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发生与Hp感染、药物、十二指肠反流等因素有关[1]。西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首先是告知患者规律饮食,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优质蛋白质,饮食宜清淡、低盐,少食或忌食腌制、熏烤和油炸等食物。药物方面以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及抗感染为主,虽可暂时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治疗效果并不满意。随着中医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优点逐渐被临床各科医生所重视,中西医结合模式成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途径。柴胡疏肝散是中医的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剂,半夏泻心汤是有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作用的方剂。本研究探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气滞型)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8例,以Excel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8~70岁,平均(45.5±8.5)岁;病程1~6年,平均(3.2±1.0)年。联合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9~69岁,平均(46.0±8.0)岁;病程1~5年,平均(3.5±1.1)年。2组的年龄、性别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在实施前已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①病理诊断:活检发现黏膜变薄,腺体萎缩,且数量减少;伴或不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②内镜诊断:黏膜呈结节样或颗粒状,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显露血管。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对肝胃气滞证型的诊断标准[3]。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胀痛。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③胸闷不舒。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脉弦细。证型确定:主症和舌象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参考脉象。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者。 ②符合本研究规定的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诊断标准者。③能配合研究治疗,患者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年龄在28~70 岁者。
1.4 剔除标准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伴有胃黏膜高级别内瘤变者;严重的心、脑、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悦康药业集团,国药准字H20056577)20 mg/次,1次/d;枸橼酸铋钾(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C4202016100)0.3 g/次,3次/d;阿莫西林(石药集团中诺药业,国药准字H13023964)0.5 g/次,3次/d;甲硝唑(康美药业股份,国药准字H44024120)0.4 g/次,3次/d。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方组成:薏苡仁30 g,焦三仙20 g,芍药、丹参、党参各15 g,柴胡、陈皮、延胡索、郁金、川芎、法半夏、黄芩、香附各10 g,黄连、甘草各6 g。偏寒者加高良姜或荜茇;偏热者加山栀子;嗳气者加柿蒂,胀甚者加广木香、厚朴、砂仁;吞酸者加选海螵蛸、煅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延胡索。以上药物混合后水煎服,早晚各1次,1剂/d。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5.2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积分变化。参照《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4]对主要症状(胃脘胀满、胀痛,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反酸嘈杂)和次要症状(倦怠乏力、口苦口干、面色不华、脉弦细)进行评分,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2、4、6分和0、1、2、3分,统计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②治疗有效率。疗效评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总数-治疗后证候积分总数)/治疗前证候积分总数× 100%。治愈:症状体征几乎消失,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改善不明显,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甚至增加。治疗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三者之和。
2.1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2 治疗效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上腹部饱胀感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西医认为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精神状态、体质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表现为胃黏膜的屏障机制被破坏,发生慢性的萎缩性炎症,萎缩的胃黏膜被肠上皮细胞取代发生肠化生,随着炎症的继续演变,有细胞异型增生,甚至发生癌变的可能。常规西药治疗中使用抗感染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远期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仍是临床追求的重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而本病的病机常常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素体亏虚、情志失畅等息息相关,诸多因素导致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水湿内停,积滞化热。而李廷荃教授[5]“致中和”思想认为中虚木乘,横逆犯土,肝失疏泄,脾胃不和,胃气上逆,终致肝脾胃不和而发病,临床出现反酸、烧心、恶心、嗳气、胸骨后烧灼痛、口干口苦等症。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辨证多以肝胃气滞证最为常见,因此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3]。柴胡疏肝散是中医疏肝解郁方剂,可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由柴胡、川芎、陈皮、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方中柴胡为君药,善于疏肝解郁,而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可活血行气并有止痛之功,二药相合,既可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还可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药效,共为臣药。陈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枳壳性苦、辛、酸、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芍药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柔肝,香附理气、解郁、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芍药、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柔筋止痛之效,诸药相合,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半夏泻心汤为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化裁而来,主要组成为炙甘草、人参、半夏、干姜、大枣、黄连、黄芩。本研究是在上两方基础上加薏苡仁、焦三仙、党参等健脾益气之类,中焦脾喜燥恶湿,加入薏苡仁、党参可增强益气健脾祛湿之功,从而助脾之运化;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三者同用可助消积化滞,对米面肉食等积滞均有很好的消导功能;陈皮、法半夏降逆止呕的同时可助焦三仙和胃消滞;黄芩、黄连同用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诸药同用,共奏清热除湿、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功。而现代研究资料显示柴胡疏肝散中含有的多糖、氨基酸及植物苷等成分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改善慢性胃黏膜炎症,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胆汁的分泌排泄等作用,可用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6]。半夏泻心汤中的挥发油、麦角甾、葡萄糖苷、植物碱等成分可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并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痉挛,调节脑和胃自主神经分泌紊乱,抑制胃部溃疡[7]。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规的治疗中,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可起到协同的治疗作用,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组,证实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