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光 余新雅 李琳慧 黄彪 付勇(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0004;.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合肥 00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0006)
热敏灸疗法是一种特殊的艾灸疗法,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腧穴,以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1]。热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由于古代医家理解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证型具有局限性,认为热证禁灸,热证禁灸说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艾灸的推广和临床实践应用。但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运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热证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热敏灸治疗热证主要通过火郁发之,以热引热,达到郁散、热清的功效。笔者临床试之,屡屡效验,现将临证心得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1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李某,男,32岁,2017年12月23日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主诉:右侧腰部起疱疹2日。患者缘于半月前因情绪紧张,熬夜工作,2天前右侧腰部突然出现灼热感,继而出现簇集样水疱,呈带状分布,疼痛难忍前来我科就诊,刻下见:右侧腰部疱疹呈带状分布,水疱簇集,每个水疱如黄豆大小,内容物水样透明,伴有急躁易怒,失眠,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中医诊断:缠腰火丹(肝郁化火,湿热熏蒸证);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治则:解郁散火,清利湿热。治疗:先让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进行常规消毒,选取局部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阿是穴,让其局部轻微渗血,取火罐快速拔按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让其出血3~5mL,然后运用热敏灸疗法在右侧膈俞穴探及热敏腧穴,热感徐徐入里,10min后热感扩散到整个腰背部,灸感持续35min后回缩至膈俞,乃停灸,1次治疗后患者感疼痛减轻,疱疹开始结痂,经过7次热敏灸治疗后即愈,无任何后遗症状。
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郁不疏、湿热内蕴、毒火外袭等因素引发,多以疏肝解郁、清利湿热、化毒散火为治则。通过在患处刺络拔罐放血则可达到“泻其血而散其邪热,血去则经通”的效果,有清利湿热,拔其火毒之功;采用热敏灸疗法则起到以热引热,火郁发之,使其气机畅、血脉通,从而达到治愈本病的效果。
1.2 面痛(三叉神经痛)肖某,男,46岁,于2018年3月16日就诊。主诉:右侧面痛2月余。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颊连及牙龈烧灼样疼痛,每因张口而疼痛剧烈,口服卡马西平无效,遂寻求中医药治疗。刻下见:患者在叙述病情时因张口而疼痛发作,疼痛难忍,平素急躁易怒,伴有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中医诊断:面痛(肝郁化火,阳明热盛证);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治则:发散郁火,清解阳明。治疗:患者仰卧位,嘱其放松。取穴:合谷、内庭、二间、曲池,内庭点刺放血,其余穴位用毫针刺,行捻转泻法,留针20min,配合热敏灸疗法,在右下关穴探及热敏灸感行单点温和灸,10min后出现明显透热现象,继而扩热到整个右侧面颊,于40min后灸感消失,感局部灼热停止施灸,1次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缓解明显,张口说话不疼痛,按上法热敏灸治疗10天后患者疼痛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面痛从病因病机来看,多因风寒或者风热上攻于阳明所致。从经脉循行来看,面部为手足阳经脉所过之处。“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入上齿中,环出挟口,环唇。”选用阳明经的荥穴二间、内庭清热泻火,合谷、曲池泻火止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热伏于内,宜透表而散,运用热敏灸疗法可使腠理开、引郁热外达,达到热清、郁解之功效。
1.3 痹症(痛风性关节炎)王某,男,36岁。于2018年6月12日就诊。主诉:左侧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3天,患者于2年前因经常应酬,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之品,加之劳累受寒,后出现左侧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僵硬不适,查尿酸523μmol/L,服用别嘌呤醇、丙磺酸等药,疼痛缓解,因3天前饮酒后疼痛复发。现症见:左侧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入暮加重,伴有关节僵硬,口干烦渴,纳差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诊断:痹症(湿热下注,痰浊夹瘀证);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治则:清热化湿,化浊行瘀。治疗:取穴:内庭、曲池、血海、丰隆、局部阿是穴,内庭、局部阿是穴点刺放血,其余穴位用毫针刺,行捻转泻法留针20min,配合热敏灸疗法在中脘穴探及热敏灸感,在中脘行单点温和灸,5min后施灸部位出现透热,20min后热感沿着大腿内侧小腿内侧传至第一趾骨疼痛部位微微汗出,到50min后灸感消失,局部灼热,停止施灸,治疗后患者即刻感觉局部疼痛缓解明显,按上述热敏灸疗法治疗半月后痊愈,嘱其清淡饮食减少饮酒次数,半年随诊未见复发。
按:痛风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食肥甘厚味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失权,痰湿留滞血脉,难以泄化,瘀血互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节发为疼痛,结节畸形,甚为溃破。痰瘀郁结久而化热,治疗时应以“泄浊祛邪,泻热化瘀”为主,内庭、局部阿是穴点刺放血,可起到泻热祛瘀生新、调气行血的作用,痰浊、瘀血均为阴邪,“非温不化”,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热敏灸疗法悬灸中脘穴,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使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达化痰泻浊,行气活血之功。
《素问·至真要大论》“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为正治法,以热治热则为其变,属于“反治法”。灸治热证早在《内经》就有相关的记载,如《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肩与髃,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痈发四五日,逞焫之。”说明艾灸对于外科疮痈肿毒热证,急用艾灸能够使痈疽肿毒消散。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总结唐代以前灸法作用,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明确提出了“热证可灸”突破了《伤寒论》中热证禁灸的局限大大扩展了火针运用范围。灸治热证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屡见不鲜,书中记载关于实证,湿热证,阴虚内热之证均可用灸法,如《千金要方·卷十四》:“治心实热,灸心输,二七壮,小儿减之。”《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治湿热导致五淋,可“灸三敦三十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八》话:“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实热、湿热会导致局部气血壅滞,火郁会生内毒,往往出现红肿热痛或者痈疽等临床表现,在临床上过早运用寒凉之法,可能导致湿热,火毒之邪,留在局部不能消散,不利于排邪,运用艾灸疗法可宣泄实热,清化湿热,发散郁火,以热引热,达到火热毒邪外散的作用,阴虚之人亦可用灸。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丰富并完善了热证可灸论,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并将艾灸治疗热证的作用归纳“散火祛瘀”“泄引热下”“养阴清热”三个方面。近代以来,不少医家如周楣声也力倡“热证可灸”,他在其著作《灸绳》提出“热证贵灸”学术思想,这一学术思想是以《内经》理论“正反逆从”“火郁发之”作为指导。
热敏灸疗法治疗热证具有升散、开泻、畅达的特点,作用于人体达到经络畅、气机达、血脉和、腠理开,使内部的热得以宣散,正如龚延贤认为艾灸可使“其毒随火散,盖火有畅达之义”,张景岳《类经》中曰:“凡火所属,其有结聚伏者,不宜蔽遏,故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可见,临床上热敏灸疗法治疗热度内蕴能够助阳化气,温通经络,行气散结,使腠理宣通,有利于引火热毒邪外出,从而达到热退毒解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