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师会芳,巴桑泽仁,李俊兰
(西安交通大学:A.启德书院;B.法医学院;C.学生处,陕西 西安 710061)
近年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成为了更多公众的关注点,“健康中国”也多次被写进我们国家的重要文件中。2016年10月,国家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就业压力的趋增、网络带来便捷与挑战的同时,高校随处可见“低头族”“外卖族”“网瘾少年”等等,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少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老年病低龄化的发展,对健康校园的构建存在不少挑战,也在加剧健康中国战略面临的复杂性。
不少欧美国家的高校已经把公民的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而在我国陆续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全方位的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从健康校园氛围中熏陶思想、充实精神,得到健康体魄,形成科学文化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健康校园的构建不仅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打下重要基础,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往调查显示,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体质健康不断下降[1],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这对于健康校园的构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其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和手机成瘾。不难看出,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紧张的就业形势等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课后选择去图书馆、自习室继续充电,而很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到操场开展体育活动,共青团中央也在2014年下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青办联发[2014]3号),提出高校要积极开展“三走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体魄。有研究表明,43%的中国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其中13.93%~37.2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3]。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发起了“睡眠日”活动,“睡眠质量”方面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4]。手机成瘾也是大学校园常见的“亚健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习惯于吃饭、过马路时刻盯着手机,有些甚至对手机游戏、网络小说等沉迷而引发旷课、考试挂科等行为,更严重的也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由于高校大学生来源广泛,住宿方式多为集中住宿,而且大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对不确定,特别是假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因此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可能会成规模爆发,严重影响健康校园的构建。梁亚荣等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2015年大学生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年均发病率47.39/万,病种集中于乙类、丙类及其他类传染病,发病时间多集中于3~6月和9月两个高峰期。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结核病、水痘等,每年9月的新生开学季由于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也使得传染病在校园中高发。为此,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为做好高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维护高校师生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据,发布《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明确2019年7月起普通高等学校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范围、预防、控制和保障等要求。
初入大学的不适应、课业的繁重压力、失恋带来的情伤、面临就业的恐慌,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蒙上了阴影。特别是近年来,95后、00后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多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将心理健康问题前移。虽然各高校对此都非常重视,但每年因为心理问题产生自弃、自残、自杀的行为不在少数。
目前的高考填报志愿主流模式,让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办法如愿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有一部分完全是依靠父母或高中教师的意志来填报,在针对西安某高校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中发现,专业满意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桑志芹等学者通过比对大一新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心里健康水平,也得出类似结论[5]。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在网络中看到“校园性侵事件”“高校已成为艾滋病重灾区”等新闻报道,据2017年长沙岳麓区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岳麓区已发现的学生感染者多达106人,占全区总感染人数1/6。在我国各地高校中安装的匿名HIV自检包也都在一天之内被领取完毕,检测结果中也发现部分大学生感染病毒。2017年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年度新增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在相应年度青年感染总人群中的占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2017年的23.58%,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了国际艾滋病10%的“重灾区”认定感染红线值。杨作凯等针对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中发现,仅有60%的大学生最近一年与固定性伴侣发生过性行为并坚持使用安全套,整体上大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不安全性行为比例较高[6]。
