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虹
优秀的古文和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材入手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学习积累,分类理解
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学习资料进行分类理解,以针对不同话题要求之用。
例如,将我国历史文化人物分为忠臣和奸臣。于是屈原、诸葛亮、关羽、魏征、岳飞、文天祥等就是忠臣的代表,郑袖、蔡京、高俅、魏忠贤自然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也可以将历史人物分为现实中为民请愿的和理想中追求自由的。如杜甫、陆游、辛弃疾就属于前者,而李白、陶渊明、王维就属于后者。可以将历史人物事迹分为为国家民族舍弃自我的和为了一己之私而背信弃义的,昭君出塞、苏武牧羊属于前者,东郭先生属于后者。也可以分为忠厚诚信和谦虚处世的……分好了类就可以为下一步的运用打下基础。
二、借鉴古文结构,条理清晰
在每次作文讲评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两篇相关的文言文做范文,跟现代白话文名篇交相辉映,配合使用。让学生知道古文与现代文之间思想、文体风格、叙事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的关联。
如写作议论文,学生可以借鉴《六国论》的论证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会让文章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写记叙文可以参照《促织》的记叙方法,以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作为线索,会让文章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写游记,可以仿照《游褒禅山记》的游踪进程,一地一景,一景一情,情由景现,等等。加强练笔,举一反三,做到练习—修改—总结一条龙。
三、诗文拟题,倍添文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就像眉清目秀的姑娘,灵动鲜活,人也就越看越喜欢。同理,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扣住他们的心弦,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和方向。所以,“题好一半文”,要想闯过作文关,使读者对作文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拟好标题是关键。
“学与思的关系”的标题:《問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志的磨砺”标题可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态度”可拟为《霜叶红于二月花》;“志向理想”可拟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或《直挂云帆济沧海》;“诚信”可借用辛弃疾词句表明诚信之可贵—《众里寻它千百度》;“思念”话题,则用《诗经·蒹葭》里的句子以示思念之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习”话题,则引用名句提示学习方法的可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选择”可以文天祥的诗句写文天祥心灵的选择,如《旧家燕子傍谁飞》。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不少以古诗文为标题的佳作,如《横看成岭侧成峰》《感时花溅泪》《不畏浮云遮望眼》《一蓑风雨任平生》,等等。总之引用诗文做题名,巧移妙引,就会文采横生。
四、古诗文开头,气势非凡
用古诗文给文章开头,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韵和启示作用。在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开头,可以为文章主题的出现营造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使文章增了人文内涵,充满丰厚的古韵气息。
如要写有关“砺志”一类的话题,可以用《孟子二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増益其所不能”开头,开篇点题;写“专心,恒心”一类的话题可用《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力,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开头,形成鲜明对比,开篇彰显主题;写“不良习惯,不良嗜好”一类的话题可用《伶官传序》中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开头,开篇点题,言简意赅。
五、古诗文做论据,言简意无穷
化用典故,大多数人说话和写作都时常引用历史、传说、文学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汉语中的“你这个人真阿Q”和“她是林黛玉式的人物”这样的话的含义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解释,就能把说话人的感情表现得充分灵动。在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就运用了很多的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李乐微的《空中楼阁》就运用了典故入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等。再如毛泽东,他善于大胆运用传统题材写出新的诗意,善于灵活运用典故。
六、用诗文做纲,统领全篇
写文章讲究框架紧凑严密,成文要有思路,因此需要有“纲”。古诗文具有音的美,对称美,言简意丰,以其为“纲”可以使行文思路清晰明朗。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中,作者以两段自己创作的古诗文作为构架文章的思路。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篇作文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起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的最可宝贵的文化精神都包含在历朝历代的古文资料中。文化本身就是积累,学习文化当然就是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敏感期,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古文资料,就好比一所房子备好了各种建筑所需的材料,只等待着巧手的工匠来雕琢。很多优秀高考作文的语言都说明了这样的一点。
古文的资料,尤其是古诗文是千百年来无数贤人圣人、仁人志士事业成功的思想火花、光辉思想的形象记录,它可以使人享受成功的思想火花的照耀,可以受到光辉思想的启迪。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也都包含在那些深刻的古诗文中,学生通过学习、记忆、理解,再运用到他们的作文和做人当中去,我们民族的瑰宝才能得以传承,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发扬。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