类课程进行选修去辅助理解[3]。《医学史》和《医学哲学》是帮助留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而《医学伦理学》则是帮助留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关爱病人的高尚人类情怀;让留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社会学》是帮助留学生培养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基本素养[4]。这些医学人文类课程系统性和衔接性强,这样完整的学科体系能达到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开设目的。

2.3 缺乏授课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面旗帜。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看,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以师为先”的观念[5]。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主要力量,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对一个学生来说,教师能起到很强大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好的师资队伍是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好的教师一定能够让每一个留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提升,让其在提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此一来,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都会有大幅度的改变。在医学人文授课中,能用英语讲授人文类课程的教师为数不多,且多数教师授课时,只能简单的翻译和照本宣科,他们没有与临床相关的专业素养及临床经验,无法将人文理论与一些社会现象、医学知识较好的连接起来,与留学生的互动性也不强,大量且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会使他们感到课程索然无味,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 缺乏教材上的统一性

俗话说: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读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6]。

调查发现在留学生医学人文课程教材的选材上,我国目前暂时还没有统一标准,加之各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导向不明确,学校在该课程的教材选取上千差万别。有些学校直接选取国外原版教材开展人文教学,因为这些教材很多是孤本,在内容上难免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留学生对人文课程开设内涵的需求,对他们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以及人文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5 缺乏日常中国文化氛围的熏陶

我国文化有几千年的深厚底蕴,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每天处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等诸子百家以及他们的著名理论和学说为全世界所知晓、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孔子学院”也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为世界各地的人民传播着我国的优秀文化。调查发现,留学生们来中国学习期间,学校一般在他们的教室设置和住宿方面都尽可能的提供较好的条件,却没有关注到他们的日常文化氛围及与中国学生的融合问题。因为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不同,大部分留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中国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环境中,很多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活动,留学生基本都不参加。与中国学生相比,他们的学校生活缺乏一定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医学本科留学生在中国的专业学习一般都在5年左右,但却无法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我国的文化、接触我国的文化、理解我国的文化内涵,很多的文化理念无法从日常获得,只能在书本中看到,理解上就会有片面性,无法真正融入到中国文化。

3 来华留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对策

想要获得崇高的医德品质,就离不开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他们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因此医务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全人类性。就医生来说,仅仅拥有精湛的技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不行的,医德至关重要。想要获得良好的医德,就要借助医学人文课程的熏陶,能培养留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留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沟通及为人处世的方法。鉴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3.1 加强人文教育力度、明确人文培养目标

人文课程是通过其丰富的人文知识教育,帮助留学生获得人、自然和社会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能使留学生正确理解人类生存的意义,并在较高精神层面上使他们获得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人生理想,切身体会他人痛苦并予以同情。就医生职业来说,不再把患者看成是单纯的疾病载体,理解和体恤病人疾苦[7]。加强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既能从根本上促进留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他们在医学实践中进行深刻且全面地思考,有效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留学生的医学人文意识,仅仅依靠留学生自身和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建议各医学院校不断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留学生的人文意识,进一步明确人文课程培养目标,使人文理念贯穿于留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当中。

3.2 优化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而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调查发现,医学专业留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期限为5.5年,在其培养方案中,第一学年设置了《汉语》《中国文化》,第二学年设增加了《医学史》和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四、五和五年半的时段则都在进行医学类课程的学习、见习与实习。人文课程数量设置偏低,课程为单门,课程设置无法形成系统性。建议一些医学院校,在对留学生进行基础医学和临床实习时,也要加入人文课程的学习,根据一些社会现象,在查房及其他的教学模式中,从人文的角度进行病例分析,适当增加一些医学人文学科的实践活动,争取进一步扩大医学课程中医学人文教学课程的学时比例。

3.3 提高医学人文授课教师综合素养、提高授课质量

打造一支德高业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恰到好处地指导、启发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茫然困惑到豁然开朗,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8]。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喜爱程度。

医学人文课程中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人文理论,但我国一些医学院校中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都没有医学背景,或直接由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教师来授课,这些教师的人文知识相当丰富,但却无法把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让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课本上的理论无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上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单凭字面上的意思很难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和感悟。建议学校能举行一些培训,召集留学生临床带教教师与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一起,形成互助组,定期分组学习,交流彼此和分享彼此在授课过程中观察到的、有关医学人文和医学课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共同商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模式,以此提高医学人文课程授课的质量[9]。

3.4 促进趋同化管理、形成医学人文教材的系统性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试行统一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合法权益。

调查发现,就留学生医学人文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也是五花八门,加之每个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差异,教材选用的差异性较为突出,如有些教材缺乏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粗糙;有些教材内容深度、广度不尽适宜;还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等等。对人文教育重视的院校会甄选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召开教材评估会议,课前让授课教师们充分区别和评判,并预估授课效果,但对人文课程不大重视的院校则相反。建议医学院校能借助教育部对来华留学教育力度增加的东风,联系和召集一些兄弟院校开展教学联谊会,依据当前实际,共同商讨留学生医学人文教材的统一编写,形成规范和系统的医学人文教材。

3.5 注重留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满意、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减轻留学生们的乡思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也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另一个重点,让留学生们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以便学生回国后能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的优良文传统对留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医德的专著。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巨著《千金要方》中有一章专写医德,他系统地提出了医生的道德准则。学校应开设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中国地理与旅游》等语言文化课程,学校举办的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也都积极鼓励留学生去参加。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中秋、春节等,在日常组织一些如 “欢欢喜喜中国年” “万水千山粽是情”、中外师生联谊会等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在一些体育运动中,如篮球、足球友谊赛,也都多邀请留学生们参加,使他们融入中国学生的校园文化,让他们在友好的人文环境中,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中国文化,这对促进中外友谊、培养对华友好的新一代医务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多,由他们所引发的一些相关问题也引起全社会的热议,我们要高度重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切实提升培养质量。在整个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医学人文的教学对于促进留学生综合医务素养和能力至关重要。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0],强化外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临床实习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珍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的真谛,它强调了人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关注全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幸福,学好医学人文对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有重要的的意义。作为培养外国留学生的高等医学院校,一定要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对培养出高质量的服务于全球的外国留学医学生而努力。

猜你喜欢
留学生人文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