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敏,王慧敏,王玉萍,邹 霞,程春燕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业后培训部,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3.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事科教处,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国家采取加大投入、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西部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然而,当设备等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换代时,西部基层卫生人才短缺、基层卫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等现状日益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受到限制[1-3]。为此,国家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定向培养、专项规范化培训,专项进修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依据。四川省卫健委坚持医教协同、本土培养,出台了多种培养计划[4-5],其中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精准“传帮带”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各类对口支援专项培训项目相继实施。加强对口支援专项培训项目的监管,切实发挥人才培养对口帮扶作用,可有效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助推健康扶贫[6-8]。本文即以深贫县卫生骨干进修培训项目为切入点展开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讨论。
本项目由四川省卫健委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川委厅〔2017〕66号)和省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深度贫困县县乡医疗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川人才办〔2018〕32号)组织实施。项目纳入四川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统筹管理,乐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简称“三州一市”)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项目派出单位、进修基地及其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本单位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管考核、资料存档等工作。项目计划利用2018年~2020年3年时间培养810名 “三州一市”的深贫县县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骨干。2018年6月第一批深贫县县级医疗机构共派出90个进修团队、270名卫生技术骨干(其中乐山18人、阿坝78人、甘孜108人、凉山66人),到与其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的进修基地全脱产培训6个月。
2018年12月,由省卫健委人才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成立项目评估工作小组(共计4个工作小组,9名检查评估人员),分别对成都、德阳、泸州、乐山等10个地级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和38家进修基地进行该项目的全面检查和现场评估。检查评估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观察、集中访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对象为部分卫生行政部门、进修基地的管理人员、带教师资以及进修学员。
以《四川省“卫生骨干进修项目”检查评估评分细则(行政部门)》和《四川省“卫生骨干进修项目”检查评估评分细则(进修基地)》作为调查工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项目的总体管理情况、过程管理情况以及项目结束后的效果情况。
项目学员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较高(占比74.07%),以初级及以下职称为主(占比80.74%),年龄集中在36~45岁之间(占46.30%)。可见,作为选派的本项目卫生技术骨干其整体学历、职称水平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短缺。同时,存在极少部分学员没有执业资质的情况。
十个市州的卫生行政部门和38家进修基地均根据文件要求,成立了本机构项目管理办公室。48%的进修基地在本单位现有进修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基层卫生工作特点,科学制定了项目专有培训管理制度。整体来说,项目基本实现了委、院、科三级组织管理体系,职责分工明确,人员管理科学。但是,在走访的十个市州卫生行政部门中,存在部分针对项目监管不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忽视项目过程行政监管,缺少每季度项目开展情况督导检查,对项目培训效果没有及时追踪问效。迎检的38家进修基地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分布在科教、医务、人事或宣传等部门,存在部分机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不统一、交叉管理的现象。
由于本项目与深贫县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衔接,所有进修基地与学员派出单位都进行了学习需求对接,了解学员培训目标,配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高水平导师进行带教工作。83%的进修基地能够结合基层卫生骨干的实际业务水平制定有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培养计划和培养要求,培养记录规范并存档,学员反映普遍较好。但是,仍有少部分进修基地师资带教任务重,对项目学员专项带教较少,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从入科培训及培训课程记录看,几乎都是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没有医德医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记录。
所有进修基地均依据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要求,安排项目学员参加岗前培训、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科技能操作培训等教学活动,加强了学员参加教学活动、诊疗工作和科研活动等的日常管理,指导学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操作常规和管理制度等开展工作。但是,有少部分派出单位因人手紧缺,导致选送的学员无法准时报到,培训中临时被调回等。从学员追踪问效看,还存在少部分学员即使掌握某项先进医疗技术也因无人配合、无设备硬件支持等问题无法开展。
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发现,项目结束后,38家进修基地均组织学员进行了出科考核,包括理论和操作考试,并结合月度考核情况作出结业考核结论,由带教教师及科主任审核后,合格者予以发放项目结业鉴定表和进修结业证书。从带教教师访谈看,本批次学员大多勤奋好学,学习积极性高,通过培训学员综合业务能力明显提升,只有极少部分学员没有执业资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对培训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其培训效果差强人意。从项目学员的访谈看,大部分学员对本项目满意度和认可度高,有较高热情。学员表示希望此类项目可以继续开展,从而带动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本项目由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划拨经费用于培训师资带教、食宿补助等。各单位均严格落实项目经费使用要求,为项目学员提供了必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负责人发现,部分医院除按文件要求发放食宿补贴外,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额外给予学员生活补贴,及时解决学员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项目派出单位应尽量围绕项目学员选拔标准进行人员派送,尽量选拔有执业资质、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骨干人才参与本项目,提升项目学员整体水平,更好的完成项目培训目标。派出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积极思考在岗人员学历层次提升问题、职称评审问题并予以支持[9],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使用和管理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保障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合理性,以不至于遇到好的培训项目时无合适人选派出。还应做好学员培训中及培训后的相关保障工作,尽量为学员创造安心的培训环境,让学员能够学成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新发展。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重视并严格落实专项培训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及追踪问效工作,理顺管理体系,尽量统一进修基地负责部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导师对项目学员带教的重视,加强专项带教,严格落实各项教学活动,尽量为学员创造上手机会。重视对学员医德医风、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探索建立带教老师激励机制,调动带教积极性。
项目管理部门要重视效果评估,规范考核评价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加强追踪问效,对学员新业务新技术应用、诊疗水平、学科发展、服务贡献等进行追踪。综合各项评估结果及反馈,建立项目管理督导指标体系,以评促建。
通过深贫县卫生骨干进修项目实施,可见相比于普通进修,个性化专项培训项目的培养对象、内容和方式更加切合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个性化培养项目开展可更精准的支援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各接收单位可结合自身优势及项目承接经验,完善专项项目制度建设,建立普适性的项目规范化管理办法和长效培养机制,从而推广应用于其它更多的个性化专项培训项目,不断探索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专项培训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医学人才培养难题提供新思路。
但是,随着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 出现了越培训,流失率越高的怪圈[10]。为保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性、促进基层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建议还应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机制,建立人才培训成果认证制度,完善留住人才政策[11-13],采取骨干人才职称评审倾斜、薪酬待遇倾斜、表彰激励倾斜等措施,完善其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保障服务政策,才能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总之,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长期扎根基层,直接服务百姓,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意义重大。我们应以基层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各类平台、继续教育基地和远程教育等资源,分层分类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创新基层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培养基层急需的高素质的专业卫生人才;应把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加大项目、资金等支持力度,共同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更加精准的助推健康扶贫工作,服务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