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学清
(甘肃庆阳市环县小南沟动物疫病防控服务中心 745716)
在农村地区养鸡主要采用的是小群体散养方式,虽然饲养周期较长,但是鸡只肉质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已经成为当前市面上活鸡销售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在实际的饲养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 散养鸡各种疫病极易发生,不仅给鸡群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而,必须要提高散养鸡疫病的防治水平,做好其技术推广工作。
当前,农村散养鸡雏鸡主要来源于作坊式孵化,只有极少数雏鸡采用的是自孵方式, 在孵化过程中并没有做好种蛋的清洁以及消毒处理工作, 导致病原菌极有可能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使得散养鸡存在着重大的疫病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季节或者气候变化,散养鸡疫病发生概率明显提高。
农村散养鸡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为预防。 但是,当前在农村地区,很多农户对散养鸡疫病预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旦鸡群出现疫病,不请专业兽医而是直接在兽药店买药,这样极容易错过鸡群的最佳治疗时间,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1]。 在农村地区,散养鸡较为常见的疫病主要包括传染性法氏囊病、禽霍乱以及非典型新城疫病,这些疫病极容易导致散养鸡的死亡。 一些农民由于防疫知识的匮乏,随意丢弃病死散养鸡,这样进一步导致了疫病的扩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在养殖过程中,散养鸡由于日龄以及数量不相等,极容易出现分散化的现象,导致防疫难度增大,使程序化防疫工作无法顺利实施。 在同一地点,一些散养鸡接受了免疫工作,而一些散养鸡并没有免疫, 一旦病毒入侵这些尚未接受免疫工作的散养鸡就会导致疫病的流行。
2.1.1 提高疫病防治意识
作为散养鸡的主要看护者,养殖户需要充分了解散养鸡的疫病情况。 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对各种疫病缺乏深刻的认识,其疫病防疫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有帮助其掌握防疫知识,对疫病预防工作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使散养鸡的质量以及产量得到有效提升[2]。 因而,畜牧兽医部门需要以村为单位建立散养鸡疫病防治课堂,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2.1.2 对疫病防治技术进行大力推广
在散养鸡疫病防治过程中, 畜牧兽医服务人员应当主动为养殖户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同时开展技术交流。 在对疫病进行诊断过程中, 需要为养殖户分析疫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具体的防护措施。 基层畜牧兽医应当对其自身职责进行切实履行,积极为养殖户提供专业检疫。 还需将村级防疫员联系方式提供给养殖户,保证养殖户及时获得技术服务,实现技术以及服务的有效结合。
2.2.1 采用专业喂养方式
农村散养鸡普遍采用的是粗放式的养殖模式, 常常导致鸡只喂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缺乏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使鸡群的抵抗力受到影响,各种病原菌极容易入侵到体内。 因而,养殖户应当采用杂粮以及饲料配合喂养的方式, 使散养鸡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做好养殖的科学化以及精细化管理工作。
2.2.2 对鸡苗进行免疫接种
由于养殖户缺乏专业水平, 使得散养鸡无法获得良好的疫病防控, 对疫病防控缺乏明确的认识, 常常忽略鸡苗的免疫工作。 养殖户没有充分认识到疫苗的价值,无法准确掌握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时间。 当前,市场上疫苗在质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养殖户因缺乏辨认能力常常导致接种疫苗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3]。 因而,养殖户应当不断提高疫苗种类辨别能力,加强对疫苗接种价值的认识,做好疫苗防护知识的学习工作。
2.2.3 加强饲养管理
相当一部分养殖户选择在作坊中购买鸡苗, 由于前后饲养方式以及饲养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各种突发性以及病毒性疾病发生概率明显增大。 因而, 养殖户必须在这一方面加强重视,将适量维生素加入到鸡群饲料当中,使散养鸡具备更强的抵抗力; 同时建立良好的消毒习惯, 为散养鸡提供清洁的生存环境,以防细菌大量滋生。 此外,还需尽可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2.2.4 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些养殖户对病鸡以及死鸡采用的是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没有及时隔离病鸡,随手将病死鸡扔至垃圾堆中而缺乏严格的焚烧以及粉碎处理,使得疫病出现了大范围的扩散。 针对这一问题,畜牧兽医部门应当建立严谨的制度,对病死鸡无害化处理进行强制执行,同时做好实时监督工作,对疫病的传播进行及时抑制,进而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