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刘冬冬,张夏萍,李 伟,马晓媛
(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0062)
小反刍兽疫疫病可以称之为“羊瘟”, 绵羊、山羊等小反刍兽是感染的主要对象,发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肺炎、腹泻等[1],有着较强的传染性,必须在加大监测力度的基础上做好防控工作,防止该类疫病频繁发生的同时提高羊规模化养殖效益。
我国要根据地区小反刍兽疫疫病发生情况,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提高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小反刍兽疫疫病的重视程度,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设备设施,加大当地小反刍兽疫疫病的监测力度,在实验室病毒抗原检测基础上全面、深入了解小反刍兽疫疫病的致病病毒传播路径、传染源、主要症状、危害性等,规范化开展防控工作的同时指导养殖户科学监测以及防治小反刍兽疫疫病。 在此过程中,养殖户要注重日常绵羊、山羊等小反刍兽养殖中对该类疫病的监测, 在免疫接种的基础上注重消毒以及疫情监测、排查等,科学治疗患病小反刍兽的同时做好防控工作,避免疫情大范围免疫。
养殖户要彻底清除圈舍的垫料、污物、粪便、尿液等,对废弃物进行密封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再针对致病病毒传播的具体特征,科学选择消毒剂、消毒工具、消毒防护工具[2],向小反刍兽养殖场地、 圈舍喷撒适量的消毒液, 金属类器具要用消毒液冲洗、高温火烤等,在源头上切断致病病毒传播路径。 同时,养殖户一旦发现疫情, 要及时向当地相关部门报告, 隔离患病小反刍兽,动态化监测疫情的同时进行合理化消毒、治疗等,实时控制小反刍兽疫疫病的传染源。
在养殖小反刍兽过程中,养殖户要全面加强免疫接种,针对小反刍兽品种、年龄、生长情况、疫病抵抗力等,科学选择免疫接种的疫苗,控制好剂量,采用皮下注射等方法,严格按照具体的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化接种,提升小反刍兽免疫力。
总而言之,小反刍兽疫疫病属于我国的一类动物疫病,对羊规模化养殖有着较大的危害, 要在系统化监测基础上针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综合防控的过程中防止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以及蔓延。