大学生在校期间盲目攀比,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掉入“校园贷”的陷阱里,高额的贷款利益逼迫其不得不选择出卖自己;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极为淡薄,尤其是女大学生近年来遭受侵害的事例也不胜枚举;更可怕的是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勇于”尝试各种新奇体验,极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些大学生明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毒,还要故意报复社会,传染给其他人。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存在思想意识较差、心理准备不足,且自救与急救技能缺乏,容易受到情绪感染,不能够理性应对危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苏彦萍等在2015年对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中开展突发事件认知和应急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的知晓率均超过80%,而应对突发中毒、自然灾害等措施的知晓率平均仅达60%和33.8%。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进行应急演练,但实际发生演练行为的仅为24.9%[7]。刘颖等对黑龙江7所高校1 806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应急知识得分明显的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得分[8]。
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实行集中住宿制度,多为4~6人一间,相对来说人口比较密集;一般来说,宿舍多朝单侧,通风状况自身条件比较差,学生也经常因为着急上课或者外出而忽略保持宿舍通风,特别是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春季的沙尘、冬季的雾霾也迫使学生无法开窗换气。而每年寒暑假,多数学生会选择回家探亲、旅游、外出实习等,在火车站、飞机场等地方人口密集的也增加了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从高校的数据统计来看,每年开学季都是流行病发生的旺季,在目前的高校条件下,一旦有学生感染上传染病,很难做到第一时间的有效隔离。
虽然目前我国各高校正在逐步开设或者完善健康教育的通识课程,但是观念的普及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健康供给充足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得到推广;而且高校内外的基本健康保健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基本的健身器材、健身场地、医疗救助设备、心理咨询机构等还不能够完全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以西安某高校为例,心理咨询中心实行预约制度,但是由于咨询教师人数过少,很多学生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预约得不到及时的回复,有些甚至已经造成严重后果还没有开展过。
此外,高校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指导大纲,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等部门各自为师生安排不同课程,没有整体和系统的规划,很多课程还需要辅导员参与,但也并非所有授课教师都已接受过系统的训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开展人事改革,大批量的吸引“人才”到校。这样的竞争机制下多数以“优胜劣汰”为根本,一方面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这些群体的工作压力,很多高校老师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者疲劳状态,无法及时缓解[9]。同样的,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或者其他考核制度的压力下,高校的很多行政领导同样处于长期高压的环境之中,没有形成利于健康校园建设的保障制度。
高校师生自身健康理念不足导致健康校园氛围不足是影响健康校园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师生遇到身心健康问题时,规避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等,而选择不良的生活方式来放纵自我[10]。在高压状态下的师生,部分师生会选择用烟酒麻痹自己、“懒肥宅”等方式放纵自己,有些甚至逃避现实问题选择通宵网络游戏,严重的还有离家(校)出走、自残自杀等。
构建健康校园,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校师生的思想,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将健康理念内化于心,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师生对健康的认知,使其学会科学合理的结合自身体质规划运动;通过健康选修课、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师生学会调节自身“亚健康”状态,改善自身健康状况;举办健康主题沙龙等增强师生健康改善体验,借助瑜伽、按摩仪器、“逆向拆解上瘾体验”等辅助工具帮助师生身心放松。
健康服务的供给充足是构建健康校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高校中加大健康公共服务十分重要。大力增加高校内外基本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对于健康校园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借助外部软力量加强健康校园建设对其推进也有着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大陆很多高校已开始医联体计划,特别是在心里(理)健康教育方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与三甲医院精神科、精神专科等医院保持紧密合作,发现学生心理危机极度严重时直接转介。这样的外部支持对于推进健康校园的建设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是增加高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的直接体现。
目前的队伍构成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各部门没有整体的规划导致师生接受到的健康教育不系统、不规律,很难将健康教育理念时刻贯穿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或者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师生的健康理念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区和盲点。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展多样的增强师生健康的系列活动,但是无法全面覆盖或者效果不佳对师生的健康理念灌输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甚至无效。因此,科学合理的队伍建设对推进健康校园构建是不容小觑的,队伍人员结构、知识储备能力、专业化程度等直接决定着整体推进的进程。当然,有些高校工会全面统筹校医院、体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制定符合教职工身心健康的系列活动,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还有些高校以学生处为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为学生制定整个大学生活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对推荐健康校园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师生既是健康校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其服务主体,健康校园建设的推进师生的参与必不可少[11]。第一,顶层设计是健康校园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领导作为高校师生中的一员,树立积极健康的意识对整体制度的设计十分重要,特别是健康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决策体系、执行流程、权责划分,创新和健全整体的评价机制与健康校园建设的推进密不可分。第二,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时,必然会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师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能更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师生也能够更好的为高校服务。第三,积极动员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健康理念,高校也可以从外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健康校园建设之中,确保健康校园建设实施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