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甘化阳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2020-02-15 15:34卢成远张沁园
江苏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辛味甘味仲景

卢成远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古人对阳气的重视程度,视阳气为生命之根本。仲景喜用温阳之药,以扶助阳气祛除外邪,温阳药多为辛、甘味药相配伍,两个性味不同的药相合而形成的功效已不同于原有单味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这属于药物的性味合化。兹就辛甘化阳法渊源及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运用探讨如下。

1 辛甘化阳法理论渊源

1.1 辛甘化阳法哲学思想渊源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发展。《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阳主阴从”的关系。如《彖卦》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古代哲学思想认为阳气占据人身主导地位,这促进了治病重视阳气思想的形成,进而为辛甘化阳思想理论形成提供了哲学思想依据。

1.2 辛甘化阳法医学思想渊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把药物性味趋向始归为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首次在理论上把药物性味归为阴阳属性。清·高士宗[1]认为:“五味阴阳之用,彼此相济以成。如辛主发散,从内而外,必济以甘,故辛甘之味,为能发散而乎阳。”历代医家不断提出新说,至清代,辛甘化阳一词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2],云:“遇寒腹痛,用当归桂枝汤,辛甘化阳,以和营卫。”刘劲松[3]提出,《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所载的“五味补泻体用图”揭示了《汤液经法》的“以味成方”法则。揭示了《汤液经法》是以药物性味来进行组方的,组方用药是有法则的。而钱超尘[4]已从文献及方药组成相关性等方面证明了《伤寒论》是以《汤液经法》为蓝本而成。所以可以推断《伤寒论》用药法则及组方理论,可能源于《汤液经法》。后世医家多遵辛甘化阳法组方理论创立了一系列温阳化气之方,如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极大地丰富了辛甘化阳法治疗病症,也验证了此法在临床上的实用性。现代《中医大辞典》[5]将辛甘化阳定义为:“治法之一。辛味与甘味药同用以扶助阳气的治法。”由此辛甘化阳这一治法被正式收入辞典。

2 五味合化下的辛甘化阳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直接论及五味配伍理论,但客观上的确有所体现,如辛甘合用以化阳、酸甘同用以化阴、苦咸相伍泻热而存阴、辛开苦降以调和中焦胃气等[6]。所以辛甘化阳法只是五味合化理论下所衍生出来的一个用药配伍方法。辛味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味还具有辟秽、化湿、开窍作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润养、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辛入肺多用于行气、发散,甘入脾多用于和中土。人体功能正常运行全赖阳气运化,如津液的蒸腾气化、温养脏腑等。两个不同性味的药相伍,不是它们原有的功效相互叠加,而是通过性味合化产生新的作用功效。《伤寒论》中辛甘化阳法下包含辛甘发散,辛甘化阳,和脾胃、调营卫三种具体治法。

2.1 辛甘发散 辛、甘二味都属于阳,具有向外、向上、升浮发散的趋向,辛味清薄之药,辛入肺,肺外合皮毛,入人体后易走皮毛,发汗解肌,治疗伤风感冒、外受风寒湿之邪侵入等。辛走表解肌以发汗,甘走里守中滋津液,防止辛开太过,使汗不伤津,汗出有源。辛味具有开腠理发汗的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所以辛味入上焦具有发汗、宣散、通窍和治疗上焦部位病症的作用。如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之辛味以开腠理,发汗解表,配伍甘味之甘草以和中州、滋汗源。

2.2 辛甘化阳 辛味厚浊之药,合甘味药,入人体后多走血脉,具有温阳、通阳之功。如64条桂枝甘草汤证。此为发汗太过,重伤心阳,心阳虚不振,心无所主,悸动不安,取桂枝之辛味和甘草之甘味,辛甘化阳之义,以温复心阳。本方桂枝两倍于甘草,说明重用桂枝之辛味药,取其量大味厚以温助心阳,此方即是《伤寒论》中辛甘化阳法的代表方剂。

2.3 内和脾胃,外调营卫 辛味性升浮走散,有调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之效;甘入脾,缓急补虚。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运化正常则营卫周身循行流利。《伤寒论·辨脉法》曰:“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可知仲景重视中焦脾胃与营卫之间的关系,所以仲景通过调理中焦脾胃来调和营卫。如(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此为营卫不和证。感受外邪,卫外不固,营阴不得内守而外泄,此即“阳浮而阴弱”。营属阴,卫属阳,营卫来源于脾胃所化水谷精微,调和营卫的关键所在是调和脾胃,脾胃健,生化水谷精微充足,营卫得养,则营卫调和。方取桂枝、生姜辛温滋脾胃之阳气,能振奋脾胃生发之气,启化源、资营卫,佐芍药滋养营阴,以滋养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运化正常,则营卫周身循行流利。脾胃功能强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既补充了营阴,又振奋了卫气的卫外功能,正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桂枝汤就是通过调理脾胃,使其功能得以健运,气血得以化生,营卫得以充养,来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3 辛甘化阳法作用功效

单用辛味药,易耗散元气,药过病所,邪不易除,而致他病又起,合甘味,甘味内守,以牵制辛味之耗散,性味合化,辛甘化阳,以增辛味温阳之功。辛甘之品,质轻味薄者,升散走表以宣发腠理、发汗解肌;质重味厚者,内守走里,温阳之力增。在《伤寒论》中,仲景多用辛、甘二味药物性味合化来配伍组方,以衍生出新的功效,适用于不同的主治证候。仲景用药多固护一身之阳气,现总结《伤寒论》辛、甘味药合化产生的功效如下:

