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2020-02-14 05:49贾景姿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课程建设创新创业

贾景姿

摘 要: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而高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输出的主要端口。为抓住此契机,本土高校应致力于解决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完善阶梯化、系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引入创业孵化等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构建系统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输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海南自贸区(港);课程建设;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20

2018年,海南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这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南端的临海省份,其经济发展对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战略意义。要抓住这个发展契机,需要通过出台创新创业的各种支持性政策,吸引人才,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以创业实现产业繁荣(郑斌和廖增梁,2019)。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201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各高校已陆续开设相关课程,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输出的主要端口,致力于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因此研究本土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助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就具有深远意义。

1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自从2017年1月公布第一批87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来,到2017年7月公布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基本上从隶属教育部的知名高校到各地方的本专科、高职院校,都已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不仅如此,少数高校还设置了创新创业专业,并进行了系列课程开发。不过大多数高校都以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形式进行,并着力于以创业导师带领的形式开展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本土高校也基本如此。

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示范校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并要推动校内外导师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活动;2019年,更是明确提出示范校需立项建设1—2门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重点打造1—2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根据以上文件要求,本土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时,更加着重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课程的建设,同时注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并积极参加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举办五届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不仅以赛促学,还使之成为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一个窗口。此外,各高校还积极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助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等。

2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在教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下,尽管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建设与教育开发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性和专创融合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集中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通识课程的教育。显然这种课程开设的方法以其集中开展、目标明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使大学生刚一进入高校就能通过高强度的理论课程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积极在学习与生活中寻找创新创业来源。但作为通识课程,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另一方面囿于大一学生对于企业这个经营主体认识的缺乏,只能帮助学生站在创新创业的门口一窥创新创业瑰麗的殿堂,而无法深入带领他们剖析创业活动原理、掌握创业成功的关键驱动要素(章蕾,2019)。因此当大学生真正想要走上创新创业道路上时,发现只接受通识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创业知识仍然处于匮乏状态。此时,却没有后续课程跟进,对于创业所需要的法律、财务、营销、内部运营管理等知识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搜索获得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创新创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如何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2 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全面,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没有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的内容设置仅从通识课来讲是相对单薄的。

首先,从课程对象来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通识课教育,只能通过案例的引入和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建立初步认识,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而要培养创业精神,实践体验教育是有所欠缺的。

其次,从选用教材来说,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教材辅助,部分高校忽视了实践知识的融入,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第三,从授课老师来说,由于部分创新创业课程老师没有实践经历,尽管来自于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任职老师能够从理论上给予深入讲解,但在实践引导上仍然相对缺乏。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老师由思政辅导员担任,更是照本宣科,无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引导学生(郝大江,2019)。

经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在接受通识教育之后,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创业机会的发掘,但当真正想要抓住创业机会时,却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组织各项创业活动,这也说明了实践教育的脱节。因此,如何通过教材的编写、课程教师的培养、课程对象的分类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丰富化设置,则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

2.3 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局限性,使创新创业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效果的考核方面也存在两相为难的局面。如果仅仅根据讲授的内容,进行纯理论化的考试,并不能真正考察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通过学习得到提高,而如果采取以小组形式选择一定创业主题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考核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讨论、选择、调查、撰写等一系列工作锻炼其实践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财务、管理等系统知识以及实践环节的有效指导而使创业计划书流于形式,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如何设计综合性考核方案以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设定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4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缺乏互动与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基于这种明确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仅仅通过课程建设就可以完成的。但当前,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创新创业课程,课上完了,教育也结束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化。虽然各专业都设置了创业导师,也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但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聚合力量(刘洁等,2019)。具体表现在各专业创业导师只针对专业范畴内的问题答疑解惑;而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者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因此很多指导案例可行性不足(常进和陈逢文,2019);邀请创新创业的成功人士作为创业导师,又只流于演讲形式,使得师生之间不能保持常态沟通。因此,如何在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之间建立紧密的衔接和深入的融合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持续改善的问题。

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3.1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要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件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的重大安排,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也不再是大一新生的专利,而应成为大学生各个学习阶段都必修的课程。

其次,要明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于需要掌握的创新创业知识需求不同,因此要将创新创业课程基于知识的分类多样化、模块化、系列化,以便于不同需求的学生人群自主选择,并在课程的推出次序上形成阶梯化体系。

第三,针对不同模块课程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师资不同采用纯线上或纯线下或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的多种形式组合。通过线上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可以开展自主化、个性化的灵活学习,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在线完成课后练习题,及时消化知识点,也实现了学习的规范性;通过线下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速度、方式,也能通过及时沟通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样能够既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又实现教学的规范性,因此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的共同设置可以有效保障授课效果。

第四,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需要注意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建设。这需要各专业创业导师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任教教师共同进行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以及共同授课,通过无间隙的合作保证“专创”融合。

3.2 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安排授课,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理论掌握和实践能力锻炼的不同需求。在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大学低年级的课程,主要开展基础通识理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海南自贸区(港)创业市场环境,熟悉创业的相关政策,掌握创业的基本要素和过程;针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倾向于以实践教学为主,包括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发掘创业机会、筹措创业资金等,从而一方面可以检验前期理论学习成效;另一方面,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锤炼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方面,可以吸取校外导师、专业导师共同组成团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教材选择或开展编写工作。教材的编写绝非学术文章的再复制,而需要通过学术研究中的理论发现更新创新创业理论体系;教材的编写也绝非案例的简单汇集,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校外导师的加入,可以带来更多实践内容的融入,而专业导师的加入,则使教材中理论的解释和应用有了具体指向,从而使编写的教材兼具理论与实践。

第三,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与培养上,可以通过积极建构校内线上开放课程,选拔校内优秀创新创业教师录制教学视频,针对部分教学章节进行精讲,或者借助网上学习平台开设一些名师课程,从而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以有限资源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果。而在线下,可以通过校际联动外聘优秀的师资力量,或者通过创业导师培训、资格认证、研修班等形式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以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的融会贯通。此外,通过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来校任职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強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创业机会、获取创业资源。

3.3 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设计多样化、综合性的考核方案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阶梯化,要求系列课程的深度随学生知识的扩展逐渐加大,而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内容设置,都决定了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既不能统一化,也不能单一化。因此需要根据创新创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处于导入位置的课程适合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试和团体形式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考核方案,而处于能力开发位置的课程则需要以过程考核为主。此外,根据授课对象不同,授课形式不同,授课内容不同,授课教师来源不同,也应该适当调整理论考试和实践应用的分值占比。

3.4 以系统化观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只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在夯实课程体系建设之外,融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指导、创业孵化等多种教育形式,并使之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教育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产生创业欲望时,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知道如何走入创业,如何组建团队并筹措资金;创业指导与创业孵化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面临创业挫折时,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和相关机构的支持知道如何应对创业风险,并对创业企业开展有效管理,从而以更大机率获得创业成功。因此,通过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引入以及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并致力于推进不同教育形式的互动可以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 结语

要迎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海南本土高校大有可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要构建适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配合得当、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且要在教材编写、师资培养、考核机制上进行充分的设计与完善,更要通过阶梯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辅以一系列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构建系统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通过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开展创业管理,锻炼创业能力,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海南省地方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常进,陈逢文.基于EPM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9,(11).

[2]郝大江.高质量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

[3]刘洁,路倩,陈翠霞,等.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基于国内高校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智库时代,2019,(47).

[4]章蕾.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9,(31).

[5]郑斌,廖增梁.海南自贸区(港)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探析[J].新东方,2019,(4).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课程建设创新创业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