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效应下的企业创新与质量提升

2020-02-15 07:12张强
江苏建材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政策政府

张强

(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江苏 南京 210008)

0 引言

1912 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应用到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并提出“创新性毁灭”这一概念,认为“创新”破坏了原有经济的静态平衡实现了现实经济的动态发展[1]。 当今,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大背景下, 创新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 创新引领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与决定要素, 与创新紧密关联的创新质量是保持创新深度与持久力的关键保障。 林毅夫[2]曾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经历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需要政府协调创新活动成本与回报关系, 并通过政策手段对市场加以调控使之具有合理性。 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绝大部分情况下,政策会惠及企业发展所需,减轻企业负重、拓展创新空间并不断提升创新质量, 但也存在由于政策普适性与落实偏曲导致的以获取扶持资金为主要目的的盲目创新、突击创新甚至造假创新等投机行为。 这就需要探讨就产业政策的正面效应进行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优化路径, 以保证政策初衷与有效实施落地。

1 基于产业政策的企业创新与质量提升优化要素

1.1 资金保障优化

企业创新具有时间长、风险大的特点,创新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与突发问题,导致难以获取外部大额资金支持。 而产业政策解决了企业外部融资难、政府补贴不到位、税收优惠少等实际问题,通过政府层面保障,产业政策缓解了企业压力,拓宽了企业正常发展的资金渠道。 同时,通过调控调整资本与信贷市场,一定程度上放宽被扶持企业的银行信贷与IPO 融资审批流程,缓解了企业外部融资压力。 另外,产业政策保障机制助力企业放心大胆研发,促进研发水平提升,系统落实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创新”与“资金保障”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有学者通过混合回归与DID 模型分析, 得出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科技发明与研发投入有明显提升这一重要论断[3]。

产业政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与参考标准, 企业通过申报或参与政府主导的研发项目,一方面弥补了企业实力与外界认同、特别是投资者认同的不对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企业创新研发有资金以及有政府认证外界认可的双重保障。加上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系统性全面化的制度,其中包含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绩效奖励以及创新补贴等费用减免扶持,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创新信心,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1.2 知识结构优化

产业政策在确定发展导向与发展目标的同时,会结合被扶持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力度。企业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添置先进的生产与研发设备,引进在科研与实践上有优势的技术人员,加大创新突破发展,这种模式下的创新在系统性、 长久性上都会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并逐步形成引导和适应国内外发展需求的新知识体系,继而通过产业间、企业间、校企间的交流协作,提升创新互动水平, 推进创新知识的不断升级完善, 加以专利为主要模式的成果保护与转化应用,扩大企业创新效益、创新质量与发展层次。 知识结构优化,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因“市场失灵”导致的企业创新主体失调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公共产品,降低了企业成本,扩大了创新意愿,提升了创新能力。 产业政策扶持更是推动以高新区、科技园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发展,为企业创新发展扩展了空间。

1.3 人才队伍优化

人才是企业开展所有创新的基础。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先进理念引进力度,拓展高校专业研究人才参与企业创新渠道,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利于引领创新提升。 全面打造重才、惜才、爱才、育才的人才培养环境,用充沛的人才资源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科技生产创新力与市场竞争力交替提升。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根基,在产业政策导向下的发展布局要通过深化落实,实现基础研究人才与科技实践人才互为支撑的互动提升,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中人才能量的良性循环。

2 基于产业政策的企业创新与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策略性创新弊端

企业自身拥有的创新发展研究成果, 如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的质量与数量,是产业政策扶持企业创新力度的重要依据,政府制定扶持保障政策时的出发点是促进企业创新与质量提升。 受利益驱动,企业会充分利用资源,储备与政府政策导向相匹配的专利数量,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投入与税收优惠机会, 由此易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专利泛滥,与政府提升企业创新生产力的培育初衷不符,企业过多地与自身核心发展不相符的所谓创新投入,反而分散了发展精力与财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高质量提升。

2.2 政策导向被偏曲后的投机行为

产业政策直接反映政府的发展意愿与管理导向,从而助力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与产品研发。 政策针对部分产业提供的帮扶资金,导致有的企业为获取资金支持寻找对应企业开展无实际意义的短暂合作或变更原本的创新方向,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寻求经济租金,以谋取政策为企业提供的发展项目及其他可受益的经济资源,让处于决策源头的政府受制于企业和利益团体。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政府提供的支持保障资源出现了错配,真正有创新能力与创新需求的企业无法获取政策支持,无法实现预期的政策设置目标,干扰了正常实施的创新活动。

2.3 企业获取政策扶持差距较大

国有企业在获取政府产业政策的途径上有便捷优势,能够更为精准地响应政府政策导向,能够获取可观的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优势。于政府而言,这种双方都有积极收获的良性互动,保证了政府投入的稳定性。而其他企业在政策的获取及理解上会有一定偏差,对政策的理解分析缺少选择参照与决策经验。企业获取政策扶持的机会与扶持力度存在较大差距。

3 基于产业政策效应的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3.1 加大创新投入与成果保护

企业要解决策略性创新弊端, 须从 “基础”着手。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在企业中的实施与推进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技术攻关,优化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改善基础研究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延续性、深入性的基础科技研究平台基地,夯实基础、升华技术、提升创新质量。加大对创新研究成果的保护力度,对企业创新表现较为突出的专利,实施系统化、合理化管理,一方面通过保障制度申请专利,另一方面通过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专利应用。 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创新互动,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潜能。同时,要围绕产业政策,就发展目标与实施主体,制定出扶持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回避专利数量、经费投入等彰显“数量”的指标体系,将考核评价的重心放在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创新影响力、效益产出动态变化、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等有助于优质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与创新提升上,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

3.2 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与过程监督

产业政策系统性地优化资金保障、知识结构以及人才队伍,利于激励企业不断提升以质量为主导的创新数量,进而提升创新水平与质量。 要制定围绕政策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如信息公开、税收减免明细、手续办理流程等制度,通过细化政策落实过程监督,明确责任主体,帮助企业缓解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充分发挥好政策的保障、引领、监督作用。

3.3 提高产业政策规划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产业政策不是单一的文件,涵盖众多产业领域及发展导向,并有与之配套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与责任主体分工。要确保政策具有科学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必须进行充分的发布前调研论证,通过政策的实施, 使需要重点予以扶持的企业获益,助力营造良好的企业竞争生态环境,通过政策导向与政策调控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提升,并通过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行业间、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4 结语

只有加大政策扶持的过程监督,杜绝企业创新资源获取与创新资金分配不合理现象, 建立政府、企业在政策扶持过程中的廉政风险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打造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空间,净化企业营商环境,才能使企业有精力、有财力致力于创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政策政府
政策
政策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助企政策
政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