3.1 助阳化气 代表方为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原文156条五苓散证,为津液不化、水湿内停证。水饮为阴邪,水饮内停易阻碍阳气,阳气困阻,不能布水精于四方。方用桂枝之辛味,合茯苓、白术之甘味甘淡渗湿,以助阳化气。辛甘化阳、温化水饮,以伸其阳,使病理之饮邪转化为滋润脏腑之津液,膀胱三焦津液得以气化通调,则小便利,口燥、烦除。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为津液不得气化,水停心下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治疗水饮内停之大法。桂枝辛温通阳以温阳化饮,佐甘味茯苓、白术、甘草以辛甘化阳,通阳气行津液;又甘味使中土有权,益土以制水也。

3.2 温经散寒 代表方为桂枝附子汤。桂枝辛温味薄易走表,附子辛热味厚易走里以温经助阳、祛湿通络,合大枣、甘草之甘味,合化为阳,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使在表之风湿邪气从外而解。

3.3 调和营卫 代表方为桂枝汤。成无己认为辛甘味药相配伍健脾胃而调营卫,如其在《伤寒明理论》[7]中曰:“黄帝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仲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调和营卫。

3.3.1 和脾胃以调营卫 《灵枢·邪客》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化气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古人认为营为血、阴,卫为气、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卫循行正常全赖脾胃得以充养。仲景用桂枝汤辛甘化阳内调脾胃,脾胃健运,升降正常,气血生化充足,营卫得以充养,自然循行有度。

3.3.2 宣发腠理以调营卫 原文54条,仲景通过汗法来调和营卫,营在内属阴,卫在外属阳,外邪犯表,卫阳奋起抗邪于外,卫阳不密,则营阴不得内守而外泻,所以自汗出,此为营卫不和谐也,先其时发汗,来调和营卫,营卫得调,则汗自止。

3.4 发汗解表 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为后世医家治疗外感表证立下大法。仲景遵其意,在《伤寒论》多处强调邪在表,汗解之。如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46条“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等条文分别记述邪在表汗而发之治疗法则,仲景示人以法。《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为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仲景用桂枝辛温走表以发汗、开腠理,合大枣、甘草甘味,辛甘合化,内调阴阳以资汗源,外和营卫以解肌发表。外证得之发汗以解表,内证得之以和脾胃。所以后世医家吴谦[8]赞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

3.5 温中补虚 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此方系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以建中补虚、和里缓急。不以桂枝加味为方名,其意不在解表,而在于建中。方中胶饴甘温补虚、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中州,使中气得复,脾胃升降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营卫调和,悸烦自然可解。后世著作《成方切用》[9]谓:“桂枝辛热……和营而补虚,使中气建立,则生育营卫,通行津液……虚劳不足可愈矣。”

3.6 平冲降逆 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病机为心阳不振,水寒之气上逆。用桂枝加桂汤重降冲逆,此方为桂枝汤重加桂枝二两而成,以振奋心阳、平冲降逆。桂枝味辛温,此方桂枝为五两,以加强温振心阳之功,以镇下焦水寒之气。

3.7 温助心阳 代表方为桂枝甘草汤。此为发汗过多,重伤心阳,心阳大虚证。方中仅桂枝、甘草二味药,重用桂枝四两,量大力专,扶助心阳,甘草甘味补中益气,二味合化,辛甘化阳,振奋心阳。

3.8 温通血脉 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此为阳气虚衰,不能温通四肢,则手足厥寒,脉细,则为虚。心主血,当归补其心。桂枝辛温,合甘草、大枣之甘味,辛甘合化,入血分,以滋阳气,鼓动气血,以温通血脉;助细辛、通草温通血脉、养血散寒,治厥阴肝寒血虚证。

3.9 温肺化饮 代表方为小青龙汤。此为风寒客表、水饮停肺证。此方共8味药,其中5味为辛温药,可见仲景用大量辛温药伍甘味药,以防辛散太过,药过病所,配伍甘味药,性味合化以化阳,以奏温化痰饮之功。

3.10 温中复阳 代表方为甘草干姜汤。此证为误汗而致阳虚证。方中甘草益气和中,干姜温中复阳,二药合用,辛甘化阳,中阳得复,则厥回足温。方中未用桂枝,因桂枝味轻清薄易走表,治太阳表虚为主,干姜味厚入里守中,守而不走,治少阴里虚为主。本条文虽在太阳病篇,但以少阴阳虚为主,所以当温中土,以制水寒复其阳。《注解伤寒论》[10]:“《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

3.11 回阳救逆 代表方为四逆汤。此为少阴阳虚证,四逆汤方中附子走而不守以回阳救逆,干姜守而不走以温中散寒。少阴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总司,阳气衰微生命处于垂危阶段。《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所以仲景遵其旨,急用大剂辛热附子、干姜合甘草,辛甘化阳,固护人身之阳气,而为回阳救逆之剂。

4 结语

《黄帝内经》首提性味配伍以御邪,至后世医家不断总结其思想,提出辛甘化阳这一治法,涉及这一理论的相关著作不胜枚举,唯东汉张仲景得其要旨,活用辛甘化阳法,审机施药,量小精专、药少效宏。仲景治病示人以法,重视人体一身之阳气,多用辛甘化阳之法,处处固护人体之阳气,扶阳气以祛病邪。辛甘化阳法在《伤寒论》中为指导药物配伍之大法,一直为后世历代医家沿袭相用。

猜你喜欢
辛味甘味仲景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