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2020-02-14 06:47和瑞欣
光明中医 2020年2期
关键词:肌张力步行偏瘫

王 颖 和瑞欣 潘 冉

中风属临床多发疾患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风患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主要因素之一。相关文献显示,76%左右的中风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肢体障碍,其中以偏瘫最为多见[1]。以往临床上多采取西药治疗,但整体临床效果欠佳。减重步行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能有效增强整体和大关节协调能力[2]。而针灸治疗亦属治疗瘫痪类疾病常用方法之一,中风后偏瘫患者早期由于肌张力较低,属弛缓期;约3周后伴随肌张力逐渐增高,转为痉挛期[3]。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能良好把握弛缓期与痉挛期各自特点,因症施治,继而显著加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中风后偏瘫患者123例(2017年3月—2019年2月),目的是探究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选取我院中风后偏瘫患者123例(2017年3月—2019年2月),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65.28±7.56)岁。对照组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65.92±8.04)岁。2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诊断标准中风后偏瘫的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中的相关标准判定。所有病例均经头颅 CT 或头颅 MRI 证实,确诊为中风引起的偏瘫。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被临床诊断为中风后偏瘫;②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晓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②中风反复发作患者;③合并肾、肝功能严重异常患者;④合并脑寄生虫病、脑肿瘤、脑外伤、脑干梗死患者;⑤合并精神性疾病、痴呆及严重认知障碍患者;⑥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或病情危重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2组均接受营养支持、控制血压及脱水降颅压等基础性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将减重仪固定带系于腰臀部,且减重仪归零,缓慢升高悬吊架,直到减轻体质量50%为止;平板初始速度设定为0.05 m/s,治疗中及时纠正其错误姿态,且良好控制踝关节及膝关节,以预防膝支撑不足或膝过伸;依据步行能力适当调节平板速度,每次训练0.5 h,1次/d,每周治疗5 d。观察组:采取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1)减重步行训练治疗方法同对照组。(2)肌张力分期针刺法:①痉挛期:以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穴位选取丘墟、申脉、悬钟、承山、阳陵泉、环跳、后溪、阳池、外关、天井、肩髎;以毫针(50 mm×0.35 mm)直刺丘墟、申脉、悬钟20~35 mm,且施提插捻转补法;直刺承山、阳陵泉、环跳、后溪、阳池、外关、天井20~35 mm,且施平泻平补法;直刺肩髎40~45 mm,且施平泻平补法,每穴留针45 min,每日治疗1次。②弛缓期:采取手足阳明经穴刺法及醒脑开窍法,穴位选取解溪、上巨虚、足三里、梁丘、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水沟;以毫针(50 mm×0.35 mm)直刺解溪、上巨虚、足三里、合谷、手三里、曲池20~35 mm,且施平泻平补法;直刺梁丘30~35 mm,直刺肩髃40~45 mm,且施提插捻转泻法;对水沟采取雀啄刺法,每日治疗1次。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2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以卒中量表(NIHSS)评定2组神经功能,分值越低表示功能越好。②治疗前后以生活质量评定表(WHOQOL-100)评定2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表示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NIHSS评分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例,

2.2 WHOQOL-100评分治疗前2组WHOQOL-100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2组WHOQOL-100评分明显增高,且观察组WHOQOL-100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WHOQOL-100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后偏瘫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运动模式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文献指出,中枢神经系统于功能及结构上具有代偿能力,康复训练有助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5]。

中风后偏瘫患者由于患肢肌张力异常、主动控制能力减弱,步行时多依赖于健肢负重,久之可导致步态不协调。以往多采取平行杠、助行器及拐杖等辅助器材进行康复训练,但上述器材在分担患者下肢负重同时,却不能有效纠正其异常步态。减重步行训练能通过悬吊装置减轻上身体质量对下肢负荷,同时可有效结合运动平板,促使产生有节律重复性步行活动,继而显著增强患肢步行能力。另外,减重步行训练还可显著减轻行走时双下肢及髋部负重,改善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下肢相关肌群收缩负荷,继而有效改善下肢肌张力,提升步行速度,抑制足内翻、下垂等异常步态[5]。减重步行训练还可促进拮抗肌协同收缩,加快踝关节肌肉恢复,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通过减重步行训练,改善下肢承重肌,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恢复其对运动控制功能。

于学平等[6]研究报道,中风偏瘫患者采取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能显著提升神经功能,总有效率高达93.30%。弛缓期多于中风后偏瘫发生后前2周,患者多表现为头昏嗜睡、神志恍惚,而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能对水沟穴采取雀啄刺法,起到开窍醒脑作用;可对梁丘采取泻插提转捻法,从而起到活络通经作用;可直刺解溪、上巨溪、足三里、合谷、手三里、曲池等穴,上述穴位多属多血多气之经穴,通过针刺可有效起到通络、活气等作用,同时采取平泻平补法,可有效避免刺激量过大,而影响患者耐受能力。伴随病程延长,中风后偏瘫患者多于发病3周后转为痉挛期,而肌张力分期针刺法可对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穴行针刺,继而显著增加下肢拮抗肌、屈肌张力,减轻痉挛程度。本研究可知,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中风后偏瘫患者采取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能提升神经功能。本研究亦发现,观察组WHOQOL-100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中风后偏瘫患者采取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能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中风后偏瘫患者采取肌张力分期针刺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能提升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张力步行偏瘫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步行回家
World Integrated Medicine Master SHI Xuemin (石学敏)
从步行到奔跑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