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建,胡 爽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113122)
在现代养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动物养殖效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做好动物疾病诊断和防控措施,不能只关注整体养殖场的经济利益,还应该从动物的实际情况入手, 搞好整个养殖业的环境建设,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动物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真正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寄生虫是养殖动物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疾病,这种寄生虫可以分成体表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两种, 这两种疾病会存在于动物的不同部位,而且以吸食动物的营养为主,属于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初期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只是在繁殖的过程中会分泌大量毒素,这会导致动物的整体机能逐渐衰退,更严重的可以直接导致动物死亡。
细菌疾病很难用肉眼察觉,而是要借助专业设备进行精密检测才能发现,这种疾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还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一过就会以极快速度扩散到整个养殖场,导致大规模动物死亡[1]。 另外,这种疾病不仅可以通过接触传播,还可能通过食物、环境等其他途径传播,如果养殖卫生存在问题,这种疾病对整体养殖效果都会带来致命影响。
非传染性疾病按照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成外科、内科和产科疾病,这种疾病不会传播,但是会受到养殖场管理的影响,其中,产科疾病的危害尤为巨大,毕竟动物在进入妊娠期之后,如果出现了产科疾病,不仅对母体有影响,同样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这种疾病除了有饲养方式的原因, 更有人工配种的因素,如果人工配种不当将会提高动物的发病率,降低整体养殖效率。
在开展动物养殖工作的时候, 养殖场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专业兽医对动物进行定期检查,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动物染上疾病,尤其是在动物出现疾病症状的时候,因为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就会出现用药混乱的问题,这会加剧动物疾病的发病率[2]。 除此之外,整个养殖场内也没有配备比较专业的医疗设备,也没有保证良好的通风系统,如果出现潜在病毒,在这种环境下只会让更多动物有发病的可能。
饲养动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毕竟不同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各不相同,就算是同一种动物,在它们不同生长阶段也会需要不同的物质。 但在目前的养殖过程中,很少有养殖人员能够意识到区分饲养物质的重要性, 只是将喂饱动物当做饲养的唯一标准, 也就更不会想到不同营养物质可能会对动物带来不同的影响,这也可能是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的原因之一。
动物的生长环境对感染疾病有直接影响, 如果动物生长在一个温度适宜、设备齐全、卫生良好的环境中,很少会感染疾病,但是就目前来看, 很多养殖场的卫生情况没有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存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小或过大的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动物的身体不适,更严重的会直接导致动物的抵抗力受损,身体机能下降,最终发生多种传染性或者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动物疾病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制定养殖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需要结合养殖场和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确保制定的方案能够彻底实行, 让养殖管理制度能够真正提高整体养殖效率[3]。 这个制度包括制定养殖人员的排班时间和负责的动物, 确保每个养殖人员对这个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和需要摄入的营养物都了如指掌,并定期对养殖人员开展养殖培训工作,让他们的养殖能力能不断获得提升。
疫苗注射主要靠养殖场内专业的兽医完成, 这实际上能有效防治病原入侵,从根源上解决动物患病的问题。 在接种完疫苗后,兽医还需要及时关注动物的情况,检查疫苗是否对每种动物或者一种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有用, 用这种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病毒防范,如果发现异常动物也需要及时进行隔离,并由专家一起研制出新型疫苗,尽可能将动物患病的几率降到最低。
在建设养殖场的过程中, 不仅要结合养殖场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还要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调整,确保动物能够生活在一个通风状况良好、阳光充足、湿度适宜且有良好供水和电的环境中, 并且还要做好一定的保障措施以及动物个人卫生的护理工作,让动物能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且不会受到疾病的困扰。
综上所述,养殖场管理者需要从动物本身入手,提高养殖管理的效率,并定期为动物提供疫苗注射工作,时刻保持养殖场内的环境卫生,让我国的畜牧业能稳步朝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