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文本仅仅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例子”。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可以借助归纳法和类比法等科学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自主研究文本的主旨和创作思路与结构,综合了解阅读知识,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本的思想艺术进行评价。要想切合实际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就应该“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明确授课思路
1.因文解道,明确“课文阅读”的目标
所谓因文解道,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当前阶段,教材编者强调课文所具有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课文包括人及自我、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三个层次,同时也包括了优秀、先进的传统文化,在课文阅读基础上,学生才会找到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到自然,并构建与环境和谐相生的意识,在这样的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提升文化欣赏品味。情感内容是课文被选入教材最重要的原因,简单来说,课文阅读需要学生全方位去感知。在语文“课文阅读”因文解道的环节上,教师要立足于课文整体,组织学生多与文章接触,真正融入到课文的世界中,多角度思考其内涵,以读者的主观认知系统来把握文本要素。在阅读小说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情节和人物的视角上进行分析;在散文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人物和事件视角上进行分析等。
如在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时,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作者所描述的北京胡同的文化,训练学生提炼的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悟和质朴的语言特点。再如,学习《项链》时,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了出席晚会,借了项链,但丢掉的项链其实是假的,而她因此吃了整整十年的苦,分析其本质在于“虚荣心”三个字上,由此科学地明确“课文阅读”的目标,避免对课文进行“肢解式”地条分缕析。
2.因道悟文,明确“课文阅读”的核心内容
因道悟文是结合其中的感情内容,感受文本语言文字里“道”的传达。语文主体不只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还包括使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若单一地强调把整体感知充当阅读手段,没有对此进行细致的研究,简单而笼统的处理,产生的结果势必是语文教学走进注重“道”而轻视“文”的局面中,无法全面给予字词句加以具体的理解和拓展,虽然表面上凸显出语文学科具备的人文性和文化性,实质上却淡化了高中学生语言感知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时应该突出“语言表现形式”,彰显出文本自身的语言价值,掌握重点词句在课文中存在的作用,找到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强调课文文体语言特点和风格。在“课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走进课文中,了解课文使用的语言方式,只要是文字,都充当着作者表达心声的媒介,况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表达技巧和相关法则的掌握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具体的悟“文”不只是组织学生分析语言文字本身,关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使用,包括作者某些语言表达怎样的情感、以怎样的方式传递情感情感产生的原因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悟、解其道,让学生在文本中细心体会,而不是总归纳思想,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放下心来,形成大体观感。
3.解道悟文,彰显良好体悟过程
长期以来,“课文阅读”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课文内容的教授,教师按照文章的形式静态化地分析语言词句,周而复始地组织学生对语言加以抽象性的研究、训练。然而,语文学习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形式,因为没有任何阅读技能可以脱离时间的支撑加以获得,然而,若静态化地分析文本,容易出现课文阅读七零八落的学习结果。
解道和悟文,注重感性和理性以及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的标准性,在比较、综合与演绎的动态化体验过程中,舍弃事物和想象中偶然出现的元素,获得必然的认识,完成目标的提升,需要高中生学会运用时间、空间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用智慧影响并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科学见解。
二、授课实例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品,不管是诗中优美的语言还是传达的真挚情感,都吸引着阅读者,也由于此,这首诗成为众多评论者赏析的经典作品。针对“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设置相关的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找到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了解这些内容在诗歌中占据的地位;领悟“三美”主张的内容,细致欣赏课文中的音乐之美、建筑之美和绘画之美;分析作者徐志摩的创作情感,咀嚼诗歌语言形式,熟悉诗歌的意象;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产生赞美之情,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探究课文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首先,为了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组织学生细致观看画面中的内容,创建问题情境:这些画面来源于一首诗歌,《再别康桥》课文创作的意图是什么?你们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吗?《再别康桥》指的是什么内容?由此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参与程度。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诗歌,并且思考诗歌中存在的美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课文中的金柳意象,逐步给学生渗透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在此期間,学生可以了解到金色是相对珍贵的颜色,金色的柳树自然不只是单纯的柳树,它代表着康桥,作者用柳树成长最美好的阶段来描绘康桥,让人感悟到使用柳树意象象征康桥的实际意义。
最后是学习反思。针对“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促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作者创作本首诗的原因,切身感悟课文的中心情感。教师再次播放《再别康桥》的阅读视频,组织学生随之阅读和分析,将自己对诗歌学习的感悟和其他学生分享,全方面阐述诗歌的创作来源,彰显作者对课文主题的喜爱,升华学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高中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课文阅读”中执行“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二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