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 仲伟庆 郭严冰 王延芳
【摘要】返回本土(本文中的“本土”指相对落后地区,包含城镇和农村)创业大学毕业生和其他初创者相比,他们的创业项目技术含量较高,思维开阔,学习能力较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但也面临着缺少创业经验、获取资金能力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风险管控能力差、对创业环境过于理想化等诸多困难。破解以上难题需要创新培训体系,让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积极建立、巩固大学生返回本土創业联盟,关爱创业者;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方用力,力争破解资金和政策难题;积极鼓励成熟企业家引入优势项目,改善当地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者整体素质;地方政府重点扶持高科技含量项目和打造传统优势品牌,以及各类专家及时跟进等。
【关键词】返回本土创业;培训体系;联盟;项目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包括返乡创业在内的返回本土创业大学生虽然热情较高,但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本文尝试分析这些困难并寻求破解之道。
一、大学生返回本土创业存在的困难
(一)缺少创业经验的同时又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培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里的创业培训是让创业者获得对于创业的一般性认识,避免犯基础性错误,返回本土创业却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脚踏实地地摸索实践。返回本土创业的大学生常常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敬畏,缺乏开拓和分析市场的能力,容易产生冲动。有时候缺少创业经验并不可怕,不善于总结进步才更可怕。如何降低试错成本,不断在总结中进步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这也是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源所在。
(二)获取资金能力不强
缺少资金几乎是每一个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返乡创业为例,农业项目对资金和场地的需求较大,而返乡创业大学生较难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虽然返乡创业贷款给予了贴息等优惠,但是贷款期限较短、数额较小等条件也制约了某些农业项目的开发。
(三)风险管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弱
突出表现是创业之初总想以一己之力吃下每个链条的利润,导致创业链条过长,直接导致成本增加,加之获取资金能力弱,加剧了资金需求和失败风险。风险管控能力差还表现在创业者对创业政策关注和了解不够,无形中加大了风险。当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抗压能力弱,容易怨天尤人,或浅尝辄止。
(四)对创业环境过于理想化
以返乡创业为例,还要面对返乡创业的特殊性困难。如基础设施、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精神生活匮乏和新型职业农民不足的问题。外在客观条件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转化为创业的动力,就会反过来制约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空间。
文化观念和层次的差异也是返乡大学生创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缺乏人脉也让部分创业者望而却步。
二、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创业培训亟待进一步优化
创业培训中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常规培训现象较为普遍,针对性、精准性培训不足。返回本土创业大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创业领域、创业方式也不一致,创业培训的难度相对较大。此外,通过培训还能让创业者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二)融资难直接影响返回本土创业,特别是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对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行扩面提标增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创期的启动资金问题。但后期金额度偏小,担保能力不足问题凸显。同时金融机构仍普遍要求贷款对象提供反担保措施,部分创业者因缺少有价值的财产或信用抵押,申领贷款存在较大难度。此外缺乏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初创企业对技能型劳动者吸引力不足
技能型劳动者适应力强,追求较高,很难长期留在初创企业中。返回本土从事一产创业的大学生,招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难度很大,更谈不上招收到新型职业农民了。返回本土从事二、三产业的主要集中于县(市)和乡镇,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较为匮乏,对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就业吸引力不足。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和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返回本土大学生创业更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技能型劳动者。人力资源供给矛盾较为突出。
(四)抗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返回本土创业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但管理能力缺失、适应市场能力弱,跟风创业、同构创业现象较为普遍,存在很大创业风险。
三、大学生返回本土创业困难的破解之道
(一)关注返回本土创业大学生的特点,优先创新培训体系
要创新培训体系。树立创新思维,将最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充实到培训全过程。如时事政治、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创业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等;培训重在培养良好的经营习惯和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把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企业等作为学习培训的过程,推动政策落实,把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社会、本地区战略发展有机结合。由单一培训转向复合型培训。
(二)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
帮助准备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出自以为是的小圈子,进一步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广阔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阅历。通过自我修炼,他人评价等,形成对自身的实力、能力、人际关系的较为清晰的认识,踊跃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从赛事中启发思维,转变观念,摒弃骄傲自满的想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积极探索,不断积累创业人脉资源,大胆实践,善于反思,敢于尝试,长于突破。善于深入农村,大胆贴近群众,多向农民朋友和群众请教,和谐相处,互帮互学,实现互利共赢。
(三)积极建立、巩固大学生返回本土(返乡)创业联盟
创业是孤独的,返乡创业更是在陌生(文化观念上)而熟悉(旧有环境)的农村孤军奋战,周围缺少创业氛围,所以有必要成立、巩固大学生返回本土(返乡)创业联盟,加强返回本土创业大学生之间的关联,加强大学生和心理学专家、创业导师等之间的关联,呵护好创业者。
(四)各方合力破解资金难题
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制约大学生返回本土创业活动的深入推进,也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创业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主要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走出高校创业教育目前的困境。支持大学生返回本土,特别是返乡创业,在大学生返回本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大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创业政策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五)鼓励热心有远见的成熟企业家引入优势项目,改善当地创业环境
成熟企业家引入优势项目,依据项目的引入改善当地创业环境,促进一二三产业创业高度融合发展,助力返回本土大学生创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土壤培育好了,自然会吸引更多大学生返回本土创业,随着一批批较高素质创业者的加入,必然会提升当地创业者素质的整体提升,进一步实现良性循环。
(六)地方政府做好“重点扶持和重点打造”文章
一是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鼓励、关照带着专利项目创业返回本土创业的大学生,以此带动地方创业氛围的培育和加强。二是重点打造当地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开创以品牌为主的更多创业项目,同时尽可能降低项目选择不理想而带来的巨大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
(七)帮扶专家分阶段介入、跟进,尽力呵护,共创未来
各类专家在不同阶段及时跟进,从项目筛选入手给予辅助,帮助创业者观察、了解、学习、掌握市场动向,相关部门给予配合,大家共同使力,避免无谓的失败。对已经成功运行了一个阶段的项目,专家可以跟踪培养,在指导中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全社会呵护创业,理解创业,点赞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大学生返回本土创业成为新的社会亮点,让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成为新的明星,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1-29209632.html,2017-04-14.
[2]賈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4):150.
[3]刘洪丽,徐明桃,白益奎,张可,刘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 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9(6):174-180.
[4]李丽丽,赵雪.乡村振兴视野下河北大学生返乡创业模式调查[J]理论观察,2018(11):82-86.
[5]马勇,王洋,武强.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新格局〔J〕农业科教,2019(4):85.
基金项目:
本文为青岛市团校2019年度校级资助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