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峰
(云南省玉龙县畜牧兽医局 674100)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介于东经99°22′49″~100°32′17″、北纬26°35′03″~27°45′46″,为南温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2.9℃,年日照时数2463.4h,年降雨量968.3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最高点海拔5596m;最低点海拔1370m, 相对高差4226m。 可见各区域属于立体型气候,差异较大,因此要想在高原地区养好鸡,必须做好环境条件的控制,下面将养鸡要求的温度、湿度等主要条件详述如下。
育雏前3d 要求鸡舍温度相对较高, 应达到33℃~34℃,3~7d 逐渐下降到30℃~31℃,然后每2~3d 降低1℃~2℃,在5~6 周时下降到20℃-25℃,以后在育成和产蛋期均维持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即可。 鸡舍温度较低时,鸡群的饲料转化率就会相应的降低。 一般饲养管理指南上给出的饲喂量均是在舍温20℃的前提下设定的,如果鸡舍温度升高或降低1℃,就应降低或增加1g 饲喂量,可以维持舍内温度尤为重要[1]。 另外鸡舍温度较低时鸡舍中的湿度就大些。 应将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结合起来考虑,因为可以形成鸡的体感温度。
通过实践观察得知,鸡舍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鸡群表现精神状况良好,采食量和饮水量正常,体重达标、均匀度较高、成活率和产蛋率增加。 如果温度过高,鸡群表现张口喘气、远离热源活动、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产蛋率和受精率降低等。 温度过低时,鸡群聚集在一起向热源靠拢,甚至相互挤压致死,鸡群生长发育不良,容易发生感冒或腹泻,致死鸡群体质衰弱,死淘率和饲料报酬增加。 如果鸡舍温度忽高忽低,鸡体生理代谢失去平衡,不利于鸡体抗体水平和抗病能力的提高[1]。
鸡舍中的湿度会随着舍温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通常湿度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外界空气进入鸡舍后形成的水汽,约占总水分的10%~15%。 二是鸡只通过呼吸排出、皮肤蒸发和鸡粪蒸发的水汽,这类水分约占总75%。 尤其是鸡粪中含有75%~80%的水分,并且随着鸡舍温度的降低,鸡粪中含水量越高。 三是鸡舍地面、墙壁、垫料蒸发和水线漏水等的水分约占总水分的10%~15%[2]。
舍内湿度可以用干湿球湿度计来测定,有经验的管理者也能够凭借人体的感觉和鸡群的表现来判断湿度是否适宜。 一般湿度正常情况下,人在舍内不会感到口腔和鼻子干燥,舍内无粉尘飞扬,鸡群精神状态良好,鸡体腿胫和脚趾部细嫩且有光泽。一般要求育雏前一周鸡舍湿度维持在70%~80%, 二周时逐渐降低到60%~70%,以后可以保持在40%~70%即可[2]。
鸡舍内有害气体尤其是氨气浓度过高时, 不仅能够灼伤鸡只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同时皮肤也会受到严重刺激,引起胸囊肿,这样鸡群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和生产性能降低,甚至诱发鸡群发生呼吸道病和腹水症。 所以首先应减少鸡舍氨气的产生, 可以通过减少水线漏水和鸡群腹泻发生等来达到减少水分产生目的[3]。
育雏前两周雏鸡对风速的感觉比较敏感, 风速不应太快且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到雏鸡身上。 通风前可以将鸡舍温度适当提高2℃~3℃,有利于减少冷应激给鸡群带来的危害。 判断鸡舍通风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人进入鸡舍感觉不到闷气和有氨味。 通风时还应封闭不用的门窗和下水道,防止贼风入侵和背流风,避免腹水症的发生。 切记做到有效通风和空气流通的均衡性,以免空气循环出现死角[3]。
根据季节的变化加大或减少通风量来降低或增加舍内温度,并保证鸡舍空气流动均匀,冬季和育雏时要求地面风速低于0.3m/s。 可以通过调节通风口大小来控制风速和通风量。 夏季温度较高时可以增加风机数量和开启较多的通风口, 最高风速应不超过2.5m/s。 通风的原则保持鸡舍前后风速和温度的一致性,切忌出现前后温度差异较大或者风速差别较多的情况。
育雏前期鸡群要求光照强度大、光照时间长,为了促使鸡群多活动,光照越强越好,育雏前5d 光强达到80~100lx,光照时间采用23h,且尽量保证强度均匀一致、无光照死角。 随着鸡只日龄的增长,2~4 周末光照时间从18h 降低到8h,如果鸡群体重正常从第四周起就要采用8h 的恒定光照制度, 光照强度降低都5~10lx。 育雏期间光照强度的差异不超过20%,有利于刺激雏鸡早期增重。
为获得最大的效益, 根据鸡在不同生长时期配制优质的全价饲料,同时兼顾高海拨地区对营养的需求,在适当放养的条件下,加喂适量粗饲料,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达到保持鸡肉及其产品